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論釋義破因中無果品第八
前《破因中有果品》是破數論師執有,今《破因中無果品》是破勝論派執無。佛教內部小乘上座部執有,大衆部執無,就大乘中瑜伽派執有,方廣道人執無。前品正破外道的執有,傍破內學的執有;此品正破外人的執無,傍破內人的執無。爲什麼要破有無呢?因爲有見無見是衆見的根本,同時又是障中道邪執,所以經論中處處破斥。又上來破數論派的有見使其不能成立,彼遂改宗執無,故今再破無。又上是借無破有,而有是所破,無是能破,上既破所破,今是破能破,使能所皆不立,便悟波若實相。又破無見爲的是成就破有,因爲有和無是相待的概念,若不破無還生有見,所以豐破無爲令息于有見。又此品正破于生,不正破無,但對上品破有故說此品破無。
或問:爲什麼要破生呢?解答:提婆造論凡有多意,一者上來破一異,精塵乃至有果品是破有爲法的法體,此品破生住滅叁相是破有爲法的法相,體相皆破故一切法悉空,所以破生。又此論凡破通別兩種法,從破一異到有果品是破于別法,就是各家所計不同,又是法體差別爲異;今品破其通法,生住滅法叁相通一切有爲法,爲一切有爲法的通相,故破叁相名破通法。叁者欲顯諸法本來無生,今也無滅,示外人正道,令其改邪歸正,悟諸法無生,得無生法忍,斷惑證真。四者論主上品末說:果生因滅不斷不常,破斷常見,斷常的病雖或能除,而生滅之見又生,今意:既離斷常也非生滅,唯顯中道,故次破生滅。又上破斷常是破外道義,今破假實生滅是內人義,以佛法各派皆言有無常生滅法。
甲一 破以能生證有所生
外曰:生有故一當成一一修妒路
汝言因緣故諸法生,是生若因中先有,若因中先無,此生有故,必當有一。
“生有故”是外人重述論主上品末所說的“續故不斷,壞故不常”的話,意謂:你說的由因緣故諸法生,以因滅故不常,以果生故不斷,你雖不立斷常而立有生滅,若立有生滅,這便與我的主張相同。外人有此意義,故言“若因中有果,若因中無果,此生有故必當有一”。意思是說:你言諸法由因緣生,若有此生,不是因中有果而生,就是因中無果而生,二者必當其一,這就與我的有果生或無果生的生義相同了。佛教內部大小乘各派也是知此,都忌諱斷常而說有生滅,故大小乘各派皆可言道:若說有生滅便與我相同。今叁論破此假實生滅,故不與他人同。
內曰:生無生不生一一修妒路
論主前借生滅破斷常,若是上根利智的人既不執斷常,也不計生滅,便悟實相,今是邪見下根人,縱能不執斷常而仍謂有生滅,故次破生滅。此偈本含有多意,第一種解釋,前一“生”字,是指已有法體出生,“無生”者,是未有法體出生,“不生”者,是說能生的生相不能生此二種法體,爲什麼?解言:已有的法體不須再生,未有的法體,生相也不能生,故言“生無生不生”。第二種解釋,前言“生”者,指已有的生相,“無生”二字,是指未有的生相,“不生”者,是說已有的生相和未有的生相都不能生法體。你何以得說“生有故必當有一”呢?此釋爲正,爲什麼?因爲外人正舉生相證明有法體,這是正破生相,尚無生相怎能生法體,也就是說,你雖舉生相也不能證明有法體。第叁種解釋,前一“生”字,指離法體外別有能生的生相,這是一切有部的說法,“無生”明離法體外無別有能生的生相,即有爲生,這是即法妙門派的主張,“不生”是說明別有生相和別無生相都不能生法。第四種解釋,初言“生”者,是指認爲生相是有爲法的,如毗昙學派,“無生”者,是指認爲生相是無爲法的,如毗婆阇婆提即分別說部的主張。“不生”是說明有爲法的生相或是無爲法的生相都不能生一切法。偈文具含這些破意,並對症下藥,各有所指。
若有生,因中先有,因中先無,如是思惟不可得,何況無生。
注文爲二:第一就生相是有是無皆不能生法體。“若有生”者,重述偈本中前一“生”字,假若有此生相“因中先有,因中先無,如是思惟不可得”是釋偈本中的生相不能生諸法。總的來說,縱許你說有生相能生諸法,今更問你,若因中先已有果,那就不須要生相再生,果體已有何須更生?若是因中先本無果,生相也不能生果,無果何能生果?因中有果無果既不能生果,你怎能說有生相能生諸法呢?“何況無生”是釋偈本中“無生”二字。無生就是沒有生相,意思是:說有生相尚且不能生法,何況沒有生相又怎能生法體泥?這就是說生相是有是無都不能生諸法。
汝若有瓶生,爲瓶初瓶時有耶?爲泥團後非瓶時有耶?
第二就法體是已有還是未有說,生相也不能生諸法。此又有二:一是雙定二關,二是分別釋破,今文是雙定二關。雙定二關者,約瓶說有兩初,約泥說有二後,故文雲:“爲瓶初瓶時有耶?爲泥團後非瓶時有耶”?此是雙定也是一初一後。今釋瓶有兩初者,一是瓶初造成時名爲瓶初,這瓶是已有,已有的事物不須生相再生;二是剛開始造瓶,瓶未造成名爲瓶初,這是未有,未有的事物生相也不能生。說泥有二後者,一是用泥已畢名爲泥後,用泥完畢這說明瓶已造成,事成不須生相再生;二是作泥完畢名爲泥後,這時還未有瓶,未有的事物生相不能生。今雙定這兩種初後,定是何時生相能生瓶的?
若瓶初瓶時有瓶生者,是事不然,何以故?瓶已有故。是初中後共相因待,若無中後則無初,若有瓶初必有中後,是故瓶已先有,生複何用?若泥團後非瓶時瓶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未有故。若瓶無初中後是則無瓶,若無瓶雲何有瓶生。
第二釋破,分爲兩段,第一段明一初一後。就是瓶初成時和作泥完畢時,用此一初一後檢查沒有生瓶的生相。“若瓶初瓶時有瓶生者”這說明瓶初成時是已有,“瓶初瓶時”這是瓶初成時,此時說有瓶生者,是事不然,爲什麼?此時瓶是已有,何須再生,已有不須生,故言“不然”。是初中後共相因待,這是解釋瓶的成就意義,“若有初必有中後”是說明瓶已是圓滿成就,正是有瓶之時,瓶既已有,說有生相又有何用?“若泥團後非瓶時瓶生者”,是說將泥作好之後,還未作瓶時,這也不能說有瓶生,因爲這時還沒有瓶,怎能說有瓶生。
複次,若有瓶生,若泥團後瓶時應有,若瓶初泥團時應有。泥團後瓶時無瓶生,何以故?已有故。亦非瓶初泥團時有瓶生,何以故?未有故。
這還是就已有未有明無生相。頭一句疊述生相,次就兩處尋找都無此生相,一是泥團後瓶時無此生相,瓶已有不須生相故;二是瓶初泥團應有生,此時尚未有瓶,何有生相?此兩處若無,故無有生相。
外曰:生時生故無咎一一修妒路
我不言若已生若未生有瓶生,第叁法生時生是生。
外人想避開已生是有,未生是無,故言“我不言若已生若未生”而說有第叁種生時生。
內曰:生時亦如是一一修妒路
生時如先說,若生是則生已,若未生雲何有生?生時名半生半未生,二俱過,亦如前破,是故無生。
指明生時還是同于已生未生。生時是始生未成,名爲半生半未生,就半生一邊說是已有,就半未生一邊說是未有,故生時還同已有未有。又時間是生滅不停的,剛說這一稍鍾是現在,話未落音早已成爲過去,時不停留,不是未來就是過去,現在不住,故無現在時,既無現在時,何有生時的生?
外曰:生成一義故一一修妒路
我不言瓶生已有生,亦不言未生有生,今瓶現成是即瓶生。
前面兩番問答破已生未生,破生時生,若言有生,總不出此叁世時間,叁時之外更無有生,外人理屈辭窮,無以爲救,但就眼見而立,見有現成的瓶,便言成就是生。
內曰:若爾生後一一修妒路
成名生已,若無生初無中,若無初亦中無成,是故不應以成爲生,生在後故。
“破生成一義”。生通初中後叁分,叁分滿足最後方名爲成。若無初便無中無成,故成在後而生通叁分。若成就是生者,這是顛倒,無生哪有成?若生就是成者,生便在後,此有過失,故生不應是成。又你就瓶現見而說是生者,瓶成是已有,已有不須生,早陷于前破,爲何又說?
外曰:初中後次第故無咎一一修妒路
泥團次第生瓶底腹咽口等,初中後次第生。非泥團次有成瓶,是故非泥團時不瓶生,亦非瓶時不瓶生,亦非無瓶生。
這是外人暗悔前言,故說“初中後次第故無咎”。以避免“生在後故”的錯誤,若是初中後叁分次第生便沒有“生在後”分的過錯。又依外人意;初分亦生亦成,後分也是如此,如初分瓶底生也就是瓶底成,乃至後分瓶口出生也就是瓶口成,故生通初中後叁分,成也通叁分,這樣,既避免了生在後的過錯,又能保持“生成一義”的說法。
注文有二意:首先說明初中後次第生以免除前過,“非泥團”以下,舉叁種非以顯成初中後次第生。叁種非者,一是非泥團時有瓶生,泥團時無瓶,故不能說有瓶生,二是非瓶時有瓶生,瓶時說明瓶是已有,不須生相生;叁者也不是沒有法體時而說有生法的生,除此叁種故只有次第生。
內曰:初中後非次第生一一修妒路
初名無前有後,中的表前有後,後名有前無後,如是初中後共相因待,若離雲何有?是故初中後不應次第生。
破初中後次第生。偈本有二破:一是前後破,二是一時破。前後破者,如破長短相待,待長有短,待短說長。無短就無憑據說長,就不能與長相待,無長也無根據說短,也不能與短作待。長與短先定有何法?若都無長短怎能相待?
今初後相待也是如此。後待于前,前亦待後名爲相待,若初不待後,後亦不待初,這樣便無相待,也無初後次第。今既後初中後初第,必是相待。若初個待後,也不說有初。若初因待後,則後也是初,初不離後有,有後爲初作待故。初和後既是互…
《百論釋義破因中無果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