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界,也就是世間。中國佛教不論是天臺、華嚴或禅,在教義上都非常強調對世間起用。所謂“起用”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人透過學習及修行,累積種種功德、種種學問成果,更將這種種功能和成果用于世間,在世間進行宗教的轉化或化導工作,這“用”完全是指向現實世間來說的。
中國佛教更具有人間性格,這與文化有關。在傳統中國的社會文化脈絡中,儒家占著極重要的角色,儒家講求“人本主義”,而非“神本主義”,所以中國佛教的“人性”十足,對于“人人可爲菩薩”、“人是未開悟的佛”等中心意旨十分強調,供養在佛堂的泥塑菩薩,遂一躍而爲人間活躍的大有情。
唐代的佛教十分發達,不僅諸宗並立,講席隆盛,許多由佛寺設立的佛化事業也辦得轟轟烈烈,凡此奠定了社會安定、民生富裕的基石。當時碩學僧尼輩出,連許多在家居士都深谙佛法。在禅門裏,就有不少在家婆子與出家禅師在機鋒上互相較量的故事。其中有一則“婆子燒庵”的故事,雖然無關機鋒,但饒富趣味,意味深長:話說有一個老太婆供養一個修行人,爲他蓋了一間茅草房在山上,每天送飯給他吃,送了二十年。有一天她要考驗這個修行人,找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小姐給他送飯去,並且教這位小姐坐在修行人的腿上,看他反應如何,結果這個修行者說了兩句話:“枯木倚寒岩,叁冬無暖氣。”意思就是說,我就好像枯木依靠在寒冷的石頭上,經過叁年也不會産生一絲溫暖。最後這位老太婆放了把火將庵燒了,把和尚趕走,並說:“我二十年只供養了一個俗漢!”婆子要供養的是一個人間度化的菩薩,不是一個冰冷無情的自了漢。從這則故事,不但讓我們看到了人間的有情對于佛教的期待,也讓我們理解到佛法想要廣被十方,普利世間,必須先探究人性之所趨,再予以順勢利導。這便是人間佛教的宗旨所在。
從以上四個面向,可以看出無論從本源、功能、世界潮流、流派而言,佛教皆極具人間性。菩薩的全譯是“菩提薩堙”,菩提是覺、薩唾是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所以凡是發心覺他、利他的人,都可以稱爲菩薩。太虛大師一生提倡“人間佛教”,最後就歸納菩薩學處,認爲學菩薩,有菩薩心腸,就是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則不僅傾力推動“人間佛教”,而且率領弟子共同實踐,提供許多施設與活動,把佛教弘揚到全球五大洲,讓大家從中學習如何成爲人間菩薩,如何建設人間淨土。
叁、太虛大師與星雲大師
因此,研究人間佛教,研究佛教的全球化,就不能不提及最早提倡人間佛教的太虛大師與全力推行人間佛教、將佛教發揚光大、弘揚全球的星雲大師。
中國現代佛教的興起,推動整個社會的前進,是近七十多年的事.
其中有兩位領導潮流的關鍵人物,一位是首倡“人間佛教”的太虛大師,另一位就是進一步推行並實踐“人間佛教”,使太虛的理念成爲現實的星雲大師.
最巧合的太虛和星雲兩位當代佛教的大師,年齡相差叁十八歲,而且緣悭一面,卻有七個共同點:
第一、兩位都出身貧寒之家,且遭遇不幸。太虛自幼失去雙親,星雲十歲起再也沒有見到離家出外謀生的父親。
第二、兩位都是幼年出家。太虛是一九O四年,十六歲時在江蘇蘇州平望小九華寺皈依佛門;星雲是一九叁八年,十二歲時在江蘇南京棲霞山寺拜志開上人爲師。更難得的是兩人皆屬臨濟宗。
第叁、兩位都具有天生的魅力(Charisma)親和力。和他們接觸,都會有如沐春風之感。
第四、兩位都具有組織能力與統合能力。太虛遠在一九一一年任廣州白雲山雙溪寺住持時即組織“僧伽教育會”,講演著述。一九二一年又在南京創設“中國佛教協進會”。一九一八年與章太炎等人在上海組織“覺社”,出版《覺社叢刊》後改爲著名的《海潮音》期刊。一九二二年在湖北創辦“武昌佛學院”。一九二四年在廬山發起召開“世界佛教聯合會”,日本、東南亞、歐美各國佛教界都派代表與會。一九二五年率中國佛教代表團到東京出席“東亞佛教大會一。一九二八年在南京創立“中國佛學會”。一九二九年在巴黎發起籌組“世界佛學苑一,産生了廣泛影響。抗日戰爭時,發起組織青年護國團和僧侶救護隊,共赴國難。一九四叁年組織“中國宗教徒聯誼會”。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任“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委員,進行佛教整頓工作。一九四六年獲國民政府頒發宗教領袖勝利勳章。翌年病逝于上海玉佛寺。
星雲在臺灣弘法講經、出書,所遭遇的坎坷是太虛未經曆過的。但他憑著一股“佛教靠我”的信念和智慧,一步步成就了大格局。
首先他在宜蘭成立了念佛會。並經過慘淡籌募,在雷音寺蓋了一座講堂。接著根據年輕人愛唱歌、愛交友的特點,成立了全臺灣第一支佛教歌詠隊。並設立作文班,爲青年修改文章。還爲清寒子弟設立了“光華文理補習班”。
叁十歲不到的星雲,爲了弘揚佛法,主編《人生雜志》。接辦《覺世》旬刊後,還自己出去拉訂戶。一九五九年當西藏佛教徒在達賴領導下掀起抗暴護教活動時,星雲在宜蘭組織了叁萬多人參加的佛誕節提燈遊行,使民衆大開眼界,並讓這位外來的和尚與純樸的山城緊密結合成一體。
有誰會想到,相隔四十二年,星雲竟在宜蘭設立了規模宏大的佛光大學。而且,在此之前,他在美國洛杉矶設立了西來大學,在臺灣嘉義開辦了南華大學。更早在一九六五年開創佛光山時,就創辦了佛教學院(現名爲“佛光山叢林學院”)。四十余年來,已在海內外創立了十六個佛教學院,度化了全球二十余國不同族群入學。尤其是揚名海外的五十多個“中華學校”,不僅是海外中華文化的紮根地,也成爲移民海外華人聯誼交流的據點與精神生活的重心。不僅達到使佛教走人人間,而且從東方走入西方。
第五、太虛和星雲爲了弘揚佛法與政治人物都有些接觸。太虛遠在一九二年就與革命黨人朱執信有聯絡。一九二一年在南京晉谒了孫中山。一九二七年九月應蔣介石邀遊奉化雪窦寺,與蔣談竟日並略說《心經》。一九二八年六月再應蔣邀赴南京,曾與政要譚延恺、蔡元培、鈕永建、李烈鈞、王正廷等接觸,洽商進行組織統一僧侶兩界佛學團體,因蔡元培強調當時不便提倡宗教,故僅設立佛學會。一九叁叁年七月與國民黨元老笃信佛教的代表人物戴季陶遊廬山,歎佛力無邊。並與戴同臺講經,到一九叁八年春在重慶,戴季陶對太虛說:“希望大師能在一個名山勝刹,從實踐訓練上養成將來複興中國佛義的根本僧材。”直到太虛去世之前,用他自己的話說:“始終未能實現。”結果,這項宏願在二十多年後由星雲給實現了。
星雲在臺灣開始弘揚佛法時,正是白色恐怖的時候。一九四九年由于謠傳叁百名僧侶被密遺來臺從事滲透顛覆工作,他競遭嫁禍爲匪諜,與慈航法師等數十名法師一起被捕入獄。前後被關了二十叁天,幸由孫立人夫人孫張清揚居士擔保,才恢複自由。
繼後隨著佛光山的發展,與各方面的接觸自然增多。不少黨政人物皈依在星雲門下,國民黨聘請星雲爲中央評議會委員,他也只好接受。幾年後才辭掉。
二OOO年八月《新新聞》等中、港、臺叁家傳媒聯合征選了在二千年中、港、臺權力風暴中心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人。結果,宗教界只選了星雲和證嚴,反映了星雲倡導的“人間佛教”已經深入人心。國民黨的政治人物請星雲開示,已是常事;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第十屆總統後也求教于星雲,星雲贈以“有佛法就有辦法”名言,成爲傳誦一時的佳話。
第六、太虛與星雲都是具有高瞻遠矚智慧的大師。一九四一年夏,我曾以廣播記者的身分到重慶北碚缙雲山訪太虛大師,從談話中得到一個印象,他是以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類佛教爲對象,藉此將佛教輸送到原信其他宗教的人中去,以達到佛教細胞深入社會多階層之目標。
同樣地,星雲自在美國洛杉矶建立了被美國傳媒稱爲“西半球第一大寺”的西來寺後,即一步一腳印地將東方的佛教傳入西方。
一九八八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由美國西來寺主辦,星雲大師在一九八六年歡迎中國大陸佛協會派團參加其主辦的“第十六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建議大陸和臺灣分別沿用“中國佛教協會”和“中國佛教會”的原名,在英文譯名上一爲“The Buddhst Associa,tion of Beijing,CHINA” ,一爲“The BUddhist Assocition of Taipei CHINA” 。解決了糾纏多年的世佛會中國代表權問題,讓兩岸兩個佛教團體坐到同一會議廳裏,爲海峽兩岸首開平等交流之創舉,創造了比奧會模式更具意義的星雲模式。
而緊接來的“國際佛教促進會中國大陸弘法探親團”的訪問中國大陸,更在大陸吹起了一陣“星雲旋風”。正如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北京機場歡迎星雲時講的一句具有深遠意義的話:“千載一時,一時千載。”這僅是其中一例,後文將舉出更多的例子,證明星雲大師將佛教全球化是有計畫、有步驟、有理念、有遠見的,而且是深廣兼顧、解行並重的。
第七、兩人都大力提倡“人間佛教”。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始于一九四四年秋,也就是當時對佛教頗有研究的教育部次長顧毓繡博士陪同印度大學校長羅達克利西那到缙雲山訪大師的那一年,距其一九四七年逝世只有叁年。(顧一九四五—一九四七年曾在上海交通大學任教,爲江澤民的恩師,對佛教理解甚深,後寓居美國費城,于二OO二年往生。)但這段曆史在一些學者的不斷爲文鼓吹下,卻讓許多人誤以爲太虛只提出“人生佛教”。其實,早在一九叁叁年,太虛大師就已經揭橥“人間佛教”的主張,在大師看來,人間佛教、人生佛教、建設人間淨土……等等,辭異而意同,都是爲了呼籲大家:“佛法應于一切衆生中特重人生。”
太虛認爲,佛在世時,以佛…
《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全球化發展之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