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研習“雜阿含經”論增上戒學

  研習“雜阿含經”論增上戒學

  蔡惠明

  一、戒爲菩提之根本

  戒定慧叁學是佛教的基本學業。戒亦稱增上戒學,指戒律。就是防止行爲、語言、思想叁方面的過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戒律的內容與要求也有所區別。對出家的僧尼和在家的居士也各有規製。 一般說戒,大都重小乘律,如“十誦律”、“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只律”等。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叁百四十八戒等;大乘有叁聚淨戒、十重四十八輕等。小乘五戒爲: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八戒爲:在五戒外,另加臥高廣大床、花鬃璎珞、歌舞戲樂。此丘二百五十戒:郎二百五十項應持戒的言行細目,合並爲五項目,稱五篇門。此丘尼叁百四十八戒亦同前分。大乘叁聚淨戒爲: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攝衆生)戒。十重禁戒爲: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說過罪、自贊毀他、怪、嗔、謗叁寶。四十八輕戒爲不敬師長、不舉教忏、背止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項具體戒條。

  “攝大乘論”稱由戒學爲增上引生心學,郎定學。因它是定慧所依,心學爲增上引生慧學,慧學爲增上引證涅槃成滿菩提。叁學以順益義,所以名增上,廣如“瑜伽師地論”說。釋尊在“涅槃經”中說:“若不能持禁戒,雲何當得見于佛性,一切衆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兌佛性,得成阿耨菩提。”見性成佛就是見自己本有的佛性,若不持戒,見性成佛便成空話。“涅槃經”又說:“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大品經”說:“我若不持戒,當墮叁惡道中,尚不得人身,況能成就象生,淨佛國土,具一切種智。”可見持戒是入道的正門,修行的基礎。

  “華嚴經”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于禁戒,是則如來所贊歎。”戒是獲得無上正等正覺大菩提的根本,根本不固,一切難戍。如建築大廈,地基不鞏固,一遇風雨就發生危險。

  佛陀在“遺教經”中說:“汝等此丘,于我滅俊,當尊重波羅提木義。”波羅提木義就是戒律,又譯別解脫,或譯處處解脫。七象弟子所受的戒律,能免過非,各別解脫心口七支惡業,所以名別解脫。釋尊又說:“如暗遇明,如貧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這是他最後的教誨,謂戒是正順解脫的根本,持戒則等于佛住世,戒就是佛弟子的大師(也即是佛丫他還說:“戒是正順解脫菩提之本,故名波羅提木義,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智慧。”四百四病爲身苦,憂愁嫉妒等爲心苦,總合二種,名爲內苦。惡賊虎狼等害及風雨寒暑等災爲外苦。持戒就能起消滅內外種種苦的無量智慧。戒定慧叁學,非戒無以生定,非定無以生慧,“叁法相依,不可缺一。”所以釋尊義說:“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生善法。若無善法,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穩功德之所住處。”五戒十善是世間的善法,叁學六度是出世間的善法。雖有淺深的差別,但都是順理益己的善法。若無淨戒,一切功德皆不得生。因此持戒是第一安穩功德之所住處。

  持戒要謹小慎微,注意防止小惡,就不至造大惡無以預防。“涅槃經”說:“莫輕小惡,以爲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大智度論”說:“若求大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生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處。”

  二、“雜阿含經乙論增上戒學

  1、戒是什麼

  “雜阿含經”第一O叁九經中,佛告淳陀:

  “有黑法、黑報,不淨、不淨果,負重向下,成就如此諸惡法者,雖複晨朝早起,以手觸地,唱言清淨,猶是不淨。正複不觸,亦不清淨。執牛糞團並及生草,唱言清淨,亦複不淨。正複不觸,亦不清淨。淳陀!何等爲黑、黑報,不淨、不淨果,負重向下,乃至觸以不觸悉皆不淨

  淳陀!謂殺生惡業,手常血腥,心常思惟撾、捶、殺、害、無慚、無愧,悭貪、吝惜,于一切家生乃至昆蟲,不離于殺。于他財物,聚落、空地,皆不離盜。行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親屬,乃至授花鬓者,如是等護,以力強幹,不離邪淫。不實妄語,或于王家,真實言家,多家聚集,求當言處,作不實說;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或因財利,知而妄譜而不舍離,是名妄語。兩舌乖離,傳此向彼,傳彼向此,遞向破壞,令和合者離,離者歡喜,是名兩舌。不離惡口罵詈,若人軟語說,悅耳心喜,方正易知,樂聞無依說,多人愛念、適意,隨順叁昧,舍如是等,而作剛強,多人所惡,不愛、不適意,不順叁昧,說如是等言,不離粗澀,是名惡口。绮飾壞語,不時言,不實言,無義莒,非法言,不思言,如是等名壞語。不舍離貪,于他財物而起貪欲,言此物我有者奸。不舍嗔恚弊惡,心思惟言,彼象生應縛、應鞭、應杖、應投,欲爲生難。不舍邪見顛倒,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說,無善行、惡行,無善惡業果報,無此世,無他世,無父母,無家生生世間,無世阿羅漢,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淳陀!是名黑、黑報,不淨、不淨果,乃至觸以不觸,悉皆不淨。……”

  持戒就是爲對洽黑業,免受黑報,不淨、不淨果。在思想上建立深信因果、謹慎造作的觀點。戒的目的就是防非,能生善法。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製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實踐;戒相的戒的表現和規定,郎五戒、十戒二一百五十戒等。律宗的主要學說是戒體論。戒體是受戒弟子從師受戒時所發生而領受在自心的法體,郎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論。戒體,舊譯“無作”,新譯稱“無表”。律宗叁家對此有不同的說法。古師多依“成實論”,以無作戒體爲非色非心的“不相應行法”。相部宗法砺郎以此說倡非色非心戒體論。東塔宗懷索則依“俱舍論乙,以“無表業”爲色法,倡色法戒體論。南山宗道宣說“四分律”通于大乘,依“楞伽經”、“攝大乘論”所說,以阿賴耶識所藏種子爲戒體。它和相部、東塔二說相對,稱爲心法戒體。

  2、至于律儀,“雜阿含經”第九二五經中,世尊告諸比丘:

  “如是丈夫,于正法律八德成就,當知是賢士夫。何等爲八

  謂賢士夫住于正戒,波羅提木義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丈夫于正法律儀第一之德。複次,丈夫性自賢善、善調、善住,不惱、不怖諸梵行者,是名丈夫第二之德。複次,丈夫次行乞食,隨其所得,若粗、若細,其心平等,不嫌、不著,是名丈夫第叁之德。複次,丈夫心生厭離,于身惡業,口、意惡業,惡不善法,及諸煩惱,重受諸有,熾然苦報,于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增其厭離,是名丈夫第四之德。複次,丈夫若有沙門過,谄曲不實,速告大師及善知識。大師說法,則時除斷,是名丈夫第五之德。複次,丈夫學心具足,作如是念:設使余人學以不學,我悉當學,是名丈夫第六之德。複次,丈夫行八正道,不行非道,是名丈夫第七之德。複次,丈夫乃至盡壽精進方便,不厭不倦,是名丈夫第八之德。如是丈夫八德成就,隨其行地,能速升進。”

  在“雜阿含經”第二七九經中,世尊告諸比丘:

  “于此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于未來世,必受苦報。何等爲六根

  眼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修習,不執持,于未來世必受苦報。耳、鼻、舌、身、意根,亦複如是。愚癡無聞凡夫,眼根見色,執受相,執受隨形奸,任彼眼根趣向,不律儀執受住,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以漏其心,此等不能執持律儀,防護眼根·耳、鼻、舌、身、慧根,亦複如是。如是于六根不調伏、不關閉、不守護、不執持、不修習,于未來世必受苦報。雲何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于未來世必受樂報

  多聞聖弟子,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奸,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儀,世間貪憂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儀,善護眼根;耳、鼻、舌、身、憊根,亦複如是。如是于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于未來世必受樂報。”這裏所說的執持律儀,善護諸根,就是戒體所起防非止惡的作用,很爲重要。

  3、戒從心生,就是從怖苦心、畏罪心、求輻心、兩利心、慚愧心、慈悲心、恕心,菩提心等所生,因手頭沒有“中阿含”、“長阿含”等經,只能引“雜阿含經”作重點闡述。如第六叁匕經中,世尊告諸此丘:“當修四念處,”如上廣說,差別者:“乃至如是出家已,住于靜處,攝受波羅提木義儀,行處具足,于細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學戒,離殺、斷殺、不樂殺生,乃至一切業迹如前說。衣缽隨身,如鳥兩翼,如是學戒成就,修四念處。”(畏罪心)

  在第一O四O經中,佛告婆羅門:“賢聖法律所行舍行,異于此也

  ……:謂離殺生,不樂殺生,如前清淨分廣說。依于不殺,舍離殺生,乃至如前清淨分廣說。離偷盜,不樂于盜;依于不盜,舍不與取。離諸邪淫,不樂邪淫;依于不淫,舍非梵行。離于妄語,不樂妄語;依不妄語,舍不實書。離諸兩舌,不樂兩舌;依不兩舌,舍別離行。離于惡口,不樂惡口;依不惡口,舍于粗言。離諸绮語,不樂绮語;依不绮語,舍無義言。斷諸貪欲,遠離苦貪;依無貪心,舍于愛著。斷諸嗔恚,不生憤恨;依于無恚,舍彼嗔恨。修習正見,不起顛倒;依于正見,舍彼邪見。婆羅門!是名賢聖法律所行舍行。”(求福心)

  在第六一九經中,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緣幢伎師,肩上豎幢,語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護我,我亦護汝,疊向護持,遊行嬉戲,多得財利。時伎弟子語伎師言:不如所言,伹當各自愛護,遊行嬉戲,多得財利,身得無爲安隱而下。伎師答言:如汝所言,各自愛護。然其此義,亦如我…

《研習“雜阿含經”論增上戒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