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佛教对全民教育的影响--以“人间佛教读书会”为例(释觉培)▪P4

  ..续本文上一页

  知识经济的时代使社会的变迁也产生了一些特性,例如:资讯的来源太多,无论书籍、杂志、报纸、广播节目、有线电台、网际网路,使现代人面对排山倒海的资讯冲击,陷入“买书速度跟不上出书速度”、“看书速度赶不上买书速度”、甚至“看懂速度跟不上看完速度”的困境与无奈;在学习赶不上变化速度的压力下,成人要为自己不稳定的前程担忧,更要为下一代不确定的未来焦虑。

  也因此,“团队学习”成了当代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团队”离不开人我关系的互动,无论家庭、社区或企业团体,建立真实的人际归属也成了当代重要的学习课题;尤其大部份的人因忙碌而感到“时间”不够用,面对变化多元与快速的社会现象,唯有透过全民阅读、终身学习中所产生的共同语言,使家庭或社区降低人我之间的代沟与疏离,使城市到乡村透过集体学习的融合效应,拉近贫富的差异。

  一、读书会教育原理

  虽然一般人读书有其清高的情操,但是也有部份读书的动机却蕴涵浓厚的功利色彩,致使读书、考试、就业成了痛苦的三级跳,也致使读书沦于工具化与世俗化。高希均教授曾经提出“新读书主义”:

  不是消极地从“苦”读书中得到“新”乐趣,而是全面改变对读书的心态,不再为考试而读书,不再为应付就业而读书。减少读书的强迫性,就增加了读书的宽广性。59

  也因此,“读书会”之所以被大众所能接受,其主要原因来自学习者本身的基本精神必需拥有充份的“自主性”、“自发性”、“平等性”、“对话性”与“开放性”。大家不再为考试、就业而读书,而是去除权力宰制的学习模式,纯粹自觉到“学习的重要”而读书。

  (一)以人间佛教特质为依据

  称为“读”书会而不是“念”(朗诵)或“看”(浏览),乃因为“读”必需多用“心”去接触、了解与消化,其基本过程是经由与书及读者的对话,产生双向及多向的交流,进而有所收获,具有“探讨、吸收”的意味。而“书”则指的是“有主题、范围、结构、系统的客观材料”,至于“会”则意味著「有目的的交流、讨论,并有所领会”。因此,读书会可以说是“一群人针对一客观材料加以解读、讨论、分享的学习型组织”。其中“一群人”指“两人以上”,只要产生对话的动力,而“学习性”组织,则强调读书会著重在“智性启发”的“学习”;也因此“客观材料的解读”与“观点讨论、经验分享”成为读书会运作的两大命脉;只顾前者,容易流于闲谈、联谊,只顾后者,则容易变成演讲或上课式的单向传达,两者兼俱方足以发挥读书会实质的效果。60

  由于读书会是一种“共同学习”的团体,注重成员的参与,选材非带领人个别的责任而是依大众的决定;因此,不同对象有其背景、程度、时间、兴趣及需求的差异,虽言如此,“人间佛教”读书会的旨趣仍不离佛陀的教育为其读书的内容与方向,目的在使学习著重在对整个世间的教育与度化。61也因此,选材内容无论从升斗小民所关心的切身问题,或从生活乐趣、财富丰足、慈悲道德、眷属和敬,一直到大乘普济、佛国净土等理想,以一步步的导引,以不离现实生活的需求,以更贴近大众的生活层面为其阅读的选择依据。

  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曾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事实上,佛陀出生在人间,成就圆满智慧在人间,如果弃离现实世间而旁寻正觉之道,犹如追求龟毛兔角一般,必然了不可得。这是六祖惠能大师所提倡“人间佛教”的开端。也因此,禅宗这种“即世间”与“人间化”的思惟,提供了“人间佛教”一坚强而稳固的基本特性。

  事实上,从佛陀教育的目标--离苦得乐,我们知道人间佛教的特质除了具备“喜乐性”;从佛陀示现于人间,自出生、修行、成道乃至度化众生,看出其“人间性”;就经典义理所提倡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方法论而言,强调以实用为导向的“生活性”;再从大乘佛教菩萨利他的愿力与实践,看出人间佛教的“利他性”;从佛陀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其真理使千年来众生获得得度因缘,看出其“时代性”;更依平等思想,开展出过去、现在、未来、此世界、他世界、乃至无量十方法界同登法界的理想,更看出其“普济性”的特质62。整个“人间佛教读书会”不仅要开发成员们对读书的乐趣,著重思想交流,更要依自觉觉他为学习的指标,并以不离“人生”为其课题,将解决人生苦乐的佛陀智慧,作为阅读讨论的依止,其根本理念,不仅依止于传统的佛教义理,更与现代社会结合,发挥人间佛教的包容性与实用性,以作为其整体义理的架构,建立在具有喜乐性、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等“佛法生活化”的特质上。

  (二)以四摄法为带领人精神

  要带领众生必需具有能力摄受众生,一个优质的读书会带领人,必需广纳十方意见,不仅要倾听,还要不预设立场,不将自己的想法视为唯一的答案,不以主观思惟批判“异见”者;以这种开放的胸襟力行“布施”结缘,甚至敏锐观察参与者的感受,使令其参与读书会的过程放心、自然、内心无有畏惧侃侃而谈,成为读书会带领人的首要条件。

  其次,支持参与者的“爱语”不可少。语言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媒介,更是具有启迪教化的功能。不论讨论的议题同意与否,带领人避免用强势的语言,甚至用欣赏的角度加以对待,用不同角度看待彼此与过程中的“发生”,作专注的聆听,并在其表达后予以反应,使成员感到被重视,将有助于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发展。爱语的回应不仅藉透过社会语言,微笑点头示意或专注聆听的神情,都可使成员因为带领人不卑不亢的风范而提升表达者的意愿与信心。

  读书会是个有机体,它充满生命力,会发展也会萎缩,有凝聚也会有失和,如同任何一个团体或组织,能够成立、运作,也必需具备有利的因素。而其中“利行”便是读书会带领人的成功要素之一。利行乃殷勤劝导有情,以利益其行持并对其立身处事有所帮助。当读书讨论过程中,成员出现负面的观念或思考的困惑时,带领人以“利行”从旁提醒、引导,协助成员走出生命的困局,或回导于经典的客观材料,以作为其生命的导航,可说是所有读书会带领人的重要功能。

  此外,设身处地为对方著想,并针对他们需要应机施教,“同事”成为摄化众生、建立良好群我关系的最佳的妙方,也是读书会领众的重要基础。读书会的学习来自成员彼此的贡献,为共同目标而彼此激发、支持,一起经历解惑、厘清、质疑、验证等互动过程,渐而产生新的认知与收获,因此,带领人在与大众一同行事中建立成员的信任,并在融入与参与中成为大众的表率。事实上,佛陀的十二分教、八万四千法门,可以说全都是为了要同事摄受众生,以期同登法界,证悟菩提。

  (三)以闻思修证为讨论的引擎63

  一般读书会带领人往往会遇到一个瓶颈,就是不知如何有效的提出讨论与思考,不知如何引发成员的发言;也因此,团体成员们会出现冷场,或少数人话不断而忽略了其他成员的参与感。许多读书会召集人虽然在成立时大费周章地热心准备教材、慎重考虑读书的环境、呼朋引友的找人加入读书阵容,可是,一段时间后因为流于形式化的阅读,最后导致成员们一一的流失,而原本热忱服务的召集人也因此受到挫折而打退堂鼓,一旦对推广读书会的理想破灭,鲜少再提起成立读书会的乐趣,实在可惜。

  读书带领讨论在坊间方法众多,其中以“闻思修证讨论法”为人间佛教读书会最受欢迎的理念与方法。“闻、思、修、证”是学佛者从初发心到获得清净智慧的四个阶段。佛法中的“闻”,指的就是多闻熏习、勤学佛法;“思”,就是对所闻的佛法,再加以深入思惟,彼此会通;“修”,就是将所闻所思的内涵,实际在生活中作不断的修正,从静中养成动中磨炼里了解佛法的真义;“证”,就是身口意业经过不断修正后,最后所体证到的般若实相。无论学佛再久,听“闻”佛法再多,若不能深“思”、不断的“修”正,终究无法体“证”佛法的真义。这样的理念,其实正是佛陀在许多开示弟子的经典中,所看到学佛者正确的理念与精神。人间佛教读书会为了使大众能够在阅读经典中契理契机,更希望透过成员彼此的对话,谈出每个人一生里最踏实的修行体验,总部特别研拟一套以“闻思修证”作为方便理解的四层次读书带领讨论法,透过有次第的讨论、深度的省思后,使佛学不再拘泥于名相解释、谈玄说妙,而是能够将佛法与自己的生命相契,并使自已真正受益于佛教的教理。

  (1)“闻”:讨论直观客观性问题

  “般若”来自每一个生活细节的洞察中,打从“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的直观性客观问题,将最原始的基本材料作初步的消化,才能进入核心的讨论。读书会的带领中,有些人往往不敢开口,或不知从何谈起,也常因为还来不及对文章作正确的消化与咀嚼,更谈不上其个人的心得学习。但一般常见的带领方式:“读后的心得是什么?”诸如此类令人一下子无法抓到方向的问话,只有增加成员的心理压力,渐渐产生害怕与远离。

  也因此,第一层次的“闻”乃是将文章内容所提供的重点转化成疑问句;文章怎么说,带领人藉疑问句而提问,使参与者很快地进入文章内容的要义,并且毫不畏惧地反应回答,如此一来,成员不但养成“开口”的习惯,也能让尚未掌握文章内容的成员很快进入状况。尤其一旦是自已回答的话,印象便会特别的深刻。

  (2)“思”:讨论思考感受性问题

  所有的文章如果要进入核心,先要让成员与文章内容起共鸣。一篇没有产生任何感觉、感动的文章,势必无法深入讨论,更无法产生与他人分享经验的动机。所以在第二层次“思”的讨论中,带领人必须将问题引导至个人感受的层面。例如:“哪一段文字对你的印象最深?”“你觉得作者所提…

《人间佛教对全民教育的影响--以“人间佛教读书会”为例(释觉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