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生命教育系列——《觀無量壽經》的脫離苦厄自得安樂法(依淳)

  人間佛教.生命教育系列——《觀無量壽經》的脫離苦厄自得安樂法

  人間佛教.生命教育系列——

  《觀無量壽經》的脫離苦厄自得安樂法

  ——佛教世間人<淨除業障,生活于諸佛前>的妙法

  依 淳 2005春 撰寫.2005/02/25-27

  講述于香港佛香講堂、

  深圳香海別院、

  澳門禅淨中心

  壹、 前言——當我們感到憂郁、煩惱、痛苦、失望…時

  一、 看人間現相——有好有不好,似真似假,如夢如幻,變異迅速,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好事不常有、真情不常存、真愛不永恒,知人生本多憂苦。

  二、 以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一切憂郁、煩惱、痛苦、失望,都是無常變異的,都是緣生緣滅的,畢竟都會過去的,如實實踐諸佛之法,就能自度一切苦厄。

  叁、 覺悟何處是我清淨、光明、美麗、安樂的故鄉?確信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人人都能歸趣的清泰故鄉。

  四、 怎麼歸返極樂清泰故鄉?修備人間叁福行、具足信願行叁資糧、四種念佛法——稱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

  貳、《觀無量壽經》簡介

  本經僅一卷。劉宋文帝元嘉元年(424),疆良耶舍在健康譯出。又稱《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佛觀經》、《無量壽觀經》、《十六觀經》。略稱《觀經》。然依據本經經末流通分所載,佛陀說此經名爲《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冊(一卷,大正vol.12, p.340c~)。乃淨土宗所依叁部經之一。

  本經內容敘述人間的釋迦牟尼佛,在耆阇崛山的鹫嶺精舍聚衆講經,王後韋提希夫人遭逆子阿阇世囚禁在深宮中,釋尊遙遠聽到韋提希的哀傷啼哭,遙向靈山祈求佛陀派遣阿難和目乾連到受禁的宮中慰問,佛陀感應即時親帶二尊者到宮中爲韋提希等,示現西方極樂淨土,說修叁福行、十六種觀想,淨除業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佛前的法門。

  唐代善導謂本經有二宗旨,一爲觀佛叁昧,一爲念佛叁昧。相對于淨影慧遠、嘉祥吉藏等諸師所立十六觀皆定善之說,而立十六觀之後叁觀爲九品之散善。又謂佛雖廣說定、散兩門之益,然佛意唯在專稱阿彌陀佛名號。又據下品下生之文(大一二

  叁四六上):“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解釋《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即指十聲稱佛,遂以散心稱名爲一切善惡凡夫得往生之正定業。日僧源空即依此所說,創立日本淨土宗。

  本經屬于觀想的經典之一,與《觀佛叁昧海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觀世音觀經》等爲同類型。本經說觀彌陀、觀音、勢至等叁聖及極樂淨土莊嚴之法。又于十六觀中,以第九阿彌陀佛真身觀爲最重要的觀行,經題亦依此而立。

  有關本經的翻譯,諸經錄和僧傳說法不一。出《叁藏記集》卷四謂,本經的譯者不詳。《梁高僧傳》卷叁,以此經于劉宋時由疆良耶舍譯出,僧含筆受;法經錄以下之諸經錄皆沿用其說。又《曆代叁寶紀》卷四、卷七,于疆良耶舍之譯本外,另列舉東漢、東晉兩種譯者不詳之譯本。

  本經的注釋著作頗多,重要者有《觀無量壽經義疏》二卷(慧遠)、《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智顗)、《觀無量壽經義疏》一卷(吉藏)、《觀無量壽經疏》四卷(善導)、《觀無量壽佛經圖頌》一卷(傳燈)、《觀無量壽佛經約論》一卷(彭際清)、《觀無量壽經扶新論》一卷(戒度)等。其中以唐代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四卷,流通較廣。

  參、譯者——疆良耶舍簡介

  疆良耶舍:梵名 Kalayacas(383~442)。劉宋時代的譯經家。西域人。博通阿毗昙和諸律,尤精禅觀。文帝元嘉元年(424)到建業,居于鍾山之道林精舍,譯出《觀無量壽佛經》、《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等。元嘉十九年西遊岷蜀,所至弘道說法,禅徒群聚。後還江陵,未久即入寂,享年六十。

  肆、本經的最大價值

  一、 給痛苦中的人看到痛苦之外的光明、美麗、安樂、希望。當我們的心感受到痛苦、郁悶、憂愁、煩惱時,應積極舍離痛苦的感受,不要沈溺在痛苦的情境或思惟中。所謂積極的方法,不是對抗痛苦、郁悶、憂愁、煩惱,因爲對抗會産生惡熏作用,形成惡的增上,而是把心識集中在觀想最光明、最美麗、最安樂、最向往、最具希望的目標上,自然達到淨除業障,諸佛現前,生在極樂,無諸苦惱的境界。

  二、 給痛苦中的人知道,淨除業障,諸佛現前,往生在極樂世界,無諸苦惱是可能的,是有方法的,而此一方法除有佛菩薩等善知識的引導外,還得有自力的信願行來配合。

  叁、 完成人間叁福行的實踐,一心系念阿彌陀佛,或作《觀經》中之種種觀想,心與阿彌陀佛相應,才能去彼西方極世界。(若心與煩惱相應,則心住煩惱中,不與阿彌陀佛相應。)

  四、 啓發吾人:人人份上本有彌陀自性,只因一念不覺,故爲貪嗔癡慢疑等所覆蓋,故爲煩惱所追逐、所纏縛。往生極樂世界所乘蓮臺分九品,往生亦分九品,衆生因自己品業有差,故功果品位、所證時間等皆有差別,此爲真平等。

  五、 若得遇善知識,生一念淨信,起真誠忏悔,心作佛想,或心念佛,都能轉煩惱爲菩提。

  六、 往生淨土之事,功不唐捐,平常即應儲備資糧,養成觀想的習慣,訓練成熟,觀想易成,當下即在西方淨土,親睹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及諸上善人,淨除一切業障煩惱。

  七、 給現代心理治療提供寶貴的方法。人生有無量的苦厄,尤其現代人的壓力很大,因不如意或因憂郁症而自殺的事件越來越越多,世界衛生組織預言,至西元2010年,憂郁症與心髒病,將成爲影響人類生活品質的兩大疾病,也有人說二十一世紀的叁大疾病是癌症、愛滋病、憂郁症。憂郁症的治療,一般采用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同時並濟的方法。在心理治療方面,采用的方法大抵有:(一)分析式治療法;(二)認知心理治療法;(叁)談話治療法:以引導談話,令情緒宣泄舒發,厘清困惑;(四)引導正向思考;(五)引導觀想光明、美麗、希望;(六)給與朝向和圓成美麗新希望的具體行法。本經充份表現這些特色。

  八、 中下品往生的內容,給教育工作者、社教工作者、獄政工作者、天下的父母親們一個重要的省思、借鏡。

  伍、《觀無量壽經》序分

  重 點:

  一、 講此經的時間:佛住王舍城在鹫嶺精舍講經的時候,當時有大比丘千衆千二百五十人、菩薩叁萬二千人同在聽經,文殊爲上首。佛陀聽到苦主韋提希的祈求聲,暫離大衆,帶目連及阿難赴感說法度苦。

  二、 講此經的地點:王舍城囚禁韋提希的深宮中。

  叁、 阿難複講此經的地點:王舍城耆阇崛山的鹫嶺精舍。

  四、 與會聽經的比丘和菩薩人數:佛在禁宮中初講此經時的聽衆有阿難、目乾連、韋提希王後、宮女們、諸天等。阿難回到耆阇崛山鹫嶺精舍複講時的聽衆有大比丘千衆千二百五十人、菩薩叁萬二千人等。

  此經以文殊菩薩爲上首的意義--有般若智慧才能正觀無量壽佛及其淨土。

  五、 此經何以未提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非無,爲精簡而未一一點明。

  【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叁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爲上首。

  六、 摩揭陀國的不幸—阿阇世太子篡位,幽禁其父頻婆娑羅王。爭奪國家統治權、政治領導權,爭奪事業經營權等事,在人類史上不時上演著。

  阿阇世何故篡位?爲其有未生前之怨,積怨成嗔;二因無明結交損友,爲損友所慫恿:叁追求政治領導權利的貪欲。

  七、 此段經文點出佛講此經的人間緣起--佛感應遭遇親生子忤逆不孝,身心受苦,希冀脫離苦厄,志心求往善道的韋提希王後所講。第一場次當機衆有:韋提希夫人、阿難、目連、宮女、天人…等。第二場次當機衆有大比丘、菩薩、天人等。

  陸、《觀無量壽經》正宗分

  【經文】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于七重室內,製諸群臣一不得往。

  八、韋提希王後探監--韋提希對夫婿情深義重,偷運酥蜜、糗食、葡萄漿以濟夫命。

  【經文】

  國大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糗用塗其身,諸璎珞中盛葡萄漿,密以上王。

  九、頻婆娑羅王心中有佛法僧叁寶,獄中求受八關齋戒,祈求解脫--頻婆娑羅王在獄中遙禮釋尊,祈禱佛派大目乾連到獄中,傳受八關齋戒。這說明信仰的力量。問一聲:如果自己是頻婆娑羅王,將會怎麼作?也如此?如果自己遭到至親、至愛或至信叛逆,或加害自己,而自己又一時間無法突破困境給自己解厄時,你怎麼辦?此時,任何怨恨、懊惱、追悔都無濟于事。只有至誠的信仰能幫助你,給你力量,等待轉機。

  【經文】

  爾時,大王食糗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乾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

  十、目乾連以神通天天到獄中,爲頻婆娑羅王傳授八關齋戒;富那羅亦奉佛遣,用神通到獄中爲王說法。此說明聽戒、聞法可以離苦厄。也說明人若至誠憶念佛菩薩或聖阿羅漢,必皆有所感應。身雖受羁系,飲食起居鄙陋,但能得聞善法,心有依靠,心有慰藉,即能身心安和,不惱不亂。若不幸蒙難,或蒙牢獄之災時,可師法頻婆娑羅王。這是佛教監獄弘法的濫觞--目乾連和富那羅的監獄布教。

  【經文】

  時,目乾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爲王說法。如是,時間經叁七日,王食糗蜜得聞法故,顔色和悅。

  十一、阿阇世起嗔欲斬母後——頻婆娑羅王未餓死,阿阇世怒責母後,執劍擬親斬韋提希。由此見“一…

《人間佛教·生命教育系列——《觀無量壽經》的脫離苦厄自得安樂法(依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