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以“人間佛教讀書會”爲例(釋覺培)▪P7

  ..續本文上一頁佛光,2001年。

  22. 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編,《1993年佛學研究論文集》臺北縣,佛光,1998年。

  23. 陳兵著,《重讀釋迦牟尼佛》,臺北市,橡樹林文化出版,2002年。

  24. 陳伯達著,《佛陀如何啓發人的心智》,臺北市,新文豐出版,1993年再版。

  25. 演培法師著,《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觀;人間佛陀》,臺北市,天華出版社,1990年。

  26. 慈怡法師主編,《佛教史年表》,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年。

  27. 呂澄著,《中國佛教思想概論》,臺北市,天華出版社,1991年。

  28. 緣生主編,《太虛大師語摘》,臺北市,漢藝色研出版社,1992年。

  29. 林世敏著,《佛教的精神與特色》,臺北市,天華出版社,1998年。

  30. 人間佛教讀書會編著,《書香心靈花園》,臺北縣,恒經出版社,2003年。

  31. 人間佛教讀書會編著,《智慧的花》,臺北縣,恒經出版社,2003年。

  32. 人間佛教讀書會編著,《讀書會方案設計》,臺北縣,恒經出版社,2003年。

  33. 方隆彰著,《讀書會結知己》,臺北市,爾雅出版社,2003年。

  34. 林貴珍著,《讀書會任我遊》,臺北市,爾雅出版社,2001年。

  35. 傅佩榮著,《宗教與人心安頓》,臺北市,洪建全基金會,1998年。

  36. 傅佩榮著,《讀好書的不同方法》,臺北市,洪建全基金會,1999年。

  37. 邱天助著,《讀書會備忘錄》,臺北市,洪建全基金會,1998年。

  38. 楊國樞等著,《抉擇與負責》,臺北市,洪建全基金會,1998年。

  39. 林美琴著,《讀冊做夥行》,臺北市,洪建全基金會,1998年。

  40. 許倬雲主講,《現代社會的職業倫理》,洪建全基金會,1995年。

  41. 蔡美芳主編,《人生價值與社會倫理》,洪建全基金會,1994年。

  42. 齊若蘭、遊常山、李雪莉等著,《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臺北,天下雜志,2003年。

  43. 楊瑪利等著,《養不起的未來》,臺北,天下文化,2003年。

  44. 高希均,《讀一流書,做一流人》,臺北市,天下文化,2002年。

  45. 高希均著,《高希均筆下的人與書》,臺北市,天下文化,2001年。

  46. Thomas H. Davenport、Laurence Prusak、H. James Wilson合著,李振昌譯,《就是這個IDEA》,臺北市,天下遠見,2004年。

  47. Larry Bossidy & Ram Charan著,李明譯,《執行力》,臺北市,天下遠見,2003年。

  48. Mortimer J. Adler,Charles Van Doren合著,郝明義、朱衣譯,《如何閱讀一本書》,臺北,臺灣商務,2003年。

  49. Perter M. Senge著,郭進隆譯,《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天下文化,2003年,二版。

  50. Judith R. Harris著,洪蘭譯,《教養的迷思》,商周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0年。

  51. Max Weber著,劉援、王予文譯,《宗教社會學》,臺北市,桂冠出版,1993年。

  52. 中村元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從比較觀點看佛教》,嘉義市,香光書鄉,2003年。

  53. 水野弘元著,香光書鄉編譯組譯,《佛教的真髓》,嘉義市,香光書鄉,2002年。

  54. 水野弘元著,惠敏法師譯,《佛教教理研究》,臺北市,法鼓文化,2000年。

  * 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執行長。

  1 “佛法生活化、寺院本土化、僧信平等化、生活書香化”乃是星雲大師在2001年四月十九日于南非“國際佛光會理監事會”時,所提出“四化”的弘法方向。“生活書香化”主要希望佛教徒的內涵經閱讀而不斷自我提升。

  2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乃佛光山最高的指導機構,亦爲各單位之最高指導。設宗務委員七至十一人,任期六年一任,由僧衆學士叁級以上具投票權而産生之,再由宗務委員推選宗長以擔任佛光山寺之住持,以對內綜理一切寺務,對外代表本寺。

  3 國際佛光會:爲佛光山信衆所組合的團體,同樣推動著社會淨化的工作,除佛事法會及僧團事務不予參與外,其余皆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權,與佛光山的關系如鳥之雙翼,同步爲淨化社會而努力。

  4 見王東莉著〈社會變遷對青年道德狀況的影響〉,浙江大學副教授,《人文素質》論文集1999,十二月,頁135~144。

  5 參考王東莉著〈社會變遷對青年道德狀況的影響〉,浙江大學副教授,《人文素質》論文集1999,十二月,頁135~144。

  6 見《天下雜志》,293期,頁134,2004年2月15日。

  7 王浩威醫師,見《天下雜志》,293期,頁142,2004年2月15日。

  8 轉自星雲大師著,〈佛教與自然生態〉《普門學報》第十叁期,頁240,2003年元月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印行。

  9 洪蘭博士,見《天下雜志》,293期,頁141,2004年2月15日。

  10 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意指爲因應時代變化下所不斷求自我超越的動態學習性團體。

  11 高希均著,〈在學習的年代,不做現代文盲〉見《讀一流書,做一流人》頁113,天下文化出版事業,2001年。

  12 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指的是“系統思考、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五項爲全球化所帶來的難題提出的解套方法。

  13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意指將個人心中最渴望實踐的願景,與目前真實的情形做一比較,發現其間的落差而力求改進,以達成心中的願望。

  14 改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運用反思,重新檢視心中對周遭世界的想法是否適切,用以培養較佳的能力來修正自己的行動與決定。

  15 建立共同願景(Shared Vision):藉著彙聚團體所希望創造的結果,使組織中的每一個人培養出主動投入的精神。

  16 參與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指團隊互動的修練,經由深度彙談和有技巧的討論,團隊得以藉集體的反思,學習有根據地說真話,並邀請他人檢驗自己的看法,深度傾聽,高度尊重不同意見。這種群策群力的坦率互動,將可勝過成員智能的總合。

  17 系統思考(Sistems Thinking):系統思考是透過各種工具和技巧,來幫助我們了解如何更有效的改變系統,以及我們的行動如何與大自然環境、經濟情勢等大環境相契合,而避免不利的結果。要深化這些修練,必需學習深入了解因果互動與變化的關系,並經過組織的學習與訓練。

  18 取自〈秦策五〉,《戰國策卷七》。

  19 星雲大師,〈尊重與包容〉國際佛光會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澳州雪梨達令港國際會議中心,1995年。

  20 取自“應世”,〈佛教問題的探討〉,《佛光教科書》第九冊,佛教提倡“生權”,主張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衆生皆有生存的權利,不容許輕易受到傷害。所以關懷衆生,救度衆生,爲天下衆生服務,是佛教徒維護生權的表現。“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根本教義,就是佛教尊重衆生,重視生權的最佳诠釋。

  21 “同體”,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人身雖有眼、耳、鼻、舌、手、足等諸根的差異,但是卻同爲身體的一部分;地球雖然有各種國家、民族、地域的不同,但是卻是共同仰賴地球而生存;衆生雖然有男女、老少、強弱、智愚的分別,但是卻同爲衆緣和合的生命體。相狀雖然千差萬別,但是清淨的佛性是平等一如的。“共生”,含有慈悲,融和的意思。法界一切衆生是彼此互相依附,賴以生存的生命共同體。佛經有一則譬喻說瞎子、跛子、啞巴,藉著互相提攜幫助,終于安全地逃離火宅。一出精彩的戲劇,除了有主角的精湛演出之外,還需要配角的無漏配合。我們生存的社會,也需要士農工商各行各業,貢獻每一個人的力量,才能建立祥和而共有的社會。慈悲,才能容納對方;融和,彼此才能共生共存。星雲大師,〈同體與共生〉,國際佛光會第二屆世界大會演講稿,1993年,臺北。

  22 星雲大師著,〈同體與共生〉“同體”是平等觀,“共生”是慈悲觀。國際佛光會第二屆世界大會演講稿,1993年,臺北。

  23 引見慧開法師著〈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啓悟之探索〉,見《佛學研究論文集》,頁233,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24 引見慧開法師著〈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啓悟之探索〉,見《佛學研究論文集》,頁233,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

  25 引見印順導師著,〈佛教與教育〉,《佛在人間》頁323,正聞出版社,2000年。

  26 引見星雲大師著,《星雲大師演講集》(二),頁719~723,佛光出版社,1983年。

  27 太虛大師,出生于一八八九年,浙江省海甯州長安鎮人,一生致力于佛教改革運動,倡導人生佛教,主張八宗平等互融的思想。曾任中國佛學會會長、雲南省佛教理事會理事長、闵南佛學院院長等職,首開自由演講佛法的風氣,曾赴英、法、德、荷、比、美等國,成爲中國僧侶前往歐洲傳揚佛教的第一人,乃中國近代佛教史上著名的佛教領袖之…

《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以“人間佛教讀書會”爲例(釋覺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