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因待,應互爲初後,哪有固定的次第?既無固的次第,爲什麼說要次第生呢?
注文有叁:一是釋初中後名義是“共相待”,“若離雲何有”一句是第二正破,初中後既是相待而有,後不離初,初亦不離後,初不離後,初不定初,有後才有初,後不離初,後不定後,有初才有後,既是相待不得互離,哪有固定的初中後次第?“是故”以下,結無初中後次第。
一時生亦不然一一修妒路
若一時生,不應言是初、是中、是後、亦不相因待,是故不然。
第二破一時生。若初中後是同時有的,便可說皆是初、皆是中、皆是後,也可說都不是初、都不是中、都不是後,也用不著說是互相因待,然事物的長短、高低、生死、涅槃總是相待而有名的。又若是一時並生,就不應有初中後次第的說法,既有初中後次第的說法,可見不是一時生。
外曰:如生住壞一一修妒路
如有爲相生住壞次第有,初中後亦如是。
外人救上二難,是說:如有爲法叁相生住滅,是前後次第法,今初中後次第也是如此,故我無過。又我不立初中後是同時,所以也沒有一時生的過。以此排除論主上來二難。
內曰:生住壞亦如是一一修妒路
若次第有,若一時有,是二不然,何以故?無住則無生,若無住有生者,亦應無生有住,壞亦如是。若一時不應分別是生是住是壞。
破生住滅叁相次第,有二偈本,注文有一破,共有叁種破法。叁種破法,一是例同破,二是無窮破,叁是探意破。例同破者,前文是怎樣破初中後次第的,今照例破生住滅叁相次第,生住滅叁相也是前後相待而有的,無生則無住,無住亦無生,如注文說:“若無住有生者,亦應無生有住”。既不相離就沒有固定的前後次第。“壞亦如是”壞就是滅,滅對生也是這樣,有生才有滅,有滅才有生,若無滅有生者,也應無生有滅。破一時生文易知。
複次,一切處有一切一一修妒路
一切處名叁有爲相。若生住壞亦有爲相者,今生中應有叁相,是有爲法故。一一中複有叁相,然則無窮。住壞亦如是。若生住壞中更無叁相,今生住壞不名有爲相。
第二無究破。“一切處”就是生住滅叁相,因爲生住滅叁相遍在一切法處,是一切有爲法的通相,凡是有爲法皆有此生住滅叁相,故名“一切處”。“有一切”者,此“一切”還是說的生住滅叁相,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叁相中更有本相,可以繼續說下去,叁相中更有叁相,所以名爲無窮。在一件有爲法上有生住滅叁相,這叁相本身也是有爲法,是有爲法就有生住滅叁相,所以叁相中第一相中更有叁相。一法上有生住滅叁相,叁相中又各有叁相,便有九相,此九相每一相又各有叁相,便成叁九二十七相,此二十七相又各有叁相,這樣推下去無窮無盡,故名爲無窮過。若言每一法都具有生住滅叁相還說得過去,若言一法上同時有無窮無盡的生住滅相,那就比較荒唐。故是一種過失。但細研究起來,若說第一種有爲都具有叁相就必然犯無窮過,相反,若言諸法沒有生住滅叁相,那就不是有爲法。說有說無都說不通,只能說一切法虛假如幻,經不起理論的深究。
若汝謂生生共生如父子,是事不然。如是生生若因中先有相待,若因中先無相待,若因中先少有少無相待,是叁種破情中已說。複次,如父先有然後生子,是父更有父,是故此喻非也。
第叁取意破。取意破者,是天親探取外人的心意,外人沒有此種心意今亦破除。“若汝謂生生共生如父子”者,即是探取外人“生生共生”之義而破斥之。“生生共生”的“生生”前一生是能生,次一生是所生,“生生共生”就是能所共合而生,舉例如父子,父親是能生,兒子是所生,父母能生子女,故父母是能生,兒子是父母所生,故兒子是所生。又釋:“生生”如《中論·叁相品》外人立大生小生互生,今也如此,一生是大生,一生是小生,是大小二生共生。大小二生互生,即互爲能所。此品外人立有生,論主破生顯無生,因中先有果不須生,果已有故,因中先無果亦不生,未有果故,生時也不生,生時名半生半未生,還同已生未生故。次又破先後次第生和一時生。天親恐外人又謂:有能生與所生,能所共生故有生,或可說:有大生有小生,大小共生故有生,今天親取其意而破之,故言“生生共生,是事不然”。“如是生生若因中先有相待”以下正破,破雲:若因中已有能生所生,既已先有何須更生?若因中先無大小二生,既無大小何能共生?半有同已有,半無同未有,還是有無。如“破情中已說”者,《破情品》初說:“若見先有相待,一時生,若先有若先無,若先半有半無,于叁事中一時生者是則不然。”此兩處文意略同故引以類。“複次”以下破父子這個比喻,如世間父子要先有父而後生子,不得能所共生或互生。“是父更有父,皆不是能所共生,故此喻爲非。
甲二 破以所生證有能生
外曰:定有生,可生法有故一一修妒路
若有生有可生,若無生則無可生,今瓶等可生法現在故必有生。
外人說:一定有生相的能生,因爲所生的法體是有的,舉例說如瓶衣等事物所生法是有的,由此便知能生的生相是有。若無能生則無所生,今瓶衣等所生事物現前是有,就證明能生的生相是有。外人立有二意:一是舉所生法證有能生,二是見論主借所生破能生,便謂實有所生,故用所生證有能生。
內曰:若有生無可生一一修妒路
若有瓶生,瓶則已生,不名可生,何以故?若無瓶亦無瓶生,是故若有生則無可生,何況無生。
欲破能生先破可生。論主有二破:一是用有無門破,二是用自他共叁門破,今是有無門。言有門破者,外人舉能生證有可生,反過來再用可生證有能生,論主即用有能生無能生以破可生,可生被破能生也不能成立。破雲:若言有能生,必是生瓶已而後名生,今既言有生,則知瓶是已有,不名可生,即是無可,故言“若有生無可生”。何名可生?未生將生名爲可生,今瓶既是已有怎名可生,既無可生即無能生。就無門破者,說有生相尚且不能說有可生,何況無有生相,怎能夠說有可生呢?
複次,自他共亦如是一一修妒路
若生可生是二,若自生、若他生、若共生、破吉中已說。
第二叁門破,此自他共叁門通破能生與所生法。破能生的生相,生相若是自生,今明諸法無有能自生者,生相也不例外,不能自生。生相也不從他生,無自即無他,自他相待故。又他複從他犯無窮過故。破共生者,即破自他共合生義。破法體自生者,破法有即生義,離法體外無別生相,緣聚則生豈是自生。若言法從他生,就是離法體別有生相能生法體,上來已廣破有生相能生法體,故不從他生。共生者合破此二義故名爲共。
甲叁 破雙舉生可生證有諸法
外曰:定有生可生,共成故一一修妒路
非先有生後有可生,一時共成。
外人說:有能生必有所生,若有所生必有能生,不是先有能生後所生,同時相待而有。所以主張是同時有者,因爲體不離相,相不離體,同時而有,故言一時。
內曰:生可生不能生一一修妒路
若可生能成生者,則生是可生,不名能生;若無生何有可生?是故二事皆無。
偈本有二破:一是縱待破,二是奪待破,今文是縱待破。縱待破者,縱然許可相待,既是相待,能所便無定相,所可變爲能,能可變爲所,如《中論·然可然品》說:“若法因待成,是法成還待”。就是說:若長是待短成,是長還爲短作待。“生可生不能生”者,就是說:若能生是待可生而有的,這能生豈不變成了可生嗎?本來是能生生可生,現在因待可生而有能生,這樣,可生變成了能生,而能生就不成爲能生了,故言“生可生不能生”。能既成爲所,便不再是能,所若變成能,也是再是所,無能無所。如何相待。
複次,有無相待不然一一修妒路
今可生未有故無,生則是有,有無何得相待?是故皆無
第二奪待破,奪待是使其能所不得相待。這裏能所是有無義,能生是有,可生是無,一有一無,怎能相待?比如長短皆有方可相待,待長說短,待短言長,若有長無短,或有短無長,何能相待?又如父母生兒,父母是能生,兒子是所生,必先有能生而後有所生,若時間不到,雖有夫妻未有所生,這時能生是有,未有所生,一有一無,如何相待?或有人問:待有說無,待無談有,何以說有無不能相待?解雲:此處是借有無言說,破能所相待,不是正明有無相待義。今外人說:有能就有所,有所就有能,能所一時相待,此文爲破能所一時相待,說能所是有無義,故言“有無相待不然”,今文不是正談有無義,若破有無相待另有其義,不在此例。
外曰:生可生相待故諸法成一一修妒路
非但生可生相待成,是二相待故,瓶等諸物成。
這是外人救前二破。此文在說:由于能生可生相待,不僅能生所生可以成立,並且世間諸法皆因此而得成就。今現見諸法曆然在目,故知皆由能生所生相待而有你爲何說能生所生不得相待,說有無不得相待呢?
內曰:若從二生,何以無叁一一修妒路
汝言生可生相待故諸法成,若從二生果者,何不有第叁法,如父母生子?今離生可生更無有瓶等第叁法,是故不然。
外人前立有二意:一是生可生相待可以成立,二是由此相待諸法得成。照這樣說,除能生所生之外應有第叁者一一諸法成。但今離開能生所生二者之外更無第叁法,故以此第叁法責難外人。如生相是能生,瓶是所生,故知離能生所生之外沒有第叁法,你何以說“生可生相待故諸法成”呢?若言生可生相待還成生可生法者,這屬前破了,不應更立。或有人問:如父母生子有第叁。今答“父母同是能生,兒子是所生,故只有能生所生,此外沒有他物,故沒有第叁法。
甲四 破舉滅證有生
…
《百論釋義破因中無果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