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除了全球已經進入了知識世紀,一切的競爭基礎都是以知識爲主,而知識的基礎又來自閱讀的開始。專家們指出:二十年後國力強弱及社會進展,在今日即已注定勝負,對個別的家庭而言亦然。
爲了落實全民閱讀“生活書香化”的理想,無論是窮鄉僻壤或者繁華都市,人間佛教讀書會在這幾年來,積極針對不同族群作不同各類型的發展,除了家庭讀書會、社區讀書會,還走進了寺院、學校、社團、企業、監獄、廣播電臺、衛星電視;並依不同年齡層分爲:兒童讀書會、青年讀書會、婦女讀書會、金剛讀書會、松鶴讀書會……等;針對閱讀性質的不同,分類爲藝文讀書會、雲水讀書會、專宗研討讀書會、經論讀書會、電影讀書會……等。我們希望積極推廣閱讀的風氣,來提升世界公民未來的能力,將讀書會融入生活的一部份,藉團隊學習打破先天與後天的不足、城市與鄉村的差異,甚至縮減社會上因教育未能普及所帶來的貧富懸殊。
(叁)建立團體共同願景
無論是安定的社會或和諧的家庭,任何形塑成功的團體背後,必然有良善爲其共同願景。若領導人本身太過強調個人的意願或目標,必然得長期維持一定高度的張力,使領導者不僅疲倦,效果也未必持久。因爲個人往往容易依片段或局部性的思考與行動,而喪失群己的一體感。如何使個人向心于團體並産生共同意願,形成自主性與自發性的團隊,其關鍵就在于透過有效的溝通與了解,並建立團體的共同目標,使個人融入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工作環境,産生實現目標的動力,並努力學習、追求卓越。
人間佛教讀書會以淨化人心爲其願景,不僅致力于世間和平,並且從心地和平的修證中著手;從利益衆生的過程中利益自己的道業,也在成就大衆中完成自成就的圓滿人生。讀書會在發展中已漸漸發現:當讀書會走向各階層或各社會團體、學校機關時,因爲透過共同期待的願景所形成的凝聚力,使團體激發更大的工作效益。一旦落實于家庭,將使家庭成員産生互信互助且相互提攜的和諧力;落實于社區,將形成學習型的社區組織;實踐于企業66,企業必然産生高效率的生産業績;推廣于校園,不僅整合老師之間的教學理念,更可藉由班級讀書會師生們的共同規劃,使學生們從自主性的參與、評鑒、成果發表中找到閱讀的樂趣。
也因此,讀書會在透過大家集體討論、規劃並凝聚共同理想所形成的學習型團體後,其所強調的“學習”必需建立在一種合作性的關系上,爲真理、爲和平、爲解脫煩惱的真自由、爲淨化人心的生活修行,形成學習型組織的共同願景,使平等性的溝通成爲人我相處的基礎,也使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理想爲其人生努力的目標。
(四)創造新時代的生機
真正的教育不是只有盲從社會的規範,而是強調自覺教育的重要,“教育”的目的是要引發人心真實的自覺,使人回到內心的原始感受,使價值判斷能通過選擇時自我意識與自我決定的過程和現實産生互動,久而久之,便成爲某種特定的人格。67家師 星雲上人曾經在〈如何建設人間佛教〉68的演講中,提到六點綱要說明建設人間佛教的具體方針:
(一)建設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
(二)建設財富豐足的人間佛教
(叁)建設慈悲道德的人間佛教
(四)建設眷屬和敬的人間佛教
(五)建設大乘普濟的人間佛教
(六)建設佛國淨土的人間佛教
從社會觀點來看,家師 星雲上人在演講中不斷以顯正爲前導,針對“人間佛教的建設”提出實踐的具體方法,主旨不僅局限在佛教界,著眼于振興佛教,更將之提升爲人類普遍追求的幸福爲目標,提出真正幸福如何可能,人類的財富在何處,並使人們很快了解到慈悲與道德落實的方法。對象以“個人幸福”爲出發,最後回歸乃是全體之大衆,跳脫出佛教界內的範疇,以“佛光普照叁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作爲人間佛教發展之藍圖。也因此,大師指出人間佛教若以更簡要的方式來注解:
是佛說的覺悟之道,是人要的生存之道;
是人間的淨化之道,是普世的善美之道。
而這也是新時代所期望開創生機的理想目標。爲了使佛教真正實踐“從僧衆到信衆,從寺廟到社會,從自學到利他,從靜態到動態,從弟子到教師,從本土到世界”,人間佛教讀書會所擴展的範圍,也以突破宗教界內,更甚地將之形成一種更貼切于人類幸福的生活方式,透過閱讀與團隊的學習,對世人所關心的名位、財富、家庭、感情、道德等,予以厘清、深入思惟,且正面的引導、安頓。也就是說,人間佛教不再只是理論上的可能,而是建立起可依循序漸進的步道,使佛法從正確認知到落實于生活,以“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作爲弘法的方針。
佛法離不開人間,離開了生活更談不上修行;根據心理學家Kert Lewin的研究,有效的學習將影響學習者認知的結構、態度、價值觀、理解力和行爲。然而要人們接受新的想法、態度和行爲模式,是不能支離破碎地進行,必須同時改變那個人整體的認知─情感─行爲系統。也因此,要創造新時代的生機,不是單靠知識的灌輸或口號而已,基本的觀念與態度除了必需徹底改變,可創造實踐的部份也必需提供具體的方法。而所有曆史都是人類曆史的一部份,無論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教育方面……,人類始終在複雜的世界中學習,經由所發掘出來的潛力,最後將再回到人類自己所創造的世界。是此,人類正不斷地在決定著自己的未來,在面對著知識經濟的時代,人類也需要透過有效的學習以了解過去偏頗的認知與情感,並回到自己本身的主體上作更深度的改變與開創。
人間佛教讀書會所帶動的“全民教育”正是因應著快速變遷的世界,使人類透過有效的終身學習以具備更豐富多元的生命內涵,並開創新時代的生機。“創造新時代生機”不僅是人類所共同企盼,更是實踐人間佛教的共同目標。
陸、結語
教育是人類傳遞經驗和開展文明的方法;佛陀在住世四十九年當中,所說的叁藏十二部經,乃至無言的身教,不但是今日教育的典範,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育系統。舉凡世間一切的知識、德性、思想、技能,都可總攝于佛陀教育範圍之內。佛陀是曆史上偉大教育家,其“戒學”(法治學)的教育內涵首重言行舉止,“定學”(生命學)則重身心調禦,進而重視真如自性的開發,即“慧學”(倫理學)。從叁學演繹而來的學科,無論是組織管理學的僧團“六和敬”,“經律異相”的天文學知識,或“緣起性空”诠釋宇宙萬有的關系,“十二因緣”所提出具體的生死學原理……不僅教材多元靈活,其所栽培的人才更影響了兩千五百多年後的衆生。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透過人才教育培養,使佛陀的教法得以傳衍至今;今後佛教的前途發展,更有賴于教育培養後的人才興隆。69佛光山“人間佛教讀書會”的成長,可說是家師 星雲上人在結合佛陀教育的理念,五十年來對文化的耕耘、教育的人才培養,加上國際佛光會、全球寺院道場組織網的執行運作,才有今日兩千余個讀書會成立與收獲。若從快速延伸的社會角度來看,其代表了今日的佛教已不同于往昔,佛教在革新的一番洗煉後,更以製度化、普及化、生活化、大衆化、藝文化、現代化、國際化的面孔呈現給世界各國,同時將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作一更徹底的弘揚與宣導,使大衆透過佛教教育辨別是非邪正,透過佛教教育了解人生意義,透過佛教教育促進社會和諧,未來期望“佛法生活化,生活書香化”能夠繼續落實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參考書目】
1. 太虛大師著,《中國佛學特質在禅》,中國佛教經典寶藏,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97年。
2. 太虛大師著,《太虛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3. 印順導師著,《佛教教典與教學》,臺北市,正聞出版社,2000年新版。
4. 印順導師著,《佛在人間》,臺北市,正聞出版社,2000年。
5. 星雲大師主講,《星雲大師演講集(一)》,臺灣省,佛光出版社印行,1983年。
6. 星雲大師主講,《星雲大師演講集(二)》,臺灣省,佛光出版社印行,1983年。
7. 星雲大師主講,《星雲大師演講集(四)》,臺灣省,佛光出版社印行,1991年。
8. 星雲大師著,《佛光世界》臺北市,佛光出版社,1997年。
9. 星雲大師著,《佛光世界主題系列》臺北市,佛光出版社,1993~2001年。
10. 星雲大師著,《星雲大師法語集》高雄市,佛光出版社,1990年。
11.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輯,《佛光教科書--實用佛教》,臺北縣,佛光出版,1999年。
12.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輯,《佛光教科書--佛教問題探討》,臺北縣,佛光出版,1999年。
13.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輯,《佛光教科書--佛光學》,臺北縣,佛光出版,1999年。
14.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輯,《佛教叢書--人間佛教》,高雄縣,佛光出版,1995年。
15.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編輯,《佛光山開山卅周年紀念特刊》,高雄,佛光出版設,1997年初版。
16. 滿果法師主編,《普門學報》,第五期,佛光文教基金會,高雄,2002年。
17. 滿果法師主編,《普門學報》,第十一期,佛光文教基金會,高雄,2002年。
18. 滿果法師主編,《普門學報》,第十叁期,佛光文教基金會,高雄,2003年。
19. 滿果法師主編,《普門學報》,第十六期,佛光文教基金會,高雄,2004年。
20. 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編,《2002年佛學研究論文集》高雄縣,佛光,2002年。
21. 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編,《2001年佛學研究論文集》高雄縣,…
《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以“人間佛教讀書會”爲例(釋覺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