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论释义 前言▪P2

  ..续本文上一页》言词简约,论义古奥,不有天亲之注,吉藏之疏,无能窥其幽玄,然学者犹以为难懂,今重释之,使人焕然而解。释义全依嘉祥,述而不作,言而有据。

  一、 作者、注者和译者

  作者

   《百论》作者,是提婆菩萨。提婆,南天竺人,婆罗门种族,或云是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佛灭度后八百年中出世,约在公元三世纪。梵语提婆,此翻为天。罗什存其梵语,直称提婆,玄奘翻成汉文,名为圣天,因其有圣人智德,所以称为圣天。提婆生性刚毅,很有忍力,曾入一天祠庙中,见大自在天像,怒目视人,提婆道:“闻听你很有灵验,我今取你眼目,看能如何?”说罢遂登梯摘下神眼。于是外道徒众喧哗,共相责难,提婆遂将一目还彼天神,因少一目,人称加那提婆,意思是少目天。又有一说:“提婆生相魁丽,二目清秀。尝出乞食,有一女人,于提婆眼,生爱染心,每随逐之。提婆便出眼与之。女人惊怖,但见不净,无可爱处,因而发菩提心。所以提婆,因度众生,失去一目。提婆是龙树菩萨的上首弟子,学识渊博,才辩绝伦。未出家前,名声便传布五印,诸国仰推。后闻龙树大名,颇不以为然,从远方来找龙树辩论。龙树风范,懔然肃物,提婆既见,本欲辩难,忽睹尊颜,便忘言杜口,即为龙树威德折伏,遂执弟子礼,愿从出家学道,于是中观妙义,泻瓶以传,龙树学说,大得发扬。

   提婆菩萨不但智慧明达深远,而且神口机辩尤为难继。曾以大破外道,兴隆佛教,最负盛名。龙树原住南天竺国,弘扬佛教。时中天竺摩竭陀国,波吒厘城,僧才陨落,异学转盛,邀佛教僧众辩论,僧众不敌,败于外道,制诸僧众不得鸣犍椎集众,已经有十二年。提婆闻之,白龙树言:波吒厘城,诸学人等,负屈外道,不打犍椎,十二年了,敢请前去,摧邪见山,然正法炬!龙树赞许。提婆既至波吒厘城,求宿寺中,于晨朝时大鸣犍椎,由是引起与外道的辩论。九十六师一时云集,为显自宗,各持所计。提婆听其先立,随义析破,立无不破,难无不通,终获全胜,恢复了佛法的声望。

   后来,南天竺有一国王,信用邪道,沙门释子一不得见,提婆欲弘佛法,摧彼外道,转化彼王,以善方便,取得彼王的信任。自言:“我是智人,善于辩论,欲于王前一求试验。”王便许可,为建论座,召八方论士,咸皆来集。提婆升座立三宝义:一切圣中佛最殊胜,若于诸法佛法无比,救世福田僧众第一。若有能屈我此言,当斩首以谢。诸异道等,亦各立誓:若我屈者,以当斩道相谢!提婆语言:我所修法,仁活万物,若不如我者。当剃尔发,为佛弟子,不伤汝命。于是各建名理,立无方论,而与交辩,智浅者一言便屈,智深者多至两口,辞理俱穷,即为下发。如是王家日日送来衣钵,以备外道出家易服之需。终竟三月,度人百万,诸方论士,所有英杰,一时都尽,佛法由此大兴。而后提婆退居闲林,整理辩论经过纪要,成《百论》二十品,又造《四百论》以破诸见。所以提婆以破外道著称。山此威德远扬,名盖当世,盛传古今。

  注者

   《百论》是提婆与外道当面一问一答辩论的结果,是同比较有知识的异学交锋的纪实,直截了当,言简义赅,其理趣和言词,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何况又经提婆删繁存要,论文就更难解了,要是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是很难读懂的。注者有两种:一是在印度,专释提婆本论,二是在中国,兼解翻译的注文。今所说的注者,是指古印度的注释。

   古疏相传云:注《百论》非止一人,总有十多家。有二人注释最为流行,一是婆薮盘陀、二是僧佉斯那。梵语婆薮盘陀,汉文译为天亲。玄奘音译筏稣盘豆,汉译世亲。他是唯识宗的大师,又是注《百论》最著名的人。世亲正宗唯识,兼弘《中》、《百》。自古已来,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中观学者多批破唯识宗义,唯识学者多兼弘《中》、《百》教理。举例:如无著释《中观》,有《顺中论》的著作,尊龙树为阿阇黎;世亲有此《百论》注解,发扬提婆奥义;护法有《广百论》的详解;安慧有《中观论》疏释,如此等等。返观中观派学者,与唯识诸论作注释者,一时还举不出一个例子来。这是什么原故?可能是因为两家立宗的重点不同。唯识宗立义偏重在众生分上的世俗谛,中观宗立义偏重于般若观照的胜义谛。若以中观宗的第一义谛的观点,看待世俗谛中的一切,皆是虚幻不实,无有自性,若认为世谛缘起法实有自性,那就众生的偏计所执,必须破斥。三论宗一向主破,原因就在于此。若依唯识宗的世俗谛来说:众生分上的染净因果及依他起差别诸法,固然是名言安立,皆假施设,但就世俗谛中,有假有实,须要善于分别晓了,不能都看成如龟毛兔角加以否定。至于对胜义谛的教理,同样的高推的,不能置疑,所以必须兼弘。两家的偏重点既有不同,见解就不能统一,但也有一致的地方。

  译者

   《百论》的译者是东晋末年姚秦时期的鸠摩罗什。罗什祖籍天竺,出生丘兹,于弘始三年(401)十二月至长安。次年秦王姚兴为他组织译场翻译三藏。罗什来华最初释译的是《摩诃般若》,接着就翻《智度论》。《百论》是在翻《大品》、《智论》时期间译的。罗什初译,方言未善,文理有不足之处,始弘六年,于草堂寺,考校详定,二次重译。故僧肇序云:“先虽亲译,而方言未融,至令思寻者踌躇于谬文,标位者乖迕于归致,……弘始六年,岁次寿星,集理味沙门,与什考校正本,陶练复疏,务存论旨,宗致尽尔,无间然矣。”重译后肇公称赞说:“理致渊玄,统群藉之要,文旨宛约,究制作之美。”言巧意善,是作者和译者的妙笔传神。

  二、释论名题

   提婆菩萨所造《百论》不止一部,今所知者有三;一是《经百论》、二是《四百论》、三是《字百论》。又有《法百论》、《辩百论》、《广百百论》的名称,此三皆是《四百论》的部分别名,详在后说。今此《百论》名《经百论》。因为此论称“修妒路”故。本传云:提婆“《百论经》二十品,又造《四百论》以破邪见。”《付法因缘传》也说是提婆造《百论经》,就是罗什所译的《百论》。唐代玄奘、文轨等称此论为《经百论》。十卷《慈恩传》中也有《经百论》的名称。《百论》的立名,因有一百偈颂故名,全论二十品,每品皆有五偈,共一百偈,故名《百论》。罗什翻译时,以为后十品无前边此土,只翻前十品,仍用原品,称为《百论》。所以称为《百论经》或《经百论》者,“经”之梵名“修妒路”,一作“修多罗”。修妒路者,就是直说散文长行,例如十二部经中的第一,就叫修多罗,就是指的散文长行。《百论》虽说有一百个偈颂,但并不是四言、五言、七言等为一句的四句偈,而是直说散文的长行,就名“修妒路”,就是经。所以这部论名《经百论》或《百论经》。原来偈颂有两种:一是通颂,二是别颂。别颂是四言、五言、七言等成为一句,以四句而成一偈者,名为别颂,另一种:莫问偈颂和长行,满三十二字即为一颂,这是古代印度人的数经法,名为通颂。《百论》的偈颂即属于通颂。例如《般若经》,有十万颂《般若》、有二万五千颂《般若》和八千颂《般若》。这三部《般若经》,实际都是散文,并无一个四句偈颂,而通常却称之为十万颂、八千颂等《般若》,就是约通偈而言。

   又“修妒路”者,译为“契经”,契经的意思,是上契诸佛的正理,下契众生的根机。提婆的《百论》就是这样,上契佛理,下合机缘,故名为经。《百论论》的制作,不同于《中论》和《四百论》,《中论》、《四百论》是论主为匡正佛法,发扬正理,潜居静室,探取外情,破病申经,是有构思有预计而造的论,此则不然。《百论》是提婆面对异学,运用善巧智慧,临时随时应变,折破邪计。正如《三论玄义》所说:“提婆菩萨震论鼓于王庭,九十六师一时云集,各建名理,立无方论。提婆面折邪师,后还闲林,撰集当时之言,以为《百论》。”可见提婆的《百论》并不是先有预计撰写的著作,而是临时机智,对缘斥病而成的论著。犹如佛陀说法,有问必答,随便机设教;提婆《百论》有类似之处,所以后人有所仿效,称提婆论为《百论经》。

   提婆另一名著,《四百论》,其得名也是因有四百个偈颂名《四百论》。全论有十六品,每品二十五颂,共计四百颂。玄奘所译的《广百论》八品,二百颂,就是《四百颂》的后半部。玄奘所以只译后半部,名《法百论》是讲布施持戒,苫空无常无等一般修行次弟法门的;后八品二百颂名《辩百论》,是辩析诸法皆空胜义谛甚深理论的。这是护法论师注释时分的。藏文中有完整的《四百论》,并有月称的注释。月称论师在注释中批评了护法,批评他不应当把一部论分为两半,所以月称自己注释了全论。玄奘所译的《广百论释论》十卷,是护法所释,可见护法为了只解《四百论》的后一半,所以才把一论分成两部,并另立名题。玄奘译时,见《辩百论》之名,与罗什译的《经百论》内容意义大同,《经百论》是同外道辩论的结果,尚未以“辩”字命名,护法所立的《辨百论》之名,相比之下,“辨”字的意义,并不比《经百论》突出,可是它的偈颂却比《经百论》多一半,所以玄奘便改名为《广百论》。玄奘及其门下并未言及《广百论》的来历,似乎玄奘的弟子们,不知它是《四百论》的后半部,所以对《广百论》名题有不同的解释。唐代文轨法师,是玄奘门下,亲承奘师音旨,著《广百论疏》,《大正藏》中仅残存初卷,其疏云:

   “提婆造论,凡在百部,皆名“百论”,并以百圣依随而行,无越此路。此言“百论”,为欲显多,非谓数唯有百,其犹百王不易,百味食等。然此“百论”之上,并置别名,如旧《百论》(按:即罗什所译),名《经百论》,以长行直说名修妒路故,故彼论云修妒路,…

《百论释义 前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