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的某某人物是怎樣的性格?”“爲什麼作者要這麼說?”“如果換成是你,你會有怎樣的處理或反應?”“作者這麼說,你認爲呢?”
這些沒有所謂答對或答錯的問題,主要引發參與者的思考力,並且對客觀材料作進一步的感受與聯想。尤其將人物由平面的名字轉爲立體的高矮、胖瘦、性格……增加成員對整篇文章的覺受力。再從人物的角色對調,使成員自身加入文章所敘述的過程,可加深不同立場所觀照的反應。一般人對讀書往往只是“讀過”而已,但是讀過不一定“讀懂”,要讀懂作者的意思,或讀懂客觀材料的深意,必須透過有效的思惟。沒有任何覺受與思惟,讀再多的書也無法進入自已的生命。
一本書或一部經典,我們是否看到其時代的景況,或發生過程的生動畫面呢?無論是佛陀對弟子的開示,或是師徒對話的應機,透過層層的聯想與思惟,可以讓讀者更清晰的掌握其背後所要闡述的教化精神。一篇文章有了思惟與聯想,可以生動活潑,也可以産生內在的感動。
沒有感受,不會産生共鳴;沒有思惟,不會有深度的對話。讀書會帶領討論第二層次的目的正是爲了引發更多的感受與思惟。
(3)“修”:討論經驗價值性問題
所有的佛法,都必須回到自己的生命經驗來作印證;同樣的,所有文章的主旨都必須扣緊著自己走過的生命經驗,作一深度的對話。佛陀說得再多,也只是佛陀的體證,如何成爲自己的,就得誠實徹底的自我省覺。很多人在佛教名相的解釋中,堆積了更多的名相,當問題問到“你生活中體驗過這樣的道理嗎?”而無法作答時,就知道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明白。
佛法只有“說”是不夠的,佛法是要被參與者所驗證,而且是不斷地修,不斷地體驗而證得的。如同“知道”佛法如醍醐妙味是不夠的,“知”的徹底就是實際的親嘗才算數。沒有親嘗人生酸甜苦辣,無法知道人情冷暖的道理;沒有反省自已走過的路,說過的話,不能明白身口意的業力原理。文章一旦討論到自己的生命與體驗,就會把整個讀書會的精神帶到核心。讀書再多,沒有比回到自己價值體系與人生觀來得切實了。這個層次的問題往往是“作者這麼說,能不能談談你有過類似的經驗嗎?”“你如何因應當時的情形?”“學佛前後的你對同樣的事件有什麼改變嗎?”
不斷的給成員回思反省自已走過的經驗,將是學習成長最好的契機。尤其當彼此分享著生命經驗時,會拉近成員們的了解,一旦成員的感情建立在彼此的了解互助時,這些人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同參道友”。
有些人因爲成長背景的緣故,産生負面悲觀的認知,在第叁層次的討論時,帶領人正好可以從對話中藉由較樂觀、正面、積極的發言者,引導負面、消極、悲觀的人重新找回希望。也因此,有人認爲讀書會,可以協助只活在象牙塔裏的人,讓他們看到更多的人生、更多不同的觀念、更多積極面向的思考。對于深入佛法的領域者,我們更要回到實際的生活經驗來作修正,到底如何修?如何轉染成淨?轉愚爲智?轉闇爲明?都可以透過第叁層次的討論,作更深入細膩的回應與厘清。
(4)“證”:領悟實證性問題
當文章討論到最後,一些人己經找到了新的人生觀念,或者解決煩惱更好的方法。這時候帶領人問到:“你在這篇文章的討論中,最後悟到什麼?”這是對于討論的過程作一收場的結論。一旦開放了的討論,必須要在文章的核心價值作深度的對話,一旦對話有了核心,就能掌握到自已學習中最後的精髓。“請用一句話來告訴我們您今天學習到了什麼?”或者因爲一連串的反思,而找到新的人生觀念或生活態度:“從今天的討論後,對于未來,您要如何重新規畫自己的生活?”
也因此,帶領人在第四個層次的帶領中最爲重要,要將今日討論的重心作一整理、歸納與回應。當每個人談出他對整篇文章以及討論後所産生的啓發與學習,其實就如“倒吃甘蔗”的心情一樣,越吃越甜。這個層次討論的目的,是給每個人有了自覺的方向與具體實踐的方法,對于佛法的體悟,到這裏才算是推上了一步;至于未來如何再修再證?到這裏才有了一點方向與眉目。
雖然帶領讀書會有其次第模式,然而在真正思考討論過程裏,其層次有時從二至叁,偶爾又會從叁而返二,主要不是以“直線性”進行思考討論法,而是以“螺旋式”的過程,依團體成員的思想流而自然發展,帶領人隨時掌握並彙集共同思想方向而進行。使討論建立在“接受”與“了解”的“肯定”基礎上,進行“有交集、有激蕩、有激發”的有意義表達。當然,許多人將層次學會了,卻忘記了整個讀書會最重要的價值是在其帶領的精神,一個帶領人若能具備傾聽、接納、尊重、包容等態度,同時以生命的感受去敏銳觀察參與者的感受,必然使成員敢開口、能開口,而且言之有悟。
“討論”對讀書會的重要性,就如同“呼吸”對人維持生命一樣重要;少了“討論”的讀書會就缺了“會”的意義,容易變成聽課或聽心得的型態,僅止于單向表達或吸收,失去了雙向或多元的互動與激蕩。因此“聞思修證討論法”使讀書會帶領人將內容由淺顯到深奧,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到抽象的概念,使成員發現思考、有效思考,並歸納、厘清、整理知見的廣度,與沈澱、反思、探悟的“深度”。
(四)嚴土熟生成就教學情境
在論及教育品質或學習成效時,環境往往是影響著學習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因此,學習情境也是人間佛教讀書會運作中很重要的條件。佛教裏所謂“嚴土熟生”意指莊嚴佛土以成熟衆生慧命;例如阿彌陀佛以極樂世界:
“常作天樂,黃金爲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
“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爲使衆生具備成就佛道的場景,阿彌陀佛可以說運用了整個空間與時間的大環境,使法音自然宣流,讓彼國衆生在殊勝的教育情境中,自然産生學習的效果。
也因此,人間佛教讀書會大部份的成員喜歡以“寺院道場”爲讀書會聚集討論的場所,主要因爲寺院內莊嚴與清淨的環境,使成員充份得到安靜、穩定,並且較容易産生敏銳的思考力。此外,成員亦可以走向大自然,在心情放松並得到充份的喜悅時,其討論與互動也隨之産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許多讀書會,先靜坐調身調息,或以多元性主題介紹佛教音樂、藝術、資訊等卅分鍾的暖身,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形下,拉近學習者與學習空間的距離。
一個成功的讀書會,閱讀場域是一個“家”的感覺,能夠産生“安定”的歸屬感,雖然偶而可換場地以帶動不同的學習情境,但是仍然以“安靜”爲考量因素,以不受幹擾及不易幹擾他人爲原則。
綜合以上四點人間佛教讀書會的“教育原理”,我們所希望的學習不僅僅真正的深入人之所以爲人的意義核心,在邁向學習社會(learning society)的時代,佛教徒更要提升不止于佛學知識的充實,還要具備生活經驗的淬煉,心靈解放與生命關系的開展;透過讀書會的討論與對話,將過去知識、信仰、價值、以及功能運作的體系,重新創造對生命深度的認知;使學習不再是客觀的知識與技術的獲得,不再是標准式、一致性的集體行爲,而是將知識、學科、行動、生活聯貫成一體,使知識的檢討落實在生活的基礎,讓生命在彼此的不斷學習中更臻圓滿成熟。
二、全民教育之影響
(一)化解人我疏離關系
如前所言,人間佛教讀書會所重視的教育原理,乃透過思考討論的“對話”本質,允許不同意見的表達,並鼓勵不同想法的出現,不因資曆深淺、地位高低、或性別差異,在討論的學習場域,使每一種意見、觀點,無論主流、非主流、成熟、不成熟,都有其存在的位置。這種建構在平等的對話與互動,以進行式“了解”每個人的思惟,不僅建立了“見合同解”的人我關系,也往往從生命經驗的分享中,化解了參與者過去曾經有過的疏離。
尤其在大家庭解體,小家庭父母忙碌,兄弟姐妹不再成群的今日,親子共讀更是維系親情、培養人格的良方。以人間佛教“家庭”讀書會64而言:許多夫妻或親子間難以啓齒或長期冷漠的心結,往往在閱讀客觀的材料中,因爲提出彼此的觀點,從被傾聽中受到尊重,在共同塑造與維持“可參與、能接納”的開放風氣中,比較容易客觀地了解到個人的執著或偏頗的盲點,繼而找到化解人我疏離關系的解套方法,使彼此的關系從怒目相視到水乳交融。此外,例如“社區讀書會”65,也因爲透過團體學習的帶動,改變了曾經是“麻將會”的風氣,甚至因爲透過了解與認識,使真正發揮鄰居之間“守望相助”的功能。
這也是爲什麼讀書會的學習理論,必需以生活爲起點並落實于生活,每一個學習都是生命的開展,學習者運用先前的經驗做爲參考和反思的基礎,透過有效對話與溝通,可以獲得新的經驗或作較客觀的修正。所以將“學習”建立在一種合作性的行爲,以溝通的本質爲基礎,強調對話的學習,在互爲主體性的前提下,尋求不同诠釋與信仰的共同基點,也同時藉此打破僵局、拉近人我疏離的關系。
(二)拉近貧富城鄉差異
爲了讓更多未來世代在全球競爭中贏在起跑點,英國布萊爾首相在施政報告中,連續重覆叁遍“教育、教育、教育”以表達對教育的重視,並鼓勵所有英國人要read on“繼續讀下去”。加拿大從一九九七年開始,自西岸的卑詩省發起,二○○二年擴散到全國各地,所有人共同爲了致力于“培養閱讀人”(Raise a Reader)計劃,募款補助各地圖書館、社區中心、家庭援助中心與原住民、殘障兒童……使閱讀成爲“全民運動”。日本全國則展開推行兒童閱讀年,並引進英國“圖書起跑線”運動,鼓勵新生代父母說故事給襁褓中的孩子聽。世界各國之所以重視閱讀,其道理…
《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以“人間佛教讀書會”爲例(釋覺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