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三教关系论与人间佛教 许 颖 内容提要:大虚大师从人间佛教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三教思想的楷定与抉择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着重建中国文化的需要,太虚大师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策略,以振兴佛教为契机,进而昌明整个中国文化。依据人间佛教以人为本、关注世间、净化人心、趣向佛果的指导思想,太虚大师对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的理论得失分别加以契合时代需要的臧否与抉择,并就在人间佛教的框架内建立一种新型的三教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以实现三教文化的良性互动,为人间佛教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在与外在环境。三教关系的成功经验对当前人间佛教的建设和开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虚 三教关系 人间佛教 上个世纪20年代,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本着佛法契理契机的原则,为中国佛教也为整个中国文化探索出一条现代化的振兴之路。如今,人间佛教作为“20世纪中国佛教最可宝贵的智慧结晶”,在国际佛教特别是汉传佛教界已成为一股颇具影响的文化思潮和引人注目的力量。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海峡两岸佛教界的共同努力,人间佛教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人间佛教的建设不断拓展。相比较而言,对太虚大师三教关系理论与人间佛教思想关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从人间佛教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三家思想的楷定与抉择是太虚大师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和以后人间佛教的阐释与运作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人间佛教的提出与重建 中国文化的需要 太虚大师所处的20世纪初中叶,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动荡曲折的特殊时期。东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危机。佛教也不例外,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从外部来看,封建帝制的崩溃使长期以来佛教赖以生存的政治扶持和经济支柱轰然倒塌,各种新思潮,特别是西方科技文明和基督教文化的强势入侵,对佛教的传统地位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从内部来看,僧尼素质低下,教团组织涣散,传布方式落后,长期以来的积弊使中国佛教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成了“超亡送死之教”和“避世逃禅之地”。其结果是佛教遗弃社会的同时,社会也遗弃了佛教。正是在不改革就不能够救亡图存、不足以适应时势的历史背景下,太虚大师提出建设人生的人间的佛教,并为之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至少在1915年,太虚大师便开始了人生佛教的提倡。他说: 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 法实相的方法。同时,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 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亦兼契机的……时至 今日,则须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适应全世界人类时机,更抉 择以前各时域佛法中之精要,综合而整理乏,故有“人生佛 教”之集说。 人生佛教的原理在于以改善净化现实人生为基础,从实践人乘行果,到圆解佛法真理,引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即人即菩萨而进至于成佛。为什么说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契理契机的选择
太虚大师认为,人间佛教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出的佛教理念和文化形式,在人间佛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吸收融合儒家、道家以及佛教各派已有的思想文化成果。太虚大师早年为驳斥一些以儒为本的学者如梁漱溟等对佛教的曲解,提出了五乘判教理论,认为佛教可分为天乘、声闻、缘觉(以上为出世三乘)、人乘、菩萨乘,前四乘都是方便设教,唯有菩萨或佛的行果才是究竟。执守出世三乘的人是把方便作为究竟,而通过当机的方便——人乘则可以引向即出世而人世的菩萨乘。现代社会处于“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的末法时期”,佛教现代化的道路应该是“在人乘行果,以实行我所说的人生佛教的原理”。佛教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对民族心理、世界人类心理的了解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人心中所流行的活的佛教显扬出来”e。现在世界人心注重人生问题,因此,昌明佛学必须关注人生问题,经由倡导人间佛教达于佛教理想之实现。 那么,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在何处
中国人对人生问题有着怎样的观照与解决之道
又如何在现实人心上将“流行的活的佛教显扬出来”
这一系列的问题必须结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与发展来谈。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太虚大师的总结是“隋、唐以来之中国文化,其实质澈上澈下为一三教融合之文化”。通过效法自然而适性逍遥的道教,以注重伦理道德而实现内圣外王的儒教,以出世解脱而慈悲普度的佛教,皆是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国文化的这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太虚大师认为“非道教莫溯中国文化之源,非儒教莫握中国文化之枢,非佛教莫广中国文化之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文化形成了以儒为主,佛道为辅三教并存兼容的基本格局,三教的互补作为一种文化积淀,至今仍对中国人的心理、人格具有深刻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其关注现世现生的人生哲学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影响也最大。儒学本质上是一种“人学”,对人自身地位和价值的充分肯定与尊重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特色。儒家文化强调在群体的伦理中关照个体生命的价值与实现,主张通过提升每个人的道德品格,达成社会整体的良性运转;道家则从人的自然性着眼,主张通过效法自然,返璞归真,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具有与儒家形成鲜明对照的人生哲学。道家学说在魏晋以后主要是在道教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广义的道家一般兼指道家与道教;中国化佛教作为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已经在中华民族文化伟大悠远的基础上生根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老庄派的自然哲学、孔孟派的人伦哲学、中国民族重生怀死、畏神敬祖、趋福避祸之一般俗尚,均对佛教的中国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点在中国化佛教的代表——禅宗思想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就此而言,人间佛教的建立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现实土壤,必须建立在对儒道佛三家文化的抉择和融合基础上。 然而,以儒道佛三教文化融合为特征的传统文化发展到清末,既无法避免自身衰朽的命运,同时又遭受欧美新兴文化的袭击,从而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不同的背景与立场的有识之士以复兴中国文化为己任,纷纷探索解决之道。太虚大师也不例外,他认为,振兴中国文化必须“看清了现代中国的需要,择取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及现代全世界流行文化的所宜,凭借之以为基本,以创造“复兴中国民族”和“解救世界危机”的新文化耳”,其指导原则是“由中国今文化为本位,发扬中国古文化之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的科学、文艺乃至宗教加以涵摄,融化为对自身有益的养分。 在太虚大师看来,佛学尤其应当在这一建设新文化的过程中发挥前所未有的主导性作用。在《中国今日所最需要者是何事》的演讲中,太虚大师说: 中国国势之衰落,是不可讳言的。一般人推厥原因,大 致不出经济之恐慌,教育之欠良,政治之失败,军事之未定, 然吾则谓今日欲转乱而入治,须从建立国民思想信仰之共 同重心为根本。 但这融化一切、贯通一切的思想信仰重心由谁来承担,又如何重建呢
太虚大师分析当时的情势,“君主政体改革而后,儒教早已同归于尽,道教又不成其为教,只余佛教为硕果之仅存”。封建帝制、宗法社会、小农经济的崩溃和西方文化的入侵,使新儒家的演变失去了政教基础,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属从属地位的道教也无力复兴,全盘西化更不可行。中国文化的出路何在
综合多方面的考虑,大师认为,“欲一征我国民宗教信仰之所存,舍佛教盖莫他属”。 在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本着重建中国文化的需要,太虚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策略,以振兴佛教为契机,进而昌明整个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间佛教是大乘佛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相结合的产物,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儒佛道三教文化是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产生的来源和实现的土壤,人间佛教的种种理念也必然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得以开花结果而变成现实。 二、人间佛教的主旨与3-教理论抉择 从1922至1946年,太虚大师发表了许多演讲和文章,逐步建构了人间佛教思想体系。人间佛教是针对长期以来中国佛教形成的积弊提出的佛教思想和主张。“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人间佛教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思想理论的构建,又有僧伽制度的组织整顿等。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可以从人生与人间两方面交互展开。太虚大师在《人生的佛教》一文中说:“佛教的本质,是平实切近而适合现实人生的”,它指向合理的、道德的人生,使人生获得最大的意义与价值。太虚大师认为做人是学佛的基础,人生首要在培本报恩,继而在进德修道方面下工夫,以“获得做人的真价值”,成佛则是人本性和最高人格的实现。同时,太虚大师将出世求解脱的终极理想转化为净化国俗、净化人间的社会理想,积极人世与菩萨道的人格完善相辅相成。如果说对人生的强调旨在树立个人的道德价值和生存意义,那么对人间的重视则是为了在佛法的指导下,改造改进现有生存世界和伦理境遇的不圆满。关注现实人生是人间佛教的重要特征,但人间佛教又不同于单纯的各种世间利生事业,而是从究竟的佛乘中,来看人类应怎样从人而趣向成佛。人间佛教仍是以佛教为中心,如失去了佛教中心的思想信仰,则失去了佛教存在的意义。综上所述,人间佛教思想的“人间”和“佛教”两大层面,可以细化为以人为本、关注世间、净化人心、趣向佛果四个方面。本着…
《太虚大师三教关系论与人间佛教(许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