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星云大师与人间佛教全球化发展之研究▪P3

  ..续本文上一页为师,依佛而住,还无所谓佛教。佛去世后,弟子们把佛生前言教结集为经教,才开始有了佛教。太虚指出:时至今日则须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适应全世界人类时机,更抉择以前各时域佛法中之辑要而整理之,故有“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之说。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有两大原则:一曰契真理,二日协时机。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而所谓真理,即佛陀所究竟圆满觉知之宇宙万有真相。时机,乃一方域、一时代、一生类、一民族各别之心习或思想文化。

  总的来说,“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之提出是用来对治当时佛教沦为鬼神之教的偏颇,进而提倡要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

  一九四六年七月,太虚大师主持中国佛教会会务人员讲习会,星云大师也是其中的学员,在讲习会中他深受太虚大师所说的“我们要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一语之感召,一生以来以实践“人间佛教”为职志,之后并将此理想带到台湾,让人间佛教在台湾开花结果,进而将此经验移植海外。星云大师对于人间佛教的看法,散见于各个讲演及对谈中,每一次都有推陈出新、契理契机的见解。大师最早在公开场合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是在一九七七年,地点在台南育乐活动中心,他以“如何建设人间的佛教”为题说明提倡“人间佛教”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我为什么要讲“如何建设人间的佛教”这一个问题呢

  因为今天佛教的某些趋势已经违背了佛陀的

  本旨。比方说:研究学问的人,只知道重视佛学的玄谈,而不注重实际的修证:有的人,又以为佛

  教是重视形式上的吃素拜拜,对于人格道德的增进及日常生活的问题并不重视,因而缺少对人世的

  责任感;有的人一信佛教,就忙著自己的修行,不是住在山林里自修,就是居住在精舍中不问世

  事,完全失去对社会大众的关怀。

  因此,我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是要说明真正的人间佛教是现实重于玄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

  山林,利他重于自利。

  接下来,他以“建设生活乐趣的人间佛教”、“建设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建设慈悲道德的人间佛教”、“建设眷属和敬的人间佛教”、“建设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建设佛国净土的人间佛教”作为纲目来说明如何建设人间佛教。

  一九九O年,他在“佛光山佛教青年学术会议”中发表主题演说:(人间佛教的基本思在讲习会中他深受太虚大师所说的“我们要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一语之感召,一生以来以实践“人间佛教”为职志,之后并将此理想带到台湾,让人间佛教在台湾开花结果,进而将此经验移植海外。星云大师对于人间佛教的看法,散见于各个讲演及对谈中,每一次都有推陈出新、契理契机的见解。大师最早在公开场合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是在一九七七年,地点在台南育乐活动中心,他以“如何建设人间的佛教”为题说明提倡“人间佛教”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我为什么要讲“如何建设人间的佛教”这一个问题呢

  因为今天佛教的些些趋势已经违背了佛陀的

  本旨。比方说:研究学问的人,只知道重视佛学的玄谈,而不注重实际的修证;有的人,又以为佛

  教是重视形式上的吃素拜拜,对于人格道德的增进及日常生活的问题并不重视,因而缺少对人世的

  责任感;有的人一信佛教,就忙著自己的修行,不是住在山林里自修,就是居住在精舍中不问世

  事,完全失去对社会大众的关怀。

  因此,我今天提出这个问题,是要说明真正的人间佛教是现实重于玄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

  山林,利他重于自利。

  接下来,他以“建设生活乐趣的人间佛教”、“建设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建设慈悲道德的人间佛教”、“建设眷属和敬的人间佛教”、“建设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建设佛国净土的人间佛教”作为纲目来说明如何建设人间佛教。

  一九九O年,他在“佛光山佛教青年学术会议”中发表主题演说:(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提及“人间佛教”具有六种特性,即:“人间性”、“生活性”、“利他性”、“喜乐性”、“时代性”、“普济性”;之后又以六点来说明什么是人间佛教:“五乘共法是人间的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四无量心是人间的佛教”、二八度四摄是人间的佛教”、“因缘果报是人间的佛教”、“禅净中道是人间的佛教”。

  二OO二年在(人间佛教的蓝图)中,他提出二十点来说明人间佛教的风貌,质言之,即是在明示大家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人间佛教:

  1、伦理观(居家之道) 2、道德观(修养之道)

  3、生活观(资用之道) 4、感情观(情爱之道)

  5、社会观(群我之道) 6、忠孝观(立身之道)

  7、财富观(理财之道) 8、福寿观(拥有之道)

  9、保健观(医疗之道) 10、慈悲观(结缘之道)

  11、因果观(缘起之道) 12、宗教观(信仰之道)

  13、生命观(生死之道) 14、知识观(进修之道)

  15、育乐观(正命之道) 16、丧庆观(正见之道)

  17、自然观(环保之道) 18、政治观(参政之道)

  19、国际观(包容之道) 20、未来观(发展之道)

  近几年来,星云大师经常将他亲身体证的“佛法”或“人间佛教”作如下之定义:

  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

  三言两语、言简义赅地将“人间佛教”的精义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在星云认为,“人间佛教”就是以人为本,心怀社会,放眼宇宙,普利大众;用一种积极的心情,去珍惜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进而携手共建人间净土。

  四、佛教的全球性困境

  十九世纪拜殖民主义之赐,让西方人士逐渐认识南传佛教;二十世纪拜政治变动之赐,让藏传佛教传入了欧美;尽管如此,但从总的来说,都是基于一些比较“被动”的因素,而非基于“自动”的“走出去”,因此无法蔚为全球的风潮是可以理解的。

  佛教既然具有人间性,为何过去二干五百年的发展,仍无法如基督教般普及

  其症结就在于佛教的人间性一直被忽略,甚且被涂抹了各种非人间性的色彩,导致了一个难懂而神秘的东方世界,令有心人士望而却步。

  也就是说,佛教本身便具有世界性的特质,之所以未能全球化,是弘法与认知上产生了谬误,举其大者有下列数端:

  ㈠迷信化与神鬼化。以汉传佛教为例,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也有近二千年的历史,但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却在这近二千年中因民间固有的习俗,加上神道怪诞的附会传说而被里没,以致让佛教沦落为低级的迷信之流。

  其实佛教本身是反迷信的,却与迷信画上等号,这是佛教最大的悲哀,佛学博士张曼涛曾在一项宗教讨论会上说了一段极为发人深省的话:

  神是宗教信仰者一个最完美的崇拜对象,这个完美,我们也不妨说是人格一个最崇高向往的目标。

  ……(所以)仅就神的含意来说,不论是基督教的传教师还是神学家,他们在解释神的意义时,大

  都不会带任何迷信的,而是至善高超的。以佛教来说,信仰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本身并无迷信,他

  的行为,他的言教,足为万世师表,也足为后世永世效法。但信仰的对象不迷信,信者本身却难免

  会自作迷信。比如一个佛教徒,释迦明明揭示他门不要将佛看作走神,可以赐福,可以赦罪;佛只

  是一个觉悟者,他以他的觉悟来觉悟后人,要后人凭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开辟自己的大道来完成自

  己。可是信仰的人却不如此,他们把释迦牟尼神化,把佛视作宇宙的主宰……求什么就会给什么,

  可以赐恩,可以赦罪;需要发财的时候,趴在地上磕头、烧香,就以为可以得到赐福了,明天就可

  以中爱国奖券了!这种心理试问是不是迷信,然而这种迷信,我们能归诸于释迦牟尼吗

  能归诸于

  佛教吗

  ……对信仰对象的内容与伟大并不去学习与求知,只是将信仰对象神格化,想像袍是一个

  万能者,能为自己赐福一切,此种为私欲的求助于神,便是迷信产生的基本动力。

  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只有佛陀所创立的佛教是无神论。佛陀是属于人间,而非神鬼,甚至佛陀在证悟的时候,便说:“众生皆具有如来德性,只因妄想颠倒,未能成佛。”在许多经典里,佛陀鼓励大家只要发挥人的自主力、精进力,都能够成正等觉。可惜由于后世佛子的误导,让许多人错认佛教是“保险公司”,星云大师就不止一次的慨叹:

  我们接受佛教的信仰,并不是把佛教当为一个保险公司,希望佛祖像神明一样廉价的给予我们保

  佑。我所谓的人间的佛教,是希望用佛陀的开示毅化作为改善我们人生的准绳,用佛法来净化我们

  的思想,让佛法作为我们生活的依据,使我们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甚至他还以生活上的对话为例来说明这种现象的可悲,不仅指出了教徒的不正确心态,也是在藉此来突显弘扬“人间佛教”的可贵性与迫切性:

  一般人对于宗教信仰缺乏一颗虔敬的心,认为宗教是用来析福求财、消灾化凶,进趋名位富贵的道

  具,而不知道宗教的真正意义在于牺牲奉献。譬如我经常听到一些信徒对我说:

  “师父,我不要念佛了!”

  “你念佛念了二十多年,为什么不念了呢

  ”

  “我以为念佛就能事业顺利,财源滚滚而来。最近我和朋友合伙做生意,不想却被对方倒闭了·佛

  菩萨一点也没有保佑我发财,又何必念袍呢

  ”他振振有词地回答我。

  我一听恍然大悟,原来他把佛菩萨当成财神爷来侍奉,视为保险公司一样,来经营自己的财富。这

  种贪餍的功利态度,如何能与诸佛菩萨施与行慈的悲心相应呢

  佛教徒一味祈求神佛保庇护佑,却不发大悲心,不立大悲愿,还是停留在我见的框框里,遑论走出家园,走出邦国,度化十方众…

《星云大师与人间佛教全球化发展之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