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的某某人物是怎样的性格?”“为什么作者要这么说?”“如果换成是你,你会有怎样的处理或反应?”“作者这么说,你认为呢?”
这些没有所谓答对或答错的问题,主要引发参与者的思考力,并且对客观材料作进一步的感受与联想。尤其将人物由平面的名字转为立体的高矮、胖瘦、性格……增加成员对整篇文章的觉受力。再从人物的角色对调,使成员自身加入文章所叙述的过程,可加深不同立场所观照的反应。一般人对读书往往只是“读过”而已,但是读过不一定“读懂”,要读懂作者的意思,或读懂客观材料的深意,必须透过有效的思惟。没有任何觉受与思惟,读再多的书也无法进入自已的生命。
一本书或一部经典,我们是否看到其时代的景况,或发生过程的生动画面呢?无论是佛陀对弟子的开示,或是师徒对话的应机,透过层层的联想与思惟,可以让读者更清晰的掌握其背后所要阐述的教化精神。一篇文章有了思惟与联想,可以生动活泼,也可以产生内在的感动。
没有感受,不会产生共鸣;没有思惟,不会有深度的对话。读书会带领讨论第二层次的目的正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感受与思惟。
(3)“修”:讨论经验价值性问题
所有的佛法,都必须回到自己的生命经验来作印证;同样的,所有文章的主旨都必须扣紧著自己走过的生命经验,作一深度的对话。佛陀说得再多,也只是佛陀的体证,如何成为自己的,就得诚实彻底的自我省觉。很多人在佛教名相的解释中,堆积了更多的名相,当问题问到“你生活中体验过这样的道理吗?”而无法作答时,就知道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明白。
佛法只有“说”是不够的,佛法是要被参与者所验证,而且是不断地修,不断地体验而证得的。如同“知道”佛法如醍醐妙味是不够的,“知”的彻底就是实际的亲尝才算数。没有亲尝人生酸甜苦辣,无法知道人情冷暖的道理;没有反省自已走过的路,说过的话,不能明白身口意的业力原理。文章一旦讨论到自己的生命与体验,就会把整个读书会的精神带到核心。读书再多,没有比回到自己价值体系与人生观来得切实了。这个层次的问题往往是“作者这么说,能不能谈谈你有过类似的经验吗?”“你如何因应当时的情形?”“学佛前后的你对同样的事件有什么改变吗?”
不断的给成员回思反省自已走过的经验,将是学习成长最好的契机。尤其当彼此分享著生命经验时,会拉近成员们的了解,一旦成员的感情建立在彼此的了解互助时,这些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同参道友”。
有些人因为成长背景的缘故,产生负面悲观的认知,在第三层次的讨论时,带领人正好可以从对话中藉由较乐观、正面、积极的发言者,引导负面、消极、悲观的人重新找回希望。也因此,有人认为读书会,可以协助只活在象牙塔里的人,让他们看到更多的人生、更多不同的观念、更多积极面向的思考。对于深入佛法的领域者,我们更要回到实际的生活经验来作修正,到底如何修?如何转染成净?转愚为智?转闇为明?都可以透过第三层次的讨论,作更深入细腻的回应与厘清。
(4)“证”:领悟实证性问题
当文章讨论到最后,一些人己经找到了新的人生观念,或者解决烦恼更好的方法。这时候带领人问到:“你在这篇文章的讨论中,最后悟到什么?”这是对于讨论的过程作一收场的结论。一旦开放了的讨论,必须要在文章的核心价值作深度的对话,一旦对话有了核心,就能掌握到自已学习中最后的精髓。“请用一句话来告诉我们您今天学习到了什么?”或者因为一连串的反思,而找到新的人生观念或生活态度:“从今天的讨论后,对于未来,您要如何重新规画自己的生活?”
也因此,带领人在第四个层次的带领中最为重要,要将今日讨论的重心作一整理、归纳与回应。当每个人谈出他对整篇文章以及讨论后所产生的启发与学习,其实就如“倒吃甘蔗”的心情一样,越吃越甜。这个层次讨论的目的,是给每个人有了自觉的方向与具体实践的方法,对于佛法的体悟,到这里才算是推上了一步;至于未来如何再修再证?到这里才有了一点方向与眉目。
虽然带领读书会有其次第模式,然而在真正思考讨论过程里,其层次有时从二至三,偶尔又会从三而返二,主要不是以“直线性”进行思考讨论法,而是以“螺旋式”的过程,依团体成员的思想流而自然发展,带领人随时掌握并汇集共同思想方向而进行。使讨论建立在“接受”与“了解”的“肯定”基础上,进行“有交集、有激荡、有激发”的有意义表达。当然,许多人将层次学会了,却忘记了整个读书会最重要的价值是在其带领的精神,一个带领人若能具备倾听、接纳、尊重、包容等态度,同时以生命的感受去敏锐观察参与者的感受,必然使成员敢开口、能开口,而且言之有悟。
“讨论”对读书会的重要性,就如同“呼吸”对人维持生命一样重要;少了“讨论”的读书会就缺了“会”的意义,容易变成听课或听心得的型态,仅止于单向表达或吸收,失去了双向或多元的互动与激荡。因此“闻思修证讨论法”使读书会带领人将内容由浅显到深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概念,使成员发现思考、有效思考,并归纳、厘清、整理知见的广度,与沉淀、反思、探悟的“深度”。
(四)严土熟生成就教学情境
在论及教育品质或学习成效时,环境往往是影响著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因此,学习情境也是人间佛教读书会运作中很重要的条件。佛教里所谓“严土熟生”意指庄严佛土以成熟众生慧命;例如阿弥陀佛以极乐世界:
“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为使众生具备成就佛道的场景,阿弥陀佛可以说运用了整个空间与时间的大环境,使法音自然宣流,让彼国众生在殊胜的教育情境中,自然产生学习的效果。
也因此,人间佛教读书会大部份的成员喜欢以“寺院道场”为读书会聚集讨论的场所,主要因为寺院内庄严与清净的环境,使成员充份得到安静、稳定,并且较容易产生敏锐的思考力。此外,成员亦可以走向大自然,在心情放松并得到充份的喜悦时,其讨论与互动也随之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许多读书会,先静坐调身调息,或以多元性主题介绍佛教音乐、艺术、资讯等卅分钟的暖身,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形下,拉近学习者与学习空间的距离。
一个成功的读书会,阅读场域是一个“家”的感觉,能够产生“安定”的归属感,虽然偶而可换场地以带动不同的学习情境,但是仍然以“安静”为考量因素,以不受干扰及不易干扰他人为原则。
综合以上四点人间佛教读书会的“教育原理”,我们所希望的学习不仅仅真正的深入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核心,在迈向学习社会(learning society)的时代,佛教徒更要提升不止于佛学知识的充实,还要具备生活经验的淬炼,心灵解放与生命关系的开展;透过读书会的讨论与对话,将过去知识、信仰、价值、以及功能运作的体系,重新创造对生命深度的认知;使学习不再是客观的知识与技术的获得,不再是标准式、一致性的集体行为,而是将知识、学科、行动、生活联贯成一体,使知识的检讨落实在生活的基础,让生命在彼此的不断学习中更臻圆满成熟。
二、全民教育之影响
(一)化解人我疏离关系
如前所言,人间佛教读书会所重视的教育原理,乃透过思考讨论的“对话”本质,允许不同意见的表达,并鼓励不同想法的出现,不因资历深浅、地位高低、或性别差异,在讨论的学习场域,使每一种意见、观点,无论主流、非主流、成熟、不成熟,都有其存在的位置。这种建构在平等的对话与互动,以进行式“了解”每个人的思惟,不仅建立了“见合同解”的人我关系,也往往从生命经验的分享中,化解了参与者过去曾经有过的疏离。
尤其在大家庭解体,小家庭父母忙碌,兄弟姐妹不再成群的今日,亲子共读更是维系亲情、培养人格的良方。以人间佛教“家庭”读书会64而言:许多夫妻或亲子间难以启齿或长期冷漠的心结,往往在阅读客观的材料中,因为提出彼此的观点,从被倾听中受到尊重,在共同塑造与维持“可参与、能接纳”的开放风气中,比较容易客观地了解到个人的执著或偏颇的盲点,继而找到化解人我疏离关系的解套方法,使彼此的关系从怒目相视到水乳交融。此外,例如“社区读书会”65,也因为透过团体学习的带动,改变了曾经是“麻将会”的风气,甚至因为透过了解与认识,使真正发挥邻居之间“守望相助”的功能。
这也是为什么读书会的学习理论,必需以生活为起点并落实于生活,每一个学习都是生命的开展,学习者运用先前的经验做为参考和反思的基础,透过有效对话与沟通,可以获得新的经验或作较客观的修正。所以将“学习”建立在一种合作性的行为,以沟通的本质为基础,强调对话的学习,在互为主体性的前提下,寻求不同诠释与信仰的共同基点,也同时藉此打破僵局、拉近人我疏离的关系。
(二)拉近贫富城乡差异
为了让更多未来世代在全球竞争中赢在起跑点,英国布莱尔首相在施政报告中,连续重覆三遍“教育、教育、教育”以表达对教育的重视,并鼓励所有英国人要read on“继续读下去”。加拿大从一九九七年开始,自西岸的卑诗省发起,二○○二年扩散到全国各地,所有人共同为了致力于“培养阅读人”(Raise a Reader)计划,募款补助各地图书馆、社区中心、家庭援助中心与原住民、残障儿童……使阅读成为“全民运动”。日本全国则展开推行儿童阅读年,并引进英国“图书起跑线”运动,鼓励新生代父母说故事给襁褓中的孩子听。世界各国之所以重视阅读,其道理…
《人间佛教对全民教育的影响--以“人间佛教读书会”为例(释觉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