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人间性与超人间性及当代人间佛教的困境与出路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
在太虚大师圆寂六十周年之际,重新反思大师发起并一生为之不懈实践的人间佛教,既是对大师的最好纪念,也是对当代中国佛教发展趋向及其相关问题的理性关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近一百年过去了,当年太虚大师所面对的中国,早已从列强欺压、政治黑暗、战乱不宁、文化愚昧、经济贫弱、矛盾丛生的时代走出,迎来了一个民族独立、经济发达、文化复兴、和平稳定的新世纪。当年那个急需全社会总动员、尽快唤醒国人、振奋民心、积极投身社会的时代,已经变成了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但功利弥漫、信仰危机、道德低迷的时代,对宗教文化来说,这是广个需要疏解压力、缓和竞争、净化人心、重新树立神圣性、超越性和批判性、以便挽救信仰危机、拯救人心煎熬的时代。中国佛教也正在从更需现实肯定、现实激励的历史呼唤向更需现实批判、现实超越的时代使命过渡。伴随着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人间佛教的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不能不发生相应的调整。
笔者认为,与其他的文化体系或社会实践体系的不同在于,佛教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始终以其固有的人间性与超人间性及其相互关系为支撑。所以,佛教的任何一种变革,都可以从这两种相互联系的属性及其彼此关系的演变中看出发展的动向与滋生的内在问题。总体上来说,太虚大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在于抵消当时佛教所存在的过分超人间化趋向,不断增强佛教的人间性,以变革当时佛教的消极遁世与腐朽迷信,这在当时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而当今人间佛教的发展困境却与超人间性的过分流失以及人间性的过分扩张有密切的联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以下从佛教的人间性与超人间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人手,对当代人间佛教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些反思,错误之处还请学界大家与教界大师批评指正。
一、佛教的人间性
人类自从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就开始了认识和应对这个世界的漫长历史。宏观上看,人类认识和应对这个世界的方式有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艺术的等多种方法,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宗教,作为人类应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正像其他各种应对方式一样,其核心是人类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哲学和宗教这样的学说体系来讲,其所应对的人类问题一般都是人类无论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地域、也不论任何民族和任何性别都会面临的重大的或根本性的问题。在各种.思想学说当中,宗教的问题应对意识最明显也最强烈,所以,宗教总是有一套系统而详细的发现人类问题、解释人类问题、解决人类问题、超越人类问题的学说。所以说,人间问题正是这种围绕问题而展开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总根源。离开了人间的问题,宗教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将顷刻间崩塌瓦解。
佛教人间性也由其所应对的人类问题而得显现。这种人间性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佛教所应对的问题的人间性;二是佛教解决其所应对的问题的方法的人间性。
佛教所应对的问题的人间性,可以再分解为问题发现的人间性、问题特征的人间性和问题根源的人间性等不同的方面。从问题的发现来看,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地狱,更不是在解脱的彼岸发现众生的问题,而是在六道中的人道之中发现了众生的苦。从问题特征的人间性来看,佛教所应对的问题无论是其种类的划分,还是具体的表现,都是人间性的,本质上讲并不存在非人间或超人间的问题;从问题根源的人间性来看,佛教所应对的问题的根源都是人间的而非超人间的,人的任何问题都是由人自身导致的。根据佛教的教义,释迦牟尼出家修道和创立佛教,就是因为人间有问题,需要尽快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可以说,释迦牟尼是应人间的问题而生的,也是应人间的问题而成道的,释迦牟尼是问题的天空中升起的太阳。佛教最根本的四谛学说中第一谛就是关于人间问题之本质的说明,而第二谛则是对人间问题之根源的分析。总之,佛教所面对的、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人间的,问题的人间性是佛教其他一切人间性的基础。
问题解决的人间性可以分解为问题解决方法的人间性和问题解决目标的人间性。李申先生认为,宗教是以非现实的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行为方式,他强调了宗教的使命是解决人类现实的问题,也就是人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当然也是人间性的。不过李申先生认为,宗教解决人间问题的方法是非现实的,也就是说是非人间的。笔者也承认宗教同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的一个巨大不同就在于,相对于后者解决问题方法的人间性来讲,宗教解决问题方法带有超人间性,也就是李申先生所说的非现实性,这是宗教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宗教并不绝对地、单一地借助这种非现实的方式来解决现实的问题。历史上,宗教在用“非现实”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还广泛依靠现实的也就是人间的方式,特别是随着人类理性的不断提高,宗教的不断进化发展,现实的、人间化的方式日益占据主要的地位。当然,宗教往往将这种现实的方式解释成超人间力量的意旨或通过其他方式为其蒙上一层神圣的外衣。这种解释之后和外衣之下—的现实方式同完全借助神灵力量的非现实方式是有本质不同的。佛教也是一样,在佛教解决人间问题的方法中,既有超人间性的方法,也有人间性的方法,而超人间的方法其实也含有浓厚的人间性。佛教把所有修道法门总结为福慧双修两个方面,而最根本的还是智慧的修证。智慧虽不同于人类一般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但毕竟只有人通过人间化的途径才能证悟。为了获得智慧而进行的修福,更是始终围绕人间的一切善性培养而展开。佛教中也有为了获得智慧而进行佛力加持、咒语神通的方法,特别是为了解决当下问题和来世的问题,借助于念诵佛菩萨名号从而获得超人间力量帮助的方法就更为普遍。但是,这些超人间的方法其实都是以人间化的方式来推广的,也是靠人间化的理解来执行的,更是直接服务于人间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超人间方法其实也含有浓厚的人间性特征。
问题解决目标中的人间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纯粹人间化目标的绝对人间性;二是超人间目标中所包含的相对人间性。人间化目标也可分为两类:一是人间化的终极性解脱目标,如人间佛教所追求的人间净土,禅宗的最高解脱境界成佛等;二是人间的各种当下现实问题的解决,如贫困的消除,病痛的解除,牢狱的脱免,盗贼的驱退,强敌的制服,危境的终结,愿望的实现等。所谓超人间目标也可分为两类:一是没有解脱之前的来世善报;二是超人间的终极解脱目标,如往生极乐世界,这些超人间化的问题解决目标直接针对着人间的问题,也只有通过人间才能到达,所以其中的人间性因素也是很明显的。
佛教人间性的最大特点是始终与佛教超人间性的密切联系与彼此互存,所以,这种人间性是承认超人间性的人间性,是与超人间性和谐共融的人间性。这是佛教人间性乃至其他一切宗教的人间性与各种世俗文化形态的人间性的根本区别,也是我们理解人间佛教、推行人间佛教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前提。
二、佛教的超人间性
尽管佛教具有明显的人间性特征,但是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又有着不同于一般思想学说的重要特性,这就是其超人间性。笔者曾在《如何准确定义宗教》一文中提出一个观点,认为超人间性是所有宗教的本质特性。这种超人间性主要以超人间信仰体现出来。这种信仰在各种宗教中一般是以下面的框架而展开的:它包括超人间的力量和超人间的境界两大类。
凡超出正常自然人或社会人的理性范畴、超出其正常的生理、心理、智力和社会能力之外,为一般人类所不能具有的力量就是超人间力量,具有这种力量的存在物或产生这种力量的过程,就是神以及与神相关的现象和相关的体验。超人间力量又可分为善的力量、恶的力量和不善不恶的力量三类。对于善的力量,宗教一般是要求人们顺从、适应或祈求;对于恶的力量,宗教一般是要求人们回避、控制或利用。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被学术界认为是对超人间力量的最好描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笔者认为,从能力范围的角度可以把神分为主宰神和非主宰神两种,恩格斯的这个论述其实只适用于主宰神。所谓“主宰神”,包括宇宙主宰神(主宰整个宇宙)和行业主宰神(主宰人类社会或自然界的某一地、某一时或某一类的事物)两类。非主宰神即具备超人间力量但并不主宰人间或主宰人间某一方面的神。佛教虽有最高位格的神即佛信仰,但佛并不是自然和人类的主宰,其他位格的神即使是护佑者如金刚、天王或救世者如各大菩萨,亦非主宰宇宙、主宰人类命运或主宰人间某一方面神。可见,恩格斯的这句名言,其实也是在浓厚的西方宗教文化背景下对宗教信仰对象的抽象概括,是不太适合东方的一些宗教现象的。
超人间的境界就是超越人类理性认识范畴的境界,如各类彼岸世界和此岸的各类超越理性的境界,如佛教的定、悟以及其他宗教尤其是各种民间宗教的神秘境界。一般来说,彼岸的超人间境界属于客体的超人间,此岸的超人间境界属于主体的超人间。前者为外在超越提供可能,后者则主要是为内在超越勾画蓝图。从其与人间的关系来讲,前者属于绝对的超人间,而后者则属于相对的超人间。与超人间力量一样,超人间境界也可分为三类,即善的境界、恶的境界和不善不恶的境界。对于善的境界,一般是欣乐或向往;对于恶的境界,一般是恐惧或避免。
超人间信仰也是佛教全部理论架构和实践体系得以支撑和运转的主要因素。具体来看,佛教的超人…
《佛教的人间性与超人间性及当代人间佛教的困境与出路(李利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