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師,依佛而住,還無所謂佛教。佛去世後,弟子們把佛生前言教結集爲經教,才開始有了佛教。太虛指出:時至今日則須依于全般佛陀真理而適應全世界人類時機,更抉擇以前各時域佛法中之輯要而整理之,故有“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之說。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有兩大原則:一曰契真理,二日協時機。非契真理,則失佛學之體;非協時機,則失佛學之用。而所謂真理,即佛陀所究竟圓滿覺知之宇宙萬有真相。時機,乃一方域、一時代、一生類、一民族各別之心習或思想文化。
總的來說,“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之提出是用來對治當時佛教淪爲鬼神之教的偏頗,進而提倡要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
一九四六年七月,太虛大師主持中國佛教會會務人員講習會,星雲大師也是其中的學員,在講習會中他深受太虛大師所說的“我們要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一語之感召,一生以來以實踐“人間佛教”爲職志,之後並將此理想帶到臺灣,讓人間佛教在臺灣開花結果,進而將此經驗移植海外。星雲大師對于人間佛教的看法,散見于各個講演及對談中,每一次都有推陳出新、契理契機的見解。大師最早在公開場合大力提倡“人間佛教”是在一九七七年,地點在臺南育樂活動中心,他以“如何建設人間的佛教”爲題說明提倡“人間佛教”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我爲什麼要講“如何建設人間的佛教”這一個問題呢
因爲今天佛教的某些趨勢已經違背了佛陀的
本旨。比方說:研究學問的人,只知道重視佛學的玄談,而不注重實際的修證:有的人,又以爲佛
教是重視形式上的吃素拜拜,對于人格道德的增進及日常生活的問題並不重視,因而缺少對人世的
責任感;有的人一信佛教,就忙著自己的修行,不是住在山林裏自修,就是居住在精舍中不問世
事,完全失去對社會大衆的關懷。
因此,我今天提出這個問題,是要說明真正的人間佛教是現實重于玄談,大衆重于個人,社會重于
山林,利他重于自利。
接下來,他以“建設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建設財富豐足的人間佛教”、“建設慈悲道德的人間佛教”、“建設眷屬和敬的人間佛教”、“建設大乘普濟的人間佛教”、“建設佛國淨土的人間佛教”作爲綱目來說明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一九九O年,他在“佛光山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中發表主題演說:(人間佛教的基本思在講習會中他深受太虛大師所說的“我們要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一語之感召,一生以來以實踐“人間佛教”爲職志,之後並將此理想帶到臺灣,讓人間佛教在臺灣開花結果,進而將此經驗移植海外。星雲大師對于人間佛教的看法,散見于各個講演及對談中,每一次都有推陳出新、契理契機的見解。大師最早在公開場合大力提倡“人間佛教”是在一九七七年,地點在臺南育樂活動中心,他以“如何建設人間的佛教”爲題說明提倡“人間佛教”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我爲什麼要講“如何建設人間的佛教”這一個問題呢
因爲今天佛教的些些趨勢已經違背了佛陀的
本旨。比方說:研究學問的人,只知道重視佛學的玄談,而不注重實際的修證;有的人,又以爲佛
教是重視形式上的吃素拜拜,對于人格道德的增進及日常生活的問題並不重視,因而缺少對人世的
責任感;有的人一信佛教,就忙著自己的修行,不是住在山林裏自修,就是居住在精舍中不問世
事,完全失去對社會大衆的關懷。
因此,我今天提出這個問題,是要說明真正的人間佛教是現實重于玄談、大衆重于個人,社會重于
山林,利他重于自利。
接下來,他以“建設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建設財富豐足的人間佛教”、“建設慈悲道德的人間佛教”、“建設眷屬和敬的人間佛教”、“建設大乘普濟的人間佛教”、“建設佛國淨土的人間佛教”作爲綱目來說明如何建設人間佛教。
一九九O年,他在“佛光山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中發表主題演說:(人間佛教的基本思想),提及“人間佛教”具有六種特性,即:“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普濟性”;之後又以六點來說明什麼是人間佛教:“五乘共法是人間的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間的佛教”、“四無量心是人間的佛教”、二八度四攝是人間的佛教”、“因緣果報是人間的佛教”、“禅淨中道是人間的佛教”。
二OO二年在(人間佛教的藍圖)中,他提出二十點來說明人間佛教的風貌,質言之,即是在明示大家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人間佛教:
1、倫理觀(居家之道) 2、道德觀(修養之道)
3、生活觀(資用之道) 4、感情觀(情愛之道)
5、社會觀(群我之道) 6、忠孝觀(立身之道)
7、財富觀(理財之道) 8、福壽觀(擁有之道)
9、保健觀(醫療之道) 10、慈悲觀(結緣之道)
11、因果觀(緣起之道) 12、宗教觀(信仰之道)
13、生命觀(生死之道) 14、知識觀(進修之道)
15、育樂觀(正命之道) 16、喪慶觀(正見之道)
17、自然觀(環保之道) 18、政治觀(參政之道)
19、國際觀(包容之道) 20、未來觀(發展之道)
近幾年來,星雲大師經常將他親身體證的“佛法”或“人間佛教”作如下之定義: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叁言兩語、言簡義赅地將“人間佛教”的精義表達得淋漓盡致。
總而言之,在星雲認爲,“人間佛教”就是以人爲本,心懷社會,放眼宇宙,普利大衆;用一種積極的心情,去珍惜這個世界美好的一面,進而攜手共建人間淨土。
四、佛教的全球性困境
十九世紀拜殖民主義之賜,讓西方人士逐漸認識南傳佛教;二十世紀拜政治變動之賜,讓藏傳佛教傳入了歐美;盡管如此,但從總的來說,都是基于一些比較“被動”的因素,而非基于“自動”的“走出去”,因此無法蔚爲全球的風潮是可以理解的。
佛教既然具有人間性,爲何過去二幹五百年的發展,仍無法如基督教般普及
其症結就在于佛教的人間性一直被忽略,甚且被塗抹了各種非人間性的色彩,導致了一個難懂而神秘的東方世界,令有心人士望而卻步。
也就是說,佛教本身便具有世界性的特質,之所以未能全球化,是弘法與認知上産生了謬誤,舉其大者有下列數端:
㈠迷信化與神鬼化。以漢傳佛教爲例,佛教自東漢傳人中國也有近二千年的曆史,但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卻在這近二千年中因民間固有的習俗,加上神道怪誕的附會傳說而被裏沒,以致讓佛教淪落爲低級的迷信之流。
其實佛教本身是反迷信的,卻與迷信畫上等號,這是佛教最大的悲哀,佛學博士張曼濤曾在一項宗教討論會上說了一段極爲發人深省的話:
神是宗教信仰者一個最完美的崇拜對象,這個完美,我們也不妨說是人格一個最崇高向往的目標。
……(所以)僅就神的含意來說,不論是基督教的傳教師還是神學家,他們在解釋神的意義時,大
都不會帶任何迷信的,而是至善高超的。以佛教來說,信仰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本身並無迷信,他
的行爲,他的言教,足爲萬世師表,也足爲後世永世效法。但信仰的對象不迷信,信者本身卻難免
會自作迷信。比如一個佛教徒,釋迦明明揭示他門不要將佛看作走神,可以賜福,可以赦罪;佛只
是一個覺悟者,他以他的覺悟來覺悟後人,要後人憑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開辟自己的大道來完成自
己。可是信仰的人卻不如此,他們把釋迦牟尼神化,把佛視作宇宙的主宰……求什麼就會給什麼,
可以賜恩,可以赦罪;需要發財的時候,趴在地上磕頭、燒香,就以爲可以得到賜福了,明天就可
以中愛國獎券了!這種心理試問是不是迷信,然而這種迷信,我們能歸諸于釋迦牟尼嗎
能歸諸于
佛教嗎
……對信仰對象的內容與偉大並不去學習與求知,只是將信仰對象神格化,想像袍是一個
萬能者,能爲自己賜福一切,此種爲私欲的求助于神,便是迷信産生的基本動力。
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只有佛陀所創立的佛教是無神論。佛陀是屬于人間,而非神鬼,甚至佛陀在證悟的時候,便說:“衆生皆具有如來德性,只因妄想顛倒,未能成佛。”在許多經典裏,佛陀鼓勵大家只要發揮人的自主力、精進力,都能夠成正等覺。可惜由于後世佛子的誤導,讓許多人錯認佛教是“保險公司”,星雲大師就不止一次的慨歎:
我們接受佛教的信仰,並不是把佛教當爲一個保險公司,希望佛祖像神明一樣廉價的給予我們保
佑。我所謂的人間的佛教,是希望用佛陀的開示毅化作爲改善我們人生的准繩,用佛法來淨化我們
的思想,讓佛法作爲我們生活的依據,使我們過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甚至他還以生活上的對話爲例來說明這種現象的可悲,不僅指出了教徒的不正確心態,也是在藉此來突顯弘揚“人間佛教”的可貴性與迫切性:
一般人對于宗教信仰缺乏一顆虔敬的心,認爲宗教是用來析福求財、消災化凶,進趨名位富貴的道
具,而不知道宗教的真正意義在于犧牲奉獻。譬如我經常聽到一些信徒對我說:
“師父,我不要念佛了!”
“你念佛念了二十多年,爲什麼不念了呢
”
“我以爲念佛就能事業順利,財源滾滾而來。最近我和朋友合夥做生意,不想卻被對方倒閉了·佛
菩薩一點也沒有保佑我發財,又何必念袍呢
”他振振有詞地回答我。
我一聽恍然大悟,原來他把佛菩薩當成財神爺來侍奉,視爲保險公司一樣,來經營自己的財富。這
種貪餍的功利態度,如何能與諸佛菩薩施與行慈的悲心相應呢
佛教徒一味祈求神佛保庇護佑,卻不發大悲心,不立大悲願,還是停留在我見的框框裏,遑論走出家園,走出邦國,度化十方衆…
《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全球化發展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