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之戒律▪P3

  ..续本文上一页等未生猛厉侵犯嗔恚,亦成此罪;又即使于戏笑中,显露任何敌意亦构成此罪。第三粗罪是指行者依止未具足经续所说之相,其仅为凡俗女之明妃。若非因特殊缘由欲留下后裔,或依仪轨修法求证大乐本性依止如是之明妃,仅为制造丸药等事,以风息之力取得甘露,即成此罪。若行者由贪吝,于心具求法大愿,堪为法器之弟子,不授予夫言密法即成第四粗罪。若有诚心求法之具信弟子请问正法,行者不正作答,唯谬说无关之答案,即成第五粗罪。若行者与公然轻蔑金刚乘见行之辈共住七天,不管其为声闻行者或辩论宗见之学者,即成第六粗罪。若自许为续部瑜伽士,然自身实未证知本性为俱生本智者,即成第七粗罪。第八粗罪是于分开为大众,或私下为少数弟子说法时生起,若徒众现时未堪作为承受秘密开示之器,然身为上师者,不殷重观察在场受法者,即公开宣说密法,即成此罪。

  释余粗罪:

  未修根本念诵,即传授灌顶;作胜住法及事业法;于乐外法者前,显示身印;无故远越二种律制誓句。

  复有其余数条许为粗罪之过恶,第一条是行者于未圆满事修本尊之根本真言及成就真言前,即为徒众传授灌顶。第二是行者于未圆满成办本尊之真言前,即妄自为佛身、佛语及佛意之所依(如塑像、祈祷经轮、佛塔等),作胜信仪轨,或自身未圆满具量,即修习事业护摩火供或其他仪轨。复次,若行者于一等虽不惧畏密法深义,然其心乐求具相显教因乘者,分开演示秘密身印坐姿及体功拳法,即成过失。若行者已受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及金刚乘三昧耶戒,然轻弃前二聚之戒律,如:遮禁饮酒及过午不食等(于会供轮等特殊之金刚乘法会期间,则为例外)即成粗罪。

  总说:

  此处虽列举多条粗罪,然《时轮》说彼等乃为微细之过恶。

  依此派所说,选列出其余之粗罪。除上文特别提及之八者处,其余皆许为较轻微,并与失坏誓句所招感之损害程度相等。其理于《时轮广释》中已作细说。旧译派与新译派共同誓句之解释于此圆满。

  别说宁玛大圆满传承之誓句分二:

  略标:

  别于旧译大圆满传承中,……

  “别”者意谓不见于新译诸派密续传规之“大圆满传承”;是而,此处之誓句解释,唯属旧译大圆满派所有。一般而言,“誓句”意指行者为口头承诺之本誓直接约束,复可说由作恭敬守持誓句,即能得招感究竟利益;若任其失坏,即招至究竟衰损。如《嘿噜噶略摄续》云:“若奉持誓句,此即无上显赫因;若任誓句失坏,当为地狱烈火所焚”。宁玛密续法规之不共分判,乃依续部、修部及口诀部宣说。三昧耶誓句复可进而分判为共、不共及殊胜。为首之“共三昧耶”,乃是守护别解脱道、菩萨道及事、行、瑜伽等三外续之誓句。次者“不共三昧耶”,乃是依《幻化根本续》所说之五种根本誓句及十种支分誓句。五根本誓句忆包含于十四根本堕之解释中,十支分誓句亦于二十五誓句作出解说;明确而言,此等乃有五事应断及五事应修。

  依修部之根本教典《桑的生尼巴达》所说,乃有三种根本誓句及二十五支分誓句。此等戒条已摄于此(阿里班禅之)法规中。此论之根本重点乃开示第三种不共分判,即口诀部极瑜伽之誓句。此乃第三聚殊胜誓句,为下文所释之本旨。

  广释分二:

  根本誓句:

  …乃与根本上师之身、语、意相关,此三者各具三聚,如是共为二十七条。

  大圆满之三昧耶戒有二类:“无所守护”之俱生三昧耶,及三昧耶守持之次第。“俱生三昧耶”是指一切诸法之本体性超离取舍,超离所守护境,守护(戒律)之事,及能守护者。于大乐境界之中,轮回与涅般之本性悉皆平等,现证此普遍之甚深觉性,则一切显境皆为大智之游戏示现,由于一切誓句悉俱时圆满,故无有守护之事。

  次为“誓句之守护次第”:行者虽或获得甚深直指教授,然为能深入通达见行,故此次第实为必需。具足信心精进之总慧行者,应依道轨之进升次第,趣入守护身、语、意之共同门经;如是,誓句乃与续典所教之次第道皆相顺。

  根本誓句与根本上师之身、语、意相顺,由于身、语、意三门各具外、内、密之誓句,故其数量共为二十七条。此等根本誓句之体性实为证知自身三门与诸佛之总集体性无别,此如欲证悟根本上师之身、语、意与三金刚无异。“上师”一词究竟意指“尊重”,于此可释为上师誓句之重要性;故而,若任随彼等失坏,即难以还净。藏语“喇嘛”一词,意指“无上”,其与“上师”同义。

  于“身”之九种誓句中,前三“外誓句”为:断除盗、***、杀。三种“内誓句”为:断除谤金刚亲眷,如前所释,此中包括行者自身、谤法与谤他补特迦罗及捶打自身、强令自身忍受不必要之劳苦,如作猛厉之苦行等。三种“密誓句”为:断除声打或欲声打金刚亲眷兄妹之身(此中包括以恶语毀谤或抨击彼等所穿戴之庄严饰物)、亵渎上师之明妃、踏上师影及于上师前作身语之放逸行。

  “语”之九种誓句中,前三“外誓句”为:断除妄语、两舌、恶口。三种“内誓句”为:断除谤说法师、谤思惟法义者、谤修习本性实义者。三种“密誓句”为:断除不敬金刚兄妹之语、于上师之行义作恶语、不敬上师之教诫及其亲眷之语。

  “意” 之九种誓句,前三“外誓句”为:断除贪取心、损害心、邪见。三种“内誓句”为:断除放逸邪行、邪修习(如离昏沉、掉举、散乱等障而修)、常边、断边及见取等邪见。三种“密誓句”为:断除于昼夜三时懈怠保任见、修、行之观察、不意念本尊保任本尊观、不修上师瑜伽及不慈悯眷亲明妃及金刚兄妹。此即身、语、意之外、内、密二十七誓句。

  支分誓句分二门解说:

  略标:

  二十五种支分誓句如下:

  支分誓句乃是于修道上令根本誓句得以护持之方便,故彼等乃为支分或支分助缘。彼等乃分为五聚各五誓句,如是共为二十五数。

  广释分五:

  (1)五所行:渡脱、和合、不与取、妄语及绮语,此为五种应修事。

  于此五种所修之事,行者必需不为任何贪执著所缚。倘若行者已深达由修习所生之见,此等行为则纯为成办利他而作修习。此五种所行之事其名为:渡脱(杀)、和合(***)、不与取(盗)、妄语;直言之,此等皆为导引一等极不调伏及粗恶者之心意趣向正道,令彼等重复认知自身本具之佛性,此亦为运用绮语之外义。依密义而言,(渡脱是指)当迁流不定之微细风息趣入脉时,风息即得解脱自在。一根和合之贪行令拙火燃起,溶化明点,明点流降于主要之脉络时,即能赐予不变大乐与空性之成就。不与取之密义是指于明妃处取得甘露。妄语是指为除“断迁”故随顺俗谛而作开示诠释。绮语意指于离诠证境广作宣说。(于贡噶仁波切传授,满空法师汉释之金刚乘戒本中,“绮语”一条是译为“恶口”一译按)

  (2)五不断:贪、嗔、痴、慢、嫉,此五不可断。

  贪、嗔、痴、慢、嫉,世称五烦恼。此中非如小乘道般,视披等犹如洪水猛兽,故而不必遮断。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故此欲断某境并不成立,实不必围绕阳焰洪水筑起围墙(若知洪水实为阳焰所幻现,又何劳建筑堤坝)。如《金刚续》云:“烦恼之本性,空寂如幻事,知此染慧性,即能得解脱,善持此方便,不为烦恼缚,行者得直趣,离舍速疾道,如水入耳中,灌水能令出”。

  五烦恼之本性实即五佛、五智之性、故不需舍弃此性。譬如,欲取麻油,必需首先取得芝麻;如是,“痴”为毘庐遮那如来之三昧耶,故于无明不必遮遣,于明慧亦不能修证,却因二者于法界中皆为一味,此中之密义乃是指认知诸法本性平等,于见中并无偏袒,故无有取舍之事;“贪”复意指实行无分别之慈悲。“嗔”间指摧破于自性清净智慧本性之错谬知见。“慢”是指于平等性见之无造作证悟。“嫉”意指二边见行不能容不得于全然平等之旋涡中。

  (3)五忍取:大香、小香、大血、脑髓与菩提,此五应受取。

  小香(尿)、大香(粪)、大血(经血)、脑髓及菩提(精)若依法性,自性法而圆满及加持势力悉得成办。此五物亦可作对治五种病患之药,亦可依此成办世间及殊胜之悉地。别言之,应知大香与遍照(昆庐遮那)、小香为不空成就、大血为无量光、脑髓为宝生、菩提为不动,五佛之本性乃为五智,彼性皆由此五物而得明证。密意是证悟此五物皆为清净无尽之五蕴体性,故于彼等应取而用之。

  (4)五所知:五蕴、五大、五境、五根与五色,此五应知为本尊。

  一切诸法本自成佛:五蕴为佛父,五大为佛母,五境为五女菩萨众,五根五识为五男菩萨众,五色为五智。一切显境皆为本尊一切身相(清净化身)所生,一切智慧之功用皆知为坛城中围,认知此五者即能割断一切于明觉疑惑。

  (5)五所修:佛、金刚、宝、莲花与事业,此等五部应事修。应于适宜时,具足觉作修持。

  由定解五所知之见地,并令此修证结合,行者定必证知自心乃为佛、金刚、宝、莲花与事业五部之本性。此五者之正解及戒相,乃依行者是否初业行人、所具觉受之高低,及见地证悟之深浅而有差别。于行而言,亦应就处身于大众中,或独住以决定所行之法;复次,就密义而言,行者定当决定觉意,并藉善巧观察保任行为。

  增上誓句是与守持共不共誓句之行者,于宝行成就修法,或参与成就法会等时位有关。此等时位应守护之附加誓句乃有二十要条,彼等是以暗喻诠释,如《玛汝续》云:“依经典所释,增上誓句者,乃为特殊增添之三昧耶,于彼应作守护!”

  “莫毀兽五座”,意谓绝不损害金刚上师之身,或违反师教。

  “宝华勿浇毒”,意谓不可与上师之明妃行双运。

  “不饮沸那华”,意谓不取用供养三宝或大德论师之物,及不喝能本醉人之饮料。

  “不触莲花蕊”,意谓不与金刚兄弟之明妃行双运。

  “渥瓶不注精髓物”,意谓勿依止性相恶劣之明妃。

  “不依无义物”,…

《大圆满之戒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