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界,也就是世间。中国佛教不论是天台、华严或禅,在教义上都非常强调对世间起用。所谓“起用”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人透过学习及修行,累积种种功德、种种学问成果,更将这种种功能和成果用于世间,在世间进行宗教的转化或化导工作,这“用”完全是指向现实世间来说的。
中国佛教更具有人间性格,这与文化有关。在传统中国的社会文化脉络中,儒家占著极重要的角色,儒家讲求“人本主义”,而非“神本主义”,所以中国佛教的“人性”十足,对于“人人可为菩萨”、“人是未开悟的佛”等中心意旨十分强调,供养在佛堂的泥塑菩萨,遂一跃而为人间活跃的大有情。
唐代的佛教十分发达,不仅诸宗并立,讲席隆盛,许多由佛寺设立的佛化事业也办得轰轰烈烈,凡此奠定了社会安定、民生富裕的基石。当时硕学僧尼辈出,连许多在家居士都深谙佛法。在禅门里,就有不少在家婆子与出家禅师在机锋上互相较量的故事。其中有一则“婆子烧庵”的故事,虽然无关机锋,但饶富趣味,意味深长:话说有一个老太婆供养一个修行人,为他盖了一间茅草房在山上,每天送饭给他吃,送了二十年。有一天她要考验这个修行人,找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小姐给他送饭去,并且教这位小姐坐在修行人的腿上,看他反应如何,结果这个修行者说了两句话:“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意思就是说,我就好像枯木依靠在寒冷的石头上,经过三年也不会产生一丝温暖。最后这位老太婆放了把火将庵烧了,把和尚赶走,并说:“我二十年只供养了一个俗汉!”婆子要供养的是一个人间度化的菩萨,不是一个冰冷无情的自了汉。从这则故事,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人间的有情对于佛教的期待,也让我们理解到佛法想要广被十方,普利世间,必须先探究人性之所趋,再予以顺势利导。这便是人间佛教的宗旨所在。
从以上四个面向,可以看出无论从本源、功能、世界潮流、流派而言,佛教皆极具人间性。菩萨的全译是“菩提萨堙”,菩提是觉、萨唾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所以凡是发心觉他、利他的人,都可以称为菩萨。太虚大师一生提倡“人间佛教”,最后就归纳菩萨学处,认为学菩萨,有菩萨心肠,就是人间佛教。星云大师则不仅倾力推动“人间佛教”,而且率领弟子共同实践,提供许多施设与活动,把佛教弘扬到全球五大洲,让大家从中学习如何成为人间菩萨,如何建设人间净土。
三、太虚大师与星云大师
因此,研究人间佛教,研究佛教的全球化,就不能不提及最早提倡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与全力推行人间佛教、将佛教发扬光大、弘扬全球的星云大师。
中国现代佛教的兴起,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是近七十多年的事.
其中有两位领导潮流的关键人物,一位是首倡“人间佛教”的太虚大师,另一位就是进一步推行并实践“人间佛教”,使太虚的理念成为现实的星云大师.
最巧合的太虚和星云两位当代佛教的大师,年龄相差三十八岁,而且缘悭一面,却有七个共同点:
第一、两位都出身贫寒之家,且遭遇不幸。太虚自幼失去双亲,星云十岁起再也没有见到离家出外谋生的父亲。
第二、两位都是幼年出家。太虚是一九O四年,十六岁时在江苏苏州平望小九华寺皈依佛门;星云是一九三八年,十二岁时在江苏南京栖霞山寺拜志开上人为师。更难得的是两人皆属临济宗。
第三、两位都具有天生的魅力(Charisma)亲和力。和他们接触,都会有如沐春风之感。
第四、两位都具有组织能力与统合能力。太虚远在一九一一年任广州白云山双溪寺住持时即组织“僧伽教育会”,讲演著述。一九二一年又在南京创设“中国佛教协进会”。一九一八年与章太炎等人在上海组织“觉社”,出版《觉社丛刊》后改为著名的《海潮音》期刊。一九二二年在湖北创办“武昌佛学院”。一九二四年在庐山发起召开“世界佛教联合会”,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佛教界都派代表与会。一九二五年率中国佛教代表团到东京出席“东亚佛教大会一。一九二八年在南京创立“中国佛学会”。一九二九年在巴黎发起筹组“世界佛学苑一,产生了广泛影响。抗日战争时,发起组织青年护国团和僧侣救护队,共赴国难。一九四三年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委员,进行佛教整顿工作。一九四六年获国民政府颁发宗教领袖胜利勋章。翌年病逝于上海玉佛寺。
星云在台湾弘法讲经、出书,所遭遇的坎坷是太虚未经历过的。但他凭著一股“佛教靠我”的信念和智慧,一步步成就了大格局。
首先他在宜兰成立了念佛会。并经过惨淡筹募,在雷音寺盖了一座讲堂。接著根据年轻人爱唱歌、爱交友的特点,成立了全台湾第一支佛教歌咏队。并设立作文班,为青年修改文章。还为清寒子弟设立了“光华文理补习班”。
三十岁不到的星云,为了弘扬佛法,主编《人生杂志》。接办《觉世》旬刊后,还自己出去拉订户。一九五九年当西藏佛教徒在达赖领导下掀起抗暴护教活动时,星云在宜兰组织了三万多人参加的佛诞节提灯游行,使民众大开眼界,并让这位外来的和尚与纯朴的山城紧密结合成一体。
有谁会想到,相隔四十二年,星云竟在宜兰设立了规模宏大的佛光大学。而且,在此之前,他在美国洛杉矶设立了西来大学,在台湾嘉义开办了南华大学。更早在一九六五年开创佛光山时,就创办了佛教学院(现名为“佛光山丛林学院”)。四十余年来,已在海内外创立了十六个佛教学院,度化了全球二十余国不同族群入学。尤其是扬名海外的五十多个“中华学校”,不仅是海外中华文化的扎根地,也成为移民海外华人联谊交流的据点与精神生活的重心。不仅达到使佛教走人人间,而且从东方走入西方。
第五、太虚和星云为了弘扬佛法与政治人物都有些接触。太虚远在一九二年就与革命党人朱执信有联络。一九二一年在南京晋谒了孙中山。一九二七年九月应蒋介石邀游奉化雪窦寺,与蒋谈竟日并略说《心经》。一九二八年六月再应蒋邀赴南京,曾与政要谭延恺、蔡元培、钮永建、李烈钧、王正廷等接触,洽商进行组织统一僧侣两界佛学团体,因蔡元培强调当时不便提倡宗教,故仅设立佛学会。一九三三年七月与国民党元老笃信佛教的代表人物戴季陶游庐山,叹佛力无边。并与戴同台讲经,到一九三八年春在重庆,戴季陶对太虚说:“希望大师能在一个名山胜刹,从实践训练上养成将来复兴中国佛义的根本僧材。”直到太虚去世之前,用他自己的话说:“始终未能实现。”结果,这项宏愿在二十多年后由星云给实现了。
星云在台湾开始弘扬佛法时,正是白色恐怖的时候。一九四九年由于谣传三百名僧侣被密遗来台从事渗透颠覆工作,他竞遭嫁祸为匪谍,与慈航法师等数十名法师一起被捕入狱。前后被关了二十三天,幸由孙立人夫人孙张清扬居士担保,才恢复自由。
继后随著佛光山的发展,与各方面的接触自然增多。不少党政人物皈依在星云门下,国民党聘请星云为中央评议会委员,他也只好接受。几年后才辞掉。
二OOO年八月《新新闻》等中、港、台三家传媒联合征选了在二千年中、港、台权力风暴中心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人。结果,宗教界只选了星云和证严,反映了星云倡导的“人间佛教”已经深入人心。国民党的政治人物请星云开示,已是常事;民进党的陈水扁当选中华民国第十届总统后也求教于星云,星云赠以“有佛法就有办法”名言,成为传诵一时的佳话。
第六、太虚与星云都是具有高瞻远瞩智慧的大师。一九四一年夏,我曾以广播记者的身分到重庆北碚缙云山访太虚大师,从谈话中得到一个印象,他是以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类佛教为对象,藉此将佛教输送到原信其他宗教的人中去,以达到佛教细胞深入社会多阶层之目标。
同样地,星云自在美国洛杉矶建立了被美国传媒称为“西半球第一大寺”的西来寺后,即一步一脚印地将东方的佛教传入西方。
一九八八年,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十六届大会由美国西来寺主办,星云大师在一九八六年欢迎中国大陆佛协会派团参加其主办的“第十六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建议大陆和台湾分别沿用“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佛教会”的原名,在英文译名上一为“The Buddhst Associa,tion of Beijing,CHINA” ,一为“The BUddhist Assocition of Taipei CHINA” 。解决了纠缠多年的世佛会中国代表权问题,让两岸两个佛教团体坐到同一会议厅里,为海峡两岸首开平等交流之创举,创造了比奥会模式更具意义的星云模式。
而紧接来的“国际佛教促进会中国大陆弘法探亲团”的访问中国大陆,更在大陆吹起了一阵“星云旋风”。正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北京机场欢迎星云时讲的一句具有深远意义的话:“千载一时,一时千载。”这仅是其中一例,后文将举出更多的例子,证明星云大师将佛教全球化是有计画、有步骤、有理念、有远见的,而且是深广兼顾、解行并重的。
第七、两人都大力提倡“人间佛教”。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始于一九四四年秋,也就是当时对佛教颇有研究的教育部次长顾毓绣博士陪同印度大学校长罗达克利西那到缙云山访大师的那一年,距其一九四七年逝世只有三年。(顾一九四五—一九四七年曾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为江泽民的恩师,对佛教理解甚深,后寓居美国费城,于二OO二年往生。)但这段历史在一些学者的不断为文鼓吹下,却让许多人误以为太虚只提出“人生佛教”。其实,早在一九三三年,太虚大师就已经揭橥“人间佛教”的主张,在大师看来,人间佛教、人生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等等,辞异而意同,都是为了呼吁大家:“佛法应于一切众生中特重人生。”
太虚认为,佛在世时,以佛…
《星云大师与人间佛教全球化发展之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