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戒学
蔡惠明
一、戒为菩提之根本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的基本学业。戒亦称增上戒学,指戒律。就是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戒律的内容与要求也有所区别。对出家的僧尼和在家的居士也各有规制。 一般说戒,大都重小乘律,如“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只律”等。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三百四十八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鬃璎珞、歌舞戏乐。此丘二百五十戒:郎二百五十项应持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目,称五篇门。此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亦同前分。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怪、嗔、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止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摄大乘论”称由戒学为增上引生心学,郎定学。因它是定慧所依,心学为增上引生慧学,慧学为增上引证涅槃成满菩提。三学以顺益义,所以名增上,广如“瑜伽师地论”说。释尊在“涅槃经”中说:“若不能持禁戒,云何当得见于佛性,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兑佛性,得成阿耨菩提。”见性成佛就是见自己本有的佛性,若不持戒,见性成佛便成空话。“涅槃经”又说:“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大品经”说:“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人身,况能成就象生,净佛国土,具一切种智。”可见持戒是入道的正门,修行的基础。
“华严经”说:“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禁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戒是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大菩提的根本,根本不固,一切难戍。如建筑大厦,地基不巩固,一遇风雨就发生危险。
佛陀在“遗教经”中说:“汝等此丘,于我灭俊,当尊重波罗提木义。”波罗提木义就是戒律,又译别解脱,或译处处解脱。七象弟子所受的戒律,能免过非,各别解脱心口七支恶业,所以名别解脱。释尊又说:“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这是他最后的教诲,谓戒是正顺解脱的根本,持戒则等于佛住世,戒就是佛弟子的大师(也即是佛丫他还说:“戒是正顺解脱菩提之本,故名波罗提木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四百四病为身苦,忧愁嫉妒等为心苦,总合二种,名为内苦。恶贼虎狼等害及风雨寒暑等灾为外苦。持戒就能起消灭内外种种苦的无量智慧。戒定慧三学,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依,不可缺一。”所以释尊义说:“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生善法。若无善法,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之所住处。”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虽有浅深的差别,但都是顺理益己的善法。若无净戒,一切功德皆不得生。因此持戒是第一安稳功德之所住处。
持戒要谨小慎微,注意防止小恶,就不至造大恶无以预防。“涅槃经”说:“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大智度论”说:“若求大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生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处。”
二、“杂阿含经乙论增上戒学
1、戒是什么
“杂阿含经”第一O三九经中,佛告淳陀:
“有黑法、黑报,不净、不净果,负重向下,成就如此诸恶法者,虽复晨朝早起,以手触地,唱言清净,犹是不净。正复不触,亦不清净。执牛粪团并及生草,唱言清净,亦复不净。正复不触,亦不清净。淳陀!何等为黑、黑报,不净、不净果,负重向下,乃至触以不触悉皆不净
淳陀!谓杀生恶业,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挝、捶、杀、害、无惭、无愧,悭贪、吝惜,于一切家生乃至昆虫,不离于杀。于他财物,聚落、空地,皆不离盗。行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亲属,乃至授花鬓者,如是等护,以力强干,不离邪淫。不实妄语,或于王家,真实言家,多家聚集,求当言处,作不实说;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财利,知而妄谱而不舍离,是名妄语。两舌乖离,传此向彼,传彼向此,递向破坏,令和合者离,离者欢喜,是名两舌。不离恶口骂詈,若人软语说,悦耳心喜,方正易知,乐闻无依说,多人爱念、适意,随顺三昧,舍如是等,而作刚强,多人所恶,不爱、不适意,不顺三昧,说如是等言,不离粗涩,是名恶口。绮饰坏语,不时言,不实言,无义莒,非法言,不思言,如是等名坏语。不舍离贪,于他财物而起贪欲,言此物我有者奸。不舍嗔恚弊恶,心思惟言,彼象生应缚、应鞭、应杖、应投,欲为生难。不舍邪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说,无善行、恶行,无善恶业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父母,无家生生世间,无世阿罗汉,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淳陀!是名黑、黑报,不净、不净果,乃至触以不触,悉皆不净。……”
持戒就是为对洽黑业,免受黑报,不净、不净果。在思想上建立深信因果、谨慎造作的观点。戒的目的就是防非,能生善法。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制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的戒的表现和规定,郎五戒、十戒二一百五十戒等。律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郎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戒体,旧译“无作”,新译称“无表”。律宗三家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古师多依“成实论”,以无作戒体为非色非心的“不相应行法”。相部宗法砺郎以此说倡非色非心戒体论。东塔宗怀索则依“俱舍论乙,以“无表业”为色法,倡色法戒体论。南山宗道宣说“四分律”通于大乘,依“楞伽经”、“摄大乘论”所说,以阿赖耶识所藏种子为戒体。它和相部、东塔二说相对,称为心法戒体。
2、至于律仪,“杂阿含经”第九二五经中,世尊告诸比丘:
“如是丈夫,于正法律八德成就,当知是贤士夫。何等为八
谓贤士夫住于正戒,波罗提木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丈夫于正法律仪第一之德。复次,丈夫性自贤善、善调、善住,不恼、不怖诸梵行者,是名丈夫第二之德。复次,丈夫次行乞食,随其所得,若粗、若细,其心平等,不嫌、不着,是名丈夫第三之德。复次,丈夫心生厌离,于身恶业,口、意恶业,恶不善法,及诸烦恼,重受诸有,炽然苦报,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增其厌离,是名丈夫第四之德。复次,丈夫若有沙门过,谄曲不实,速告大师及善知识。大师说法,则时除断,是名丈夫第五之德。复次,丈夫学心具足,作如是念:设使余人学以不学,我悉当学,是名丈夫第六之德。复次,丈夫行八正道,不行非道,是名丈夫第七之德。复次,丈夫乃至尽寿精进方便,不厌不倦,是名丈夫第八之德。如是丈夫八德成就,随其行地,能速升进。”
在“杂阿含经”第二七九经中,世尊告诸比丘:
“于此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何等为六根
眼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修习,不执持,于未来世必受苦报。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愚痴无闻凡夫,眼根见色,执受相,执受随形奸,任彼眼根趣向,不律仪执受住,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执持律仪,防护眼根·耳、鼻、舌、身、慧根,亦复如是。如是于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云何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
多闻圣弟子,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奸,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仪,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仪,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惫根,亦复如是。如是于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这里所说的执持律仪,善护诸根,就是戒体所起防非止恶的作用,很为重要。
3、戒从心生,就是从怖苦心、畏罪心、求辐心、两利心、惭愧心、慈悲心、恕心,菩提心等所生,因手头没有“中阿含”、“长阿含”等经,只能引“杂阿含经”作重点阐述。如第六三匕经中,世尊告诸此丘:“当修四念处,”如上广说,差别者:“乃至如是出家已,住于静处,摄受波罗提木义仪,行处具足,于细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学戒,离杀、断杀、不乐杀生,乃至一切业迹如前说。衣钵随身,如鸟两翼,如是学戒成就,修四念处。”(畏罪心)
在第一O四O经中,佛告婆罗门:“贤圣法律所行舍行,异于此也
……:谓离杀生,不乐杀生,如前清净分广说。依于不杀,舍离杀生,乃至如前清净分广说。离偷盗,不乐于盗;依于不盗,舍不与取。离诸邪淫,不乐邪淫;依于不淫,舍非梵行。离于妄语,不乐妄语;依不妄语,舍不实书。离诸两舌,不乐两舌;依不两舌,舍别离行。离于恶口,不乐恶口;依不恶口,舍于粗言。离诸绮语,不乐绮语;依不绮语,舍无义言。断诸贪欲,远离苦贪;依无贪心,舍于爱着。断诸嗔恚,不生愤恨;依于无恚,舍彼嗔恨。修习正见,不起颠倒;依于正见,舍彼邪见。婆罗门!是名贤圣法律所行舍行。”(求福心)
在第六一九经中,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缘幢伎师,肩上竖幢,语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护我,我亦护汝,迭向护持,游行嬉戏,多得财利。时伎弟子语伎师言:不如所言,伹当各自爱护,游行嬉戏,多得财利,身得无为安隐而下。伎师答言:如汝所言,各自爱护。然其此义,亦如我…
《研习“杂阿含经”论增上戒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