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佛教.生命教育系列——《观无量寿经》的脱离苦厄自得安乐法
人间佛教.生命教育系列——
《观无量寿经》的脱离苦厄自得安乐法
——佛教世间人<净除业障,生活于诸佛前>的妙法
依 淳 2005春 撰写.2005/02/25-27
讲述于香港佛香讲堂、
深圳香海别院、
澳门禅净中心
壹、 前言——当我们感到忧郁、烦恼、痛苦、失望…时
一、 看人间现相——有好有不好,似真似假,如梦如幻,变异迅速,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好事不常有、真情不常存、真爱不永恒,知人生本多忧苦。
二、 以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一切忧郁、烦恼、痛苦、失望,都是无常变异的,都是缘生缘灭的,毕竟都会过去的,如实实践诸佛之法,就能自度一切苦厄。
三、 觉悟何处是我清净、光明、美丽、安乐的故乡?确信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人人都能归趣的清泰故乡。
四、 怎么归返极乐清泰故乡?修备人间三福行、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四种念佛法——称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
贰、《观无量寿经》简介
本经仅一卷。刘宋文帝元嘉元年(424),疆良耶舍在健康译出。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略称《观经》。然依据本经经末流通分所载,佛陀说此经名为《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一卷,大正vol.12, p.340c~)。乃净土宗所依三部经之一。
本经内容叙述人间的释迦牟尼佛,在耆阇崛山的鹫岭精舍聚众讲经,王后韦提希夫人遭逆子阿阇世囚禁在深宫中,释尊遥远听到韦提希的哀伤啼哭,遥向灵山祈求佛陀派遣阿难和目乾连到受禁的宫中慰问,佛陀感应即时亲带二尊者到宫中为韦提希等,示现西方极乐净土,说修三福行、十六种观想,净除业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佛前的法门。
唐代善导谓本经有二宗旨,一为观佛三昧,一为念佛三昧。相对于净影慧远、嘉祥吉藏等诸师所立十六观皆定善之说,而立十六观之后三观为九品之散善。又谓佛虽广说定、散两门之益,然佛意唯在专称阿弥陀佛名号。又据下品下生之文(大一二
三四六上):“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解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即指十声称佛,遂以散心称名为一切善恶凡夫得往生之正定业。日僧源空即依此所说,创立日本净土宗。
本经属于观想的经典之一,与《观佛三昧海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观世音观经》等为同类型。本经说观弥陀、观音、势至等三圣及极乐净土庄严之法。又于十六观中,以第九阿弥陀佛真身观为最重要的观行,经题亦依此而立。
有关本经的翻译,诸经录和僧传说法不一。出《三藏记集》卷四谓,本经的译者不详。《梁高僧传》卷三,以此经于刘宋时由疆良耶舍译出,僧含笔受;法经录以下之诸经录皆沿用其说。又《历代三宝纪》卷四、卷七,于疆良耶舍之译本外,另列举东汉、东晋两种译者不详之译本。
本经的注释著作颇多,重要者有《观无量寿经义疏》二卷(慧远)、《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智顗)、《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吉藏)、《观无量寿经疏》四卷(善导)、《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一卷(传灯)、《观无量寿佛经约论》一卷(彭际清)、《观无量寿经扶新论》一卷(戒度)等。其中以唐代善导的《观无量寿经疏》四卷,流通较广。
参、译者——疆良耶舍简介
疆良耶舍:梵名 Kalayacas(383~442)。刘宋时代的译经家。西域人。博通阿毗昙和诸律,尤精禅观。文帝元嘉元年(424)到建业,居于钟山之道林精舍,译出《观无量寿佛经》、《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等。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所至弘道说法,禅徒群聚。后还江陵,未久即入寂,享年六十。
肆、本经的最大价值
一、 给痛苦中的人看到痛苦之外的光明、美丽、安乐、希望。当我们的心感受到痛苦、郁闷、忧愁、烦恼时,应积极舍离痛苦的感受,不要沉溺在痛苦的情境或思惟中。所谓积极的方法,不是对抗痛苦、郁闷、忧愁、烦恼,因为对抗会产生恶熏作用,形成恶的增上,而是把心识集中在观想最光明、最美丽、最安乐、最向往、最具希望的目标上,自然达到净除业障,诸佛现前,生在极乐,无诸苦恼的境界。
二、 给痛苦中的人知道,净除业障,诸佛现前,往生在极乐世界,无诸苦恼是可能的,是有方法的,而此一方法除有佛菩萨等善知识的引导外,还得有自力的信愿行来配合。
三、 完成人间三福行的实践,一心系念阿弥陀佛,或作《观经》中之种种观想,心与阿弥陀佛相应,才能去彼西方极世界。(若心与烦恼相应,则心住烦恼中,不与阿弥陀佛相应。)
四、 启发吾人:人人份上本有弥陀自性,只因一念不觉,故为贪嗔痴慢疑等所覆盖,故为烦恼所追逐、所缠缚。往生极乐世界所乘莲台分九品,往生亦分九品,众生因自己品业有差,故功果品位、所证时间等皆有差别,此为真平等。
五、 若得遇善知识,生一念净信,起真诚忏悔,心作佛想,或心念佛,都能转烦恼为菩提。
六、 往生净土之事,功不唐捐,平常即应储备资粮,养成观想的习惯,训练成熟,观想易成,当下即在西方净土,亲睹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及诸上善人,净除一切业障烦恼。
七、 给现代心理治疗提供宝贵的方法。人生有无量的苦厄,尤其现代人的压力很大,因不如意或因忧郁症而自杀的事件越来越越多,世界卫生组织预言,至西元2010年,忧郁症与心脏病,将成为影响人类生活品质的两大疾病,也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三大疾病是癌症、爱滋病、忧郁症。忧郁症的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同时并济的方法。在心理治疗方面,采用的方法大抵有:(一)分析式治疗法;(二)认知心理治疗法;(三)谈话治疗法:以引导谈话,令情绪宣泄舒发,厘清困惑;(四)引导正向思考;(五)引导观想光明、美丽、希望;(六)给与朝向和圆成美丽新希望的具体行法。本经充份表现这些特色。
八、 中下品往生的内容,给教育工作者、社教工作者、狱政工作者、天下的父母亲们一个重要的省思、借镜。
伍、《观无量寿经》序分
重 点:
一、 讲此经的时间:佛住王舍城在鹫岭精舍讲经的时候,当时有大比丘千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三万二千人同在听经,文殊为上首。佛陀听到苦主韦提希的祈求声,暂离大众,带目连及阿难赴感说法度苦。
二、 讲此经的地点:王舍城囚禁韦提希的深宫中。
三、 阿难复讲此经的地点:王舍城耆阇崛山的鹫岭精舍。
四、 与会听经的比丘和菩萨人数:佛在禁宫中初讲此经时的听众有阿难、目乾连、韦提希王后、宫女们、诸天等。阿难回到耆阇崛山鹫岭精舍复讲时的听众有大比丘千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三万二千人等。
此经以文殊菩萨为上首的意义--有般若智慧才能正观无量寿佛及其净土。
五、 此经何以未提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非无,为精简而未一一点明。
【经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六、 摩揭陀国的不幸—阿阇世太子篡位,幽禁其父频婆娑罗王。争夺国家统治权、政治领导权,争夺事业经营权等事,在人类史上不时上演著。
阿阇世何故篡位?为其有未生前之怨,积怨成嗔;二因无明结交损友,为损友所怂恿:三追求政治领导权利的贪欲。
七、 此段经文点出佛讲此经的人间缘起--佛感应遭遇亲生子忤逆不孝,身心受苦,希冀脱离苦厄,志心求往善道的韦提希王后所讲。第一场次当机众有:韦提希夫人、阿难、目连、宫女、天人…等。第二场次当机众有大比丘、菩萨、天人等。
陆、《观无量寿经》正宗分
【经文】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八、韦提希王后探监--韦提希对夫婿情深义重,偷运酥蜜、糗食、葡萄浆以济夫命。
【经文】
国大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糗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
九、频婆娑罗王心中有佛法僧三宝,狱中求受八关斋戒,祈求解脱--频婆娑罗王在狱中遥礼释尊,祈祷佛派大目乾连到狱中,传受八关斋戒。这说明信仰的力量。问一声:如果自己是频婆娑罗王,将会怎么作?也如此?如果自己遭到至亲、至爱或至信叛逆,或加害自己,而自己又一时间无法突破困境给自己解厄时,你怎么办?此时,任何怨恨、懊恼、追悔都无济于事。只有至诚的信仰能帮助你,给你力量,等待转机。
【经文】
尔时,大王食糗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乾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
十、目乾连以神通天天到狱中,为频婆娑罗王传授八关斋戒;富那罗亦奉佛遣,用神通到狱中为王说法。此说明听戒、闻法可以离苦厄。也说明人若至诚忆念佛菩萨或圣阿罗汉,必皆有所感应。身虽受羁系,饮食起居鄙陋,但能得闻善法,心有依靠,心有慰藉,即能身心安和,不恼不乱。若不幸蒙难,或蒙牢狱之灾时,可师法频婆娑罗王。这是佛教监狱弘法的滥觞--目乾连和富那罗的监狱布教。
【经文】
时,目乾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糗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十一、阿阇世起嗔欲斩母后——频婆娑罗王未饿死,阿阇世怒责母后,执剑拟亲斩韦提希。由此见“一…
《人间佛教·生命教育系列——《观无量寿经》的脱离苦厄自得安乐法(依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