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以“人間佛教讀書會”爲例(釋覺培)▪P4

  ..續本文上一頁

  知識經濟的時代使社會的變遷也産生了一些特性,例如:資訊的來源太多,無論書籍、雜志、報紙、廣播節目、有線電臺、網際網路,使現代人面對排山倒海的資訊沖擊,陷入“買書速度跟不上出書速度”、“看書速度趕不上買書速度”、甚至“看懂速度跟不上看完速度”的困境與無奈;在學習趕不上變化速度的壓力下,成人要爲自己不穩定的前程擔憂,更要爲下一代不確定的未來焦慮。

  也因此,“團隊學習”成了當代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團隊”離不開人我關系的互動,無論家庭、社區或企業團體,建立真實的人際歸屬也成了當代重要的學習課題;尤其大部份的人因忙碌而感到“時間”不夠用,面對變化多元與快速的社會現象,唯有透過全民閱讀、終身學習中所産生的共同語言,使家庭或社區降低人我之間的代溝與疏離,使城市到鄉村透過集體學習的融合效應,拉近貧富的差異。

  一、讀書會教育原理

  雖然一般人讀書有其清高的情操,但是也有部份讀書的動機卻蘊涵濃厚的功利色彩,致使讀書、考試、就業成了痛苦的叁級跳,也致使讀書淪于工具化與世俗化。高希均教授曾經提出“新讀書主義”:

  不是消極地從“苦”讀書中得到“新”樂趣,而是全面改變對讀書的心態,不再爲考試而讀書,不再爲應付就業而讀書。減少讀書的強迫性,就增加了讀書的寬廣性。59

  也因此,“讀書會”之所以被大衆所能接受,其主要原因來自學習者本身的基本精神必需擁有充份的“自主性”、“自發性”、“平等性”、“對話性”與“開放性”。大家不再爲考試、就業而讀書,而是去除權力宰製的學習模式,純粹自覺到“學習的重要”而讀書。

  (一)以人間佛教特質爲依據

  稱爲“讀”書會而不是“念”(朗誦)或“看”(浏覽),乃因爲“讀”必需多用“心”去接觸、了解與消化,其基本過程是經由與書及讀者的對話,産生雙向及多向的交流,進而有所收獲,具有“探討、吸收”的意味。而“書”則指的是“有主題、範圍、結構、系統的客觀材料”,至于“會”則意味著「有目的的交流、討論,並有所領會”。因此,讀書會可以說是“一群人針對一客觀材料加以解讀、討論、分享的學習型組織”。其中“一群人”指“兩人以上”,只要産生對話的動力,而“學習性”組織,則強調讀書會著重在“智性啓發”的“學習”;也因此“客觀材料的解讀”與“觀點討論、經驗分享”成爲讀書會運作的兩大命脈;只顧前者,容易流于閑談、聯誼,只顧後者,則容易變成演講或上課式的單向傳達,兩者兼俱方足以發揮讀書會實質的效果。60

  由于讀書會是一種“共同學習”的團體,注重成員的參與,選材非帶領人個別的責任而是依大衆的決定;因此,不同對象有其背景、程度、時間、興趣及需求的差異,雖言如此,“人間佛教”讀書會的旨趣仍不離佛陀的教育爲其讀書的內容與方向,目的在使學習著重在對整個世間的教育與度化。61也因此,選材內容無論從升鬥小民所關心的切身問題,或從生活樂趣、財富豐足、慈悲道德、眷屬和敬,一直到大乘普濟、佛國淨土等理想,以一步步的導引,以不離現實生活的需求,以更貼近大衆的生活層面爲其閱讀的選擇依據。

  中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曾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事實上,佛陀出生在人間,成就圓滿智慧在人間,如果棄離現實世間而旁尋正覺之道,猶如追求龜毛兔角一般,必然了不可得。這是六祖惠能大師所提倡“人間佛教”的開端。也因此,禅宗這種“即世間”與“人間化”的思惟,提供了“人間佛教”一堅強而穩固的基本特性。

  事實上,從佛陀教育的目標--離苦得樂,我們知道人間佛教的特質除了具備“喜樂性”;從佛陀示現于人間,自出生、修行、成道乃至度化衆生,看出其“人間性”;就經典義理所提倡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方法論而言,強調以實用爲導向的“生活性”;再從大乘佛教菩薩利他的願力與實踐,看出人間佛教的“利他性”;從佛陀令衆生入佛知見故出現于世,其真理使千年來衆生獲得得度因緣,看出其“時代性”;更依平等思想,開展出過去、現在、未來、此世界、他世界、乃至無量十方法界同登法界的理想,更看出其“普濟性”的特質62。整個“人間佛教讀書會”不僅要開發成員們對讀書的樂趣,著重思想交流,更要依自覺覺他爲學習的指標,並以不離“人生”爲其課題,將解決人生苦樂的佛陀智慧,作爲閱讀討論的依止,其根本理念,不僅依止于傳統的佛教義理,更與現代社會結合,發揮人間佛教的包容性與實用性,以作爲其整體義理的架構,建立在具有喜樂性、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等“佛法生活化”的特質上。

  (二)以四攝法爲帶領人精神

  要帶領衆生必需具有能力攝受衆生,一個優質的讀書會帶領人,必需廣納十方意見,不僅要傾聽,還要不預設立場,不將自己的想法視爲唯一的答案,不以主觀思惟批判“異見”者;以這種開放的胸襟力行“布施”結緣,甚至敏銳觀察參與者的感受,使令其參與讀書會的過程放心、自然、內心無有畏懼侃侃而談,成爲讀書會帶領人的首要條件。

  其次,支持參與者的“愛語”不可少。語言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媒介,更是具有啓迪教化的功能。不論討論的議題同意與否,帶領人避免用強勢的語言,甚至用欣賞的角度加以對待,用不同角度看待彼此與過程中的“發生”,作專注的聆聽,並在其表達後予以反應,使成員感到被重視,將有助于成員之間的互動與發展。愛語的回應不僅藉透過社會語言,微笑點頭示意或專注聆聽的神情,都可使成員因爲帶領人不卑不亢的風範而提升表達者的意願與信心。

  讀書會是個有機體,它充滿生命力,會發展也會萎縮,有凝聚也會有失和,如同任何一個團體或組織,能夠成立、運作,也必需具備有利的因素。而其中“利行”便是讀書會帶領人的成功要素之一。利行乃殷勤勸導有情,以利益其行持並對其立身處事有所幫助。當讀書討論過程中,成員出現負面的觀念或思考的困惑時,帶領人以“利行”從旁提醒、引導,協助成員走出生命的困局,或回導于經典的客觀材料,以作爲其生命的導航,可說是所有讀書會帶領人的重要功能。

  此外,設身處地爲對方著想,並針對他們需要應機施教,“同事”成爲攝化衆生、建立良好群我關系的最佳的妙方,也是讀書會領衆的重要基礎。讀書會的學習來自成員彼此的貢獻,爲共同目標而彼此激發、支持,一起經曆解惑、厘清、質疑、驗證等互動過程,漸而産生新的認知與收獲,因此,帶領人在與大衆一同行事中建立成員的信任,並在融入與參與中成爲大衆的表率。事實上,佛陀的十二分教、八萬四千法門,可以說全都是爲了要同事攝受衆生,以期同登法界,證悟菩提。

  (叁)以聞思修證爲討論的引擎63

  一般讀書會帶領人往往會遇到一個瓶頸,就是不知如何有效的提出討論與思考,不知如何引發成員的發言;也因此,團體成員們會出現冷場,或少數人話不斷而忽略了其他成員的參與感。許多讀書會召集人雖然在成立時大費周章地熱心准備教材、慎重考慮讀書的環境、呼朋引友的找人加入讀書陣容,可是,一段時間後因爲流于形式化的閱讀,最後導致成員們一一的流失,而原本熱忱服務的召集人也因此受到挫折而打退堂鼓,一旦對推廣讀書會的理想破滅,鮮少再提起成立讀書會的樂趣,實在可惜。

  讀書帶領討論在坊間方法衆多,其中以“聞思修證討論法”爲人間佛教讀書會最受歡迎的理念與方法。“聞、思、修、證”是學佛者從初發心到獲得清淨智慧的四個階段。佛法中的“聞”,指的就是多聞熏習、勤學佛法;“思”,就是對所聞的佛法,再加以深入思惟,彼此會通;“修”,就是將所聞所思的內涵,實際在生活中作不斷的修正,從靜中養成動中磨煉裏了解佛法的真義;“證”,就是身口意業經過不斷修正後,最後所體證到的般若實相。無論學佛再久,聽“聞”佛法再多,若不能深“思”、不斷的“修”正,終究無法體“證”佛法的真義。這樣的理念,其實正是佛陀在許多開示弟子的經典中,所看到學佛者正確的理念與精神。人間佛教讀書會爲了使大衆能夠在閱讀經典中契理契機,更希望透過成員彼此的對話,談出每個人一生裏最踏實的修行體驗,總部特別研擬一套以“聞思修證”作爲方便理解的四層次讀書帶領討論法,透過有次第的討論、深度的省思後,使佛學不再拘泥于名相解釋、談玄說妙,而是能夠將佛法與自己的生命相契,並使自已真正受益于佛教的教理。

  (1)“聞”:討論直觀客觀性問題

  “般若”來自每一個生活細節的洞察中,打從“看到什麼”、“聽到什麼”的直觀性客觀問題,將最原始的基本材料作初步的消化,才能進入核心的討論。讀書會的帶領中,有些人往往不敢開口,或不知從何談起,也常因爲還來不及對文章作正確的消化與咀嚼,更談不上其個人的心得學習。但一般常見的帶領方式:“讀後的心得是什麼?”諸如此類令人一下子無法抓到方向的問話,只有增加成員的心理壓力,漸漸産生害怕與遠離。

  也因此,第一層次的“聞”乃是將文章內容所提供的重點轉化成疑問句;文章怎麼說,帶領人藉疑問句而提問,使參與者很快地進入文章內容的要義,並且毫不畏懼地反應回答,如此一來,成員不但養成“開口”的習慣,也能讓尚未掌握文章內容的成員很快進入狀況。尤其一旦是自已回答的話,印象便會特別的深刻。

  (2)“思”:討論思考感受性問題

  所有的文章如果要進入核心,先要讓成員與文章內容起共鳴。一篇沒有産生任何感覺、感動的文章,勢必無法深入討論,更無法産生與他人分享經驗的動機。所以在第二層次“思”的討論中,帶領人必須將問題引導至個人感受的層面。例如:“哪一段文字對你的印象最深?”“你覺得作者所提…

《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以“人間佛教讀書會”爲例(釋覺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