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论释义破因中无果品第八

  百论释义破因中无果品第八

   前《破因中有果品》是破数论师执有,今《破因中无果品》是破胜论派执无。佛教内部小乘上座部执有,大众部执无,就大乘中瑜伽派执有,方广道人执无。前品正破外道的执有,傍破内学的执有;此品正破外人的执无,傍破内人的执无。为什么要破有无呢?因为有见无见是众见的根本,同时又是障中道邪执,所以经论中处处破斥。又上来破数论派的有见使其不能成立,彼遂改宗执无,故今再破无。又上是借无破有,而有是所破,无是能破,上既破所破,今是破能破,使能所皆不立,便悟波若实相。又破无见为的是成就破有,因为有和无是相待的概念,若不破无还生有见,所以丰破无为令息于有见。又此品正破于生,不正破无,但对上品破有故说此品破无。

   或问:为什么要破生呢?解答:提婆造论凡有多意,一者上来破一异,精尘乃至有果品是破有为法的法体,此品破生住灭三相是破有为法的法相,体相皆破故一切法悉空,所以破生。又此论凡破通别两种法,从破一异到有果品是破于别法,就是各家所计不同,又是法体差别为异;今品破其通法,生住灭法三相通一切有为法,为一切有为法的通相,故破三相名破通法。三者欲显诸法本来无生,今也无灭,示外人正道,令其改邪归正,悟诸法无生,得无生法忍,断惑证真。四者论主上品末说:果生因灭不断不常,破断常见,断常的病虽或能除,而生灭之见又生,今意:既离断常也非生灭,唯显中道,故次破生灭。又上破断常是破外道义,今破假实生灭是内人义,以佛法各派皆言有无常生灭法。

   甲一  破以能生证有所生

   外曰:生有故一当成一一修妒路

   汝言因缘故诸法生,是生若因中先有,若因中先无,此生有故,必当有一。

   “生有故”是外人重述论主上品末所说的“续故不断,坏故不常”的话,意谓:你说的由因缘故诸法生,以因灭故不常,以果生故不断,你虽不立断常而立有生灭,若立有生灭,这便与我的主张相同。外人有此意义,故言“若因中有果,若因中无果,此生有故必当有一”。意思是说:你言诸法由因缘生,若有此生,不是因中有果而生,就是因中无果而生,二者必当其一,这就与我的有果生或无果生的生义相同了。佛教内部大小乘各派也是知此,都忌讳断常而说有生灭,故大小乘各派皆可言道:若说有生灭便与我相同。今三论破此假实生灭,故不与他人同。

   内曰:生无生不生一一修妒路

   论主前借生灭破断常,若是上根利智的人既不执断常,也不计生灭,便悟实相,今是邪见下根人,纵能不执断常而仍谓有生灭,故次破生灭。此偈本含有多意,第一种解释,前一“生”字,是指已有法体出生,“无生”者,是未有法体出生,“不生”者,是说能生的生相不能生此二种法体,为什么?解言:已有的法体不须再生,未有的法体,生相也不能生,故言“生无生不生”。第二种解释,前言“生”者,指已有的生相,“无生”二字,是指未有的生相,“不生”者,是说已有的生相和未有的生相都不能生法体。你何以得说“生有故必当有一”呢?此释为正,为什么?因为外人正举生相证明有法体,这是正破生相,尚无生相怎能生法体,也就是说,你虽举生相也不能证明有法体。第三种解释,前一“生”字,指离法体外别有能生的生相,这是一切有部的说法,“无生”明离法体外无别有能生的生相,即有为生,这是即法妙门派的主张,“不生”是说明别有生相和别无生相都不能生法。第四种解释,初言“生”者,是指认为生相是有为法的,如毗昙学派,“无生”者,是指认为生相是无为法的,如毗婆阇婆提即分别说部的主张。“不生”是说明有为法的生相或是无为法的生相都不能生一切法。偈文具含这些破意,并对症下药,各有所指。

   若有生,因中先有,因中先无,如是思惟不可得,何况无生。

   注文为二:第一就生相是有是无皆不能生法体。“若有生”者,重述偈本中前一“生”字,假若有此生相“因中先有,因中先无,如是思惟不可得”是释偈本中的生相不能生诸法。总的来说,纵许你说有生相能生诸法,今更问你,若因中先已有果,那就不须要生相再生,果体已有何须更生?若是因中先本无果,生相也不能生果,无果何能生果?因中有果无果既不能生果,你怎能说有生相能生诸法呢?“何况无生”是释偈本中“无生”二字。无生就是没有生相,意思是:说有生相尚且不能生法,何况没有生相又怎能生法体泥?这就是说生相是有是无都不能生诸法。

   汝若有瓶生,为瓶初瓶时有耶?为泥团后非瓶时有耶?

   第二就法体是已有还是未有说,生相也不能生诸法。此又有二:一是双定二关,二是分别释破,今文是双定二关。双定二关者,约瓶说有两初,约泥说有二后,故文云:“为瓶初瓶时有耶?为泥团后非瓶时有耶”?此是双定也是一初一后。今释瓶有两初者,一是瓶初造成时名为瓶初,这瓶是已有,已有的事物不须生相再生;二是刚开始造瓶,瓶未造成名为瓶初,这是未有,未有的事物生相也不能生。说泥有二后者,一是用泥已毕名为泥后,用泥完毕这说明瓶已造成,事成不须生相再生;二是作泥完毕名为泥后,这时还未有瓶,未有的事物生相不能生。今双定这两种初后,定是何时生相能生瓶的?

   若瓶初瓶时有瓶生者,是事不然,何以故?瓶已有故。是初中后共相因待,若无中后则无初,若有瓶初必有中后,是故瓶已先有,生复何用?若泥团后非瓶时瓶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未有故。若瓶无初中后是则无瓶,若无瓶云何有瓶生。

   第二释破,分为两段,第一段明一初一后。就是瓶初成时和作泥完毕时,用此一初一后检查没有生瓶的生相。“若瓶初瓶时有瓶生者”这说明瓶初成时是已有,“瓶初瓶时”这是瓶初成时,此时说有瓶生者,是事不然,为什么?此时瓶是已有,何须再生,已有不须生,故言“不然”。是初中后共相因待,这是解释瓶的成就意义,“若有初必有中后”是说明瓶已是圆满成就,正是有瓶之时,瓶既已有,说有生相又有何用?“若泥团后非瓶时瓶生者”,是说将泥作好之后,还未作瓶时,这也不能说有瓶生,因为这时还没有瓶,怎能说有瓶生。

   复次,若有瓶生,若泥团后瓶时应有,若瓶初泥团时应有。泥团后瓶时无瓶生,何以故?已有故。亦非瓶初泥团时有瓶生,何以故?未有故。

   这还是就已有未有明无生相。头一句迭述生相,次就两处寻找都无此生相,一是泥团后瓶时无此生相,瓶已有不须生相故;二是瓶初泥团应有生,此时尚未有瓶,何有生相?此两处若无,故无有生相。

   外曰:生时生故无咎一一修妒路

   我不言若已生若未生有瓶生,第三法生时生是生。

   外人想避开已生是有,未生是无,故言“我不言若已生若未生”而说有第三种生时生。

   内曰:生时亦如是一一修妒路

   生时如先说,若生是则生已,若未生云何有生?生时名半生半未生,二俱过,亦如前破,是故无生。

   指明生时还是同于已生未生。生时是始生未成,名为半生半未生,就半生一边说是已有,就半未生一边说是未有,故生时还同已有未有。又时间是生灭不停的,刚说这一稍钟是现在,话未落音早已成为过去,时不停留,不是未来就是过去,现在不住,故无现在时,既无现在时,何有生时的生?

   外曰:生成一义故一一修妒路

   我不言瓶生已有生,亦不言未生有生,今瓶现成是即瓶生。

   前面两番问答破已生未生,破生时生,若言有生,总不出此三世时间,三时之外更无有生,外人理屈辞穷,无以为救,但就眼见而立,见有现成的瓶,便言成就是生。

   内曰:若尔生后一一修妒路

   成名生已,若无生初无中,若无初亦中无成,是故不应以成为生,生在后故。

   “破生成一义”。生通初中后三分,三分满足最后方名为成。若无初便无中无成,故成在后而生通三分。若成就是生者,这是颠倒,无生哪有成?若生就是成者,生便在后,此有过失,故生不应是成。又你就瓶现见而说是生者,瓶成是已有,已有不须生,早陷于前破,为何又说?

   外曰:初中后次第故无咎一一修妒路

   泥团次第生瓶底腹咽口等,初中后次第生。非泥团次有成瓶,是故非泥团时不瓶生,亦非瓶时不瓶生,亦非无瓶生。

   这是外人暗悔前言,故说“初中后次第故无咎”。以避免“生在后故”的错误,若是初中后三分次第生便没有“生在后”分的过错。又依外人意;初分亦生亦成,后分也是如此,如初分瓶底生也就是瓶底成,乃至后分瓶口出生也就是瓶口成,故生通初中后三分,成也通三分,这样,既避免了生在后的过错,又能保持“生成一义”的说法。

   注文有二意:首先说明初中后次第生以免除前过,“非泥团”以下,举三种非以显成初中后次第生。三种非者,一是非泥团时有瓶生,泥团时无瓶,故不能说有瓶生,二是非瓶时有瓶生,瓶时说明瓶是已有,不须生相生;三者也不是没有法体时而说有生法的生,除此三种故只有次第生。

   内曰:初中后非次第生一一修妒路

   初名无前有后,中的表前有后,后名有前无后,如是初中后共相因待,若离云何有?是故初中后不应次第生。

   破初中后次第生。偈本有二破:一是前后破,二是一时破。前后破者,如破长短相待,待长有短,待短说长。无短就无凭据说长,就不能与长相待,无长也无根据说短,也不能与短作待。长与短先定有何法?若都无长短怎能相待?

   今初后相待也是如此。后待于前,前亦待后名为相待,若初不待后,后亦不待初,这样便无相待,也无初后次第。今既后初中后初第,必是相待。若初个待后,也不说有初。若初因待后,则后也是初,初不离后有,有后为初作待故。初和后既是互…

《百论释义破因中无果品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