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寺庙”到“教团”——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构想及其制度实践(李向平、马兆珍)▪P4

  ..续本文上一页会,集合于中国佛教会旗帜之下,表现统一之精神。”各方对于佛教会的建设奔走不已,付出了很多心血,在1935年总结时,太虚大师认为“中佛会实有健全组织之必要”,他指出了“二十年以后,考察中佛会的组织并未健全,虽有一个中佛会的名目,对于事实与我们向来所主张的,全不能达到。佛教会既然不能成为住持三宝发扬佛法的团体,就已失去了佛教会的精神。……因此,我们寺院与僧众所组织的佛教会,实有求其健全组织之必要”。这道出了教团组织建设的任重道远。

  “中国佛教会”作为在近代存在时间较长的全国性佛教组织,在保障佛教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抗战时期。,基本没有多少积极的作为,乃至战后的“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一直都是在调整之中。“中国佛教会”的组织和运作制度较“中华佛教联合会”有了更大的进步,作为教团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佛教会”这一组织得到了僧俗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他们都想通过这一组织来反应自己的要求,表达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抛开这其中的一些个人因素,可以说,佛教利益的组织表达,已经深入人心,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以上各个佛教会的探索和实践,反映出了近代佛教制度的最大突破就是,打破各个寺庙之间孤立运行的隔绝状态,最大限度上联合包括各个寺庙在内的所有佛教力量,来振兴佛教,参与社会;转型到团体组织运作的发展路子上来,而这就是作为教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会的实践意义所在。

  六、建立“正信会”的初步尝试

  在太虚大师的教团组织构建中,在家信众的组织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太虚认为,“中国的传统佛教制度,向来都以出家人为代表,在家的佛教徒没有独立的组织,一般的传统观念皆以为要实行佛法就必须出家,又以为学佛是老年人家事,所以在家学佛并没有离开出家僧众的制度,仍然附属于僧伽团体”。

  为此太虚大师致力于汉口佛教正信会的建设,可以说是当时正信会建设的典范。

  汉口佛教正信会敦请太虚大师为导师,以实行大乘佛法,造成人间净土为宗旨。依太虚大师所著《整理僧伽制度论》中之佛教正信会原则组织之,定名曰佛教正信会。以汉口佛教会旧址为会址,本会得设各国部、各省部,其组织章程另定之。

  在人会条件上,不分国籍,性别,满足以下条件即可,A年满十六周岁以上,B非本国刑事犯在追捕或审判中,或刑之执行中者C曾以一比丘或一比丘尼为师,皈依三宝,或受持一戒以上者,D发愿担任别团体一款事业以上者,E愿纳入会费及经常会费者,F得本会会员一人介绍,C得本人自具人会书,H得本会理事会议或理事长之认可。针对当时佛教在社会中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出入会的条件并不高,只要认可正信会的基本宗旨就可以成为会员,这也是新兴社团发展会员的特点。

  但对离开正信会也做了严格的规定,A自请除籍出会者,B受徒刑以上之执行,并经剥夺公权者,C有精神病三年以上者D改信他教,毁谤三宝,破坏佛教,经师友劝诫三次以上仍不忏悔者,E犯所持戒忏悔不改者,乃至不能持受一戒,经会友五人检举三次以上者,F偷盗僧物及本会财物值一圆以上G一年以上不缴纳当年会费者(但查明确系无力缴纳者不在此限),都必须自行离会。一个社团的正常运转,必须保持社团成员的纯洁性,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以上这些严格的出会规定,对正信会的正常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在人员组成上,正信会设理事长一人,副理事长二人,理事十二人,候补理事七人,监察九人,候补监察四人,由会员大会选举之,二年任期,可以连选连任。本会最高机关为会员大会,如各国部、省部等组织,在代表大会上通过得决议明显违背佛法时,得由导师纠正之。在会务上,由正副理事组成理事会办理,包括以下各部,分工合作,共同运作好正信会。

  A、总务部,掌管文书会计庶务,会员之进退,以及不属于其他社部得事务。

  B、护法部,掌管对于政府社会及法律上言论上拥护佛法诸事宜。

  C、研究社,掌管研究诸宗经藏及各国各地之佛学文字、佛教历史等事宜。

  D、宣化团,掌管宣传法化,流通经典,及设学育才等事宜。

  E、慈济团,掌管救灾济贫扶困利便等事宜。

  F、修持部,掌管莲社及各种法会等事宜。

  各部设理事二人,由本会理事兼任。理事长总理会务,为理事会议主席,为对外正信会代表。监察部门,主要监察本会理事会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为人会捐一元,常年捐三元,特别捐,遇事时再决定捐款数目。会议的召开,会员大会,一年召开至少一次,理事会议,至少一月一次;监察会议,必要时举行。

  经过以上组织设置,正信会组织运作比较平稳,在开展事业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作为太虚大师组建教团组织的一个有力的组成部分,汉口佛教正信会的这些制度安排,显示了社团发展的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宗旨,完备的会员招募和管理制度,以及固定的会务运行制度,彰显着其社会组织特征,有利于正信会参与到各项社会事业之中。

  正信会成立之后,在文化事业上,辅助文化学院,扩大弘化小学校;在宣传慈善事业上。赈灾、送诊、施药、施茶;在修持事业上,莲社、居士林、法会等。参与到社会事业之中,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在慈善方面,据记载,1930年武汉寒灾,“近月以来,大学绵连,寒气严重,汉水结冰,为数十年来未有之寒灾也,武阳夏三镇贫民,因之生活穷困,路中巷口,尝有冰死者,闻今商民组织冬赈委员会,于三镇分设粥厂,施放稀饭,每日就食者二万余人,正信会会长王森甫并其副会长兼慈济团主任钟益居士,则筹发豆菜,以助贫民饭食,每日需百元之多,工作非常忙碌”。

  正信会的这种在家信众团体组织以及后来更多的佛教居士林组织,很好的团结了在家信众的力量,为佛教融人社会也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使佛教能更好地关注民生,关注现实,从而超越了寺庙这种制度范围,与中国各种类型的佛教会共同构成了中国佛教的教团组织,充当着佛教与社会之间的中介桥梁的角色。

  七、人间佛教的制度阐释

  近代佛教的复兴,很大程度上在于人间佛教的倡导和实践。人间佛教经由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演变而来,来自于大乘佛教的菩萨心与菩萨行,针对传统佛教的弊端,提出由治死而治生,由出世而参与社会,倡导佛法在人间,在人间现实的生活现场中,发心学佛,从自我身心的净化开始,扩及家庭、学校、团体与社会。同时,秉持佛法的根本原则,顺应时代的思潮,深入社会的关怀。将个人到组织团体的集体力量进行整合。实现着佛教在近代发展的转型,人间佛教成了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方向。“人间佛教”的这些理念和发展方向非常值得肯定,可是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必须考虑到许多相关的层面,设置许多符合实际的制度,方能长久有效地推行。

  由此,人间佛教的建设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从制度学上来讲,制度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合作得以进行的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制度在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当以寺庙为主体的人间佛教在践行其人间佛教的理念的时候,如何能够把利益人群的理念逐步落实到民间社会之中,其间依然需要某种制度、组织的支撑。否则,佛教信仰一旦从寺庙进入人间,佛教就分散化了。一个个单独的信仰个人,只能以功德互惠的形式表达出他们的佛教理念,净化自己而已;而整体的人间佛教,好像就被人间蒸发掉了,而无法以太虚和尚曾经努力的佛教教团组织,进行利益人群的社会互动。

  佛教的寺庙一直是佛教活动的稳定场所,即使人间佛教的建设,也要立足于寺庙场所,所以改革佛教的寺庙制度尤其显得重要。太虚改革寺庙制度正是为人间佛教奠定坚实的空间基础,而其所倡建的教团组织制度,正是用团体的形式参与到社会中来,使佛法在人间得以实现。

  佛教要改造现实社会,必须通过自身的改造而实现。太虚指出“佛教之来中国,以先有轨范人生之儒教,与祭天祀鬼,求神仙之道教。故承受发挥者虽在大乘思想,然以人生社会已为儒化所专有,故佛法应乎少数儒道之玄学者……而真正之佛法本能成中国之人群化也,具反受中国宗法社会,家族制度之影响,而将原来六和僧之僧团,亦化成变态之家族制”。说明到了近代,传统佛教制度已经被家族制了,严重制约着佛教的发展。人间佛教的制度化模式,应当是走出寺庙,主动积极地与社会其他群体、组织进行平等互惠地彼此沟通,它就必须获得一种进入社会的组织形式。这就是人间佛教在人间化基础之上的社会化要求。要实行人间佛教,必须依赖团体组织力量,强调成立信众组织,作为代表佛教的机关,成立佛教会和正信会,将此两部联合起来,由县而省,由省而全国,即可构成整个的佛教团体。有了这样的团体在组织制度上的保障,人间佛教的建设才能实现。

  建立适合时代的佛教集团机构,使社会人士改善对佛教的观念。从寺庙到教团的转变,其实是佛教参与社会的一个过程,丛林制度注重僧伽自身的修养,到了组织教团的近代,由注重自身修养,开始兼顾参与社会了。由出世到人世的转变,这正是“人间佛教”的一个趋势。人间佛教的制度化形式,重要的是在于,如何能够以人间功德式的象征式社会关联方式,在以寺庙僧团为基础的人间佛教模式里,建构出团体信仰、或信仰群体的社会关联结构,以中国佛教固有的稳定性而建构一种符合人间佛教的“组织体”,用这个“组织体”作为媒介,帮助佛教进入社会人间,从而再完成太虚提倡的“教制革命”。

  这样看来,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命题恐怕就不是对所谓世俗化的担心了,而是一个如何使人间佛教社会化、制度化的问题。再也不需要用一个抽象的“人间”定义,把人间佛教所包涵的许多重要意义给遮掩住了。一个社会化、组织化的阐释方式,从而能会使人间佛教的“人间”概念,落实在佛教信仰群体、或群体信仰的组织层面。

  有了这样的制度基础,人间佛教才能真正契机契理,融人社会,引入正见,从而成为当代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佛教发展的主流。

  

《从“寺庙”到“教团”——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构想及其制度实践(李向平、马兆珍)》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