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对全民教育的影响--以“人间佛教读书会”为例(释觉培)▪P6

  ..续本文上一页除了全球已经进入了知识世纪,一切的竞争基础都是以知识为主,而知识的基础又来自阅读的开始。专家们指出:二十年后国力强弱及社会进展,在今日即已注定胜负,对个别的家庭而言亦然。

  为了落实全民阅读“生活书香化”的理想,无论是穷乡僻壤或者繁华都市,人间佛教读书会在这几年来,积极针对不同族群作不同各类型的发展,除了家庭读书会、社区读书会,还走进了寺院、学校、社团、企业、监狱、广播电台、卫星电视;并依不同年龄层分为:儿童读书会、青年读书会、妇女读书会、金刚读书会、松鹤读书会……等;针对阅读性质的不同,分类为艺文读书会、云水读书会、专宗研讨读书会、经论读书会、电影读书会……等。我们希望积极推广阅读的风气,来提升世界公民未来的能力,将读书会融入生活的一部份,藉团队学习打破先天与后天的不足、城市与乡村的差异,甚至缩减社会上因教育未能普及所带来的贫富悬殊。

  (三)建立团体共同愿景

  无论是安定的社会或和谐的家庭,任何形塑成功的团体背后,必然有良善为其共同愿景。若领导人本身太过强调个人的意愿或目标,必然得长期维持一定高度的张力,使领导者不仅疲倦,效果也未必持久。因为个人往往容易依片段或局部性的思考与行动,而丧失群己的一体感。如何使个人向心于团体并产生共同意愿,形成自主性与自发性的团队,其关键就在于透过有效的沟通与了解,并建立团体的共同目标,使个人融入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工作环境,产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并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人间佛教读书会以净化人心为其愿景,不仅致力于世间和平,并且从心地和平的修证中著手;从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利益自己的道业,也在成就大众中完成自成就的圆满人生。读书会在发展中已渐渐发现:当读书会走向各阶层或各社会团体、学校机关时,因为透过共同期待的愿景所形成的凝聚力,使团体激发更大的工作效益。一旦落实于家庭,将使家庭成员产生互信互助且相互提携的和谐力;落实于社区,将形成学习型的社区组织;实践于企业66,企业必然产生高效率的生产业绩;推广于校园,不仅整合老师之间的教学理念,更可藉由班级读书会师生们的共同规划,使学生们从自主性的参与、评鉴、成果发表中找到阅读的乐趣。

  也因此,读书会在透过大家集体讨论、规划并凝聚共同理想所形成的学习型团体后,其所强调的“学习”必需建立在一种合作性的关系上,为真理、为和平、为解脱烦恼的真自由、为净化人心的生活修行,形成学习型组织的共同愿景,使平等性的沟通成为人我相处的基础,也使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理想为其人生努力的目标。

  (四)创造新时代的生机

  真正的教育不是只有盲从社会的规范,而是强调自觉教育的重要,“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发人心真实的自觉,使人回到内心的原始感受,使价值判断能通过选择时自我意识与自我决定的过程和现实产生互动,久而久之,便成为某种特定的人格。67家师 星云上人曾经在〈如何建设人间佛教〉68的演讲中,提到六点纲要说明建设人间佛教的具体方针:

  (一)建设生活乐趣的人间佛教

  (二)建设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

  (三)建设慈悲道德的人间佛教

  (四)建设眷属和敬的人间佛教

  (五)建设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

  (六)建设佛国净土的人间佛教

  从社会观点来看,家师 星云上人在演讲中不断以显正为前导,针对“人间佛教的建设”提出实践的具体方法,主旨不仅局限在佛教界,著眼于振兴佛教,更将之提升为人类普遍追求的幸福为目标,提出真正幸福如何可能,人类的财富在何处,并使人们很快了解到慈悲与道德落实的方法。对象以“个人幸福”为出发,最后回归乃是全体之大众,跳脱出佛教界内的范畴,以“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作为人间佛教发展之蓝图。也因此,大师指出人间佛教若以更简要的方式来注解:

  是佛说的觉悟之道,是人要的生存之道;

  是人间的净化之道,是普世的善美之道。

  而这也是新时代所期望开创生机的理想目标。为了使佛教真正实践“从僧众到信众,从寺庙到社会,从自学到利他,从静态到动态,从弟子到教师,从本土到世界”,人间佛教读书会所扩展的范围,也以突破宗教界内,更甚地将之形成一种更贴切于人类幸福的生活方式,透过阅读与团队的学习,对世人所关心的名位、财富、家庭、感情、道德等,予以厘清、深入思惟,且正面的引导、安顿。也就是说,人间佛教不再只是理论上的可能,而是建立起可依循序渐进的步道,使佛法从正确认知到落实于生活,以“行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作为弘法的方针。

  佛法离不开人间,离开了生活更谈不上修行;根据心理学家Kert Lewin的研究,有效的学习将影响学习者认知的结构、态度、价值观、理解力和行为。然而要人们接受新的想法、态度和行为模式,是不能支离破碎地进行,必须同时改变那个人整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系统。也因此,要创造新时代的生机,不是单靠知识的灌输或口号而已,基本的观念与态度除了必需彻底改变,可创造实践的部份也必需提供具体的方法。而所有历史都是人类历史的一部份,无论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教育方面……,人类始终在复杂的世界中学习,经由所发掘出来的潜力,最后将再回到人类自己所创造的世界。是此,人类正不断地在决定著自己的未来,在面对著知识经济的时代,人类也需要透过有效的学习以了解过去偏颇的认知与情感,并回到自己本身的主体上作更深度的改变与开创。

  人间佛教读书会所带动的“全民教育”正是因应著快速变迁的世界,使人类透过有效的终身学习以具备更丰富多元的生命内涵,并开创新时代的生机。“创造新时代生机”不仅是人类所共同企盼,更是实践人间佛教的共同目标。

  陆、结语

  教育是人类传递经验和开展文明的方法;佛陀在住世四十九年当中,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乃至无言的身教,不但是今日教育的典范,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系统。举凡世间一切的知识、德性、思想、技能,都可总摄于佛陀教育范围之内。佛陀是历史上伟大教育家,其“戒学”(法治学)的教育内涵首重言行举止,“定学”(生命学)则重身心调御,进而重视真如自性的开发,即“慧学”(伦理学)。从三学演绎而来的学科,无论是组织管理学的僧团“六和敬”,“经律异相”的天文学知识,或“缘起性空”诠释宇宙万有的关系,“十二因缘”所提出具体的生死学原理……不仅教材多元灵活,其所栽培的人才更影响了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众生。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透过人才教育培养,使佛陀的教法得以传衍至今;今后佛教的前途发展,更有赖于教育培养后的人才兴隆。69佛光山“人间佛教读书会”的成长,可说是家师 星云上人在结合佛陀教育的理念,五十年来对文化的耕耘、教育的人才培养,加上国际佛光会、全球寺院道场组织网的执行运作,才有今日两千余个读书会成立与收获。若从快速延伸的社会角度来看,其代表了今日的佛教已不同于往昔,佛教在革新的一番洗炼后,更以制度化、普及化、生活化、大众化、艺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面孔呈现给世界各国,同时将人间佛教对全民教育的影响,作一更彻底的弘扬与宣导,使大众透过佛教教育辨别是非邪正,透过佛教教育了解人生意义,透过佛教教育促进社会和谐,未来期望“佛法生活化,生活书香化”能够继续落实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书目】

  1. 太虚大师著,《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中国佛教经典宝藏,高雄县,佛光出版社,1997年。

  2. 太虚大师著,《太虚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 印顺导师著,《佛教教典与教学》,台北市,正闻出版社,2000年新版。

  4. 印顺导师著,《佛在人间》,台北市,正闻出版社,2000年。

  5. 星云大师主讲,《星云大师演讲集(一)》,台湾省,佛光出版社印行,1983年。

  6. 星云大师主讲,《星云大师演讲集(二)》,台湾省,佛光出版社印行,1983年。

  7. 星云大师主讲,《星云大师演讲集(四)》,台湾省,佛光出版社印行,1991年。

  8. 星云大师著,《佛光世界》台北市,佛光出版社,1997年。

  9. 星云大师著,《佛光世界主题系列》台北市,佛光出版社,1993~2001年。

  10. 星云大师著,《星云大师法语集》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90年。

  11.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编辑,《佛光教科书--实用佛教》,台北县,佛光出版,1999年。

  12.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编辑,《佛光教科书--佛教问题探讨》,台北县,佛光出版,1999年。

  13.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编辑,《佛光教科书--佛光学》,台北县,佛光出版,1999年。

  14.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编辑,《佛教丛书--人间佛教》,高雄县,佛光出版,1995年。

  15.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编辑,《佛光山开山卅周年纪念特刊》,高雄,佛光出版设,1997年初版。

  16. 满果法师主编,《普门学报》,第五期,佛光文教基金会,高雄,2002年。

  17. 满果法师主编,《普门学报》,第十一期,佛光文教基金会,高雄,2002年。

  18. 满果法师主编,《普门学报》,第十三期,佛光文教基金会,高雄,2003年。

  19. 满果法师主编,《普门学报》,第十六期,佛光文教基金会,高雄,2004年。

  20. 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编,《2002年佛学研究论文集》高雄县,佛光,2002年。

  21. 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主编,《2001年佛学研究论文集》高雄县,…

《人间佛教对全民教育的影响--以“人间佛教读书会”为例(释觉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