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已自護持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自護己。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他。雲何護他、自護
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兩利心)
第一O四四經中,世尊告婆羅門、長者:“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人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雲何殺彼
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恿口、绮語等亦如上說。如是七種,名爲聖戒。……”(恕心)
4、世尊爲何製戒
爲令和敬生活。第八二六經,世尊告諸比丘:“爲諸聲聞製戒,所謂攝僧,極攝僧,不信者信,信者培其信,調伏惡人,慚愧者得樂住,現法防護有福,未來得正對冶,令梵行久住。……何等爲此丘念增上
未滿足戒身者,專心系念安住;未觀察者,于彼彼處智慧系念安住;已觀察者,于彼彼處重念安住;未觸法法者,于彼彼處解脫念安住;已觸法者,于彼彼處解脫念安住,是名比丘念增上。”令清淨修道。在第六二八經中,尊者優婆夷語尊者阿難:“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爲諸此丘說聖戒,令不斷、不缺、不擇、不離、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歎,所不憎惡,何以故
”尊者阿難譜優陀夷:“爲修四念處故。何等爲四
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護生。世綽在二二二八經中,說偈雲:“以斯善護己,而等護于彼。猛火之所食,雖小食無限,小燭也能燒,足薪則彌廣,從微漸進燒,盡聚落城邑。是故護生者,當如護己命;以斯善護己,而等護于彼。”強調製戒是爲護生,亦是護己,要從小處著手,從自己做起。又第六一九經中,也說到護他即自護,是兩利的。
5、戒的分類:戒行。“雜阿含經”第二四八經中,佛爲波斯匿王說偈言:“不以見形相,知人之善惡;不應暫相見,而與同心志。有現身口密,俗心不斂攝;猶如鍮石洞”塗以真金色。內懷鄙石心,外現聖威儀,遊行諸國土,欺诳于世人。”強調戒行要表裹如一,實事求是,不能僞裝,自欺欺人。律宗把佛所製戒歸納爲“止持”與“作持”兩類。“止持”即“諸惡莫作”之憊,指比丘、此丘尼一一家製止身口、不作諸惡的別解脫戒;作持郎“家善奉行”的種種規製,包括安居、說戒、悔過以及行住坐臥四威儀等。“四分律”前半部解釋佾尼二家別解脫的止持門;後半部解釋受戒、說戒等二十犍度(慧譯爲“聚”)爲作持門。南山宗叁大部內容不出此二類。學戒。“雜阿含經”第九叁四經中,佛語摩诃男:“學人亦有戒,無學人也有戒;學人有叁昧,無學人亦有一二昧;學人有慧,無學人亦有慧,學人有解脫,無學人亦有解脫。”摩诃男問尊者阿難此如何解釋
阿難語摩诃男:“此聖弟子住于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受持學戒。受持學戒具足已,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如是叁昧具足已。此苦聖谛如實知,此苦集如實知,此苦滅如實知,此苦滅遺迹如實知。如是知,如是見已,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貪欲、嗔恚。此五下分結斷,于彼受生,得般涅槃阿那含,不複還生此世。彼當爾時,戍就學戒、學叁昧、學慧、學解脫。複于余時,盡諸有漏,無漏解脫,慧解脫,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當爾時,成就無學戒、無學叁昧、無學慧、無學解脫。如是摩诃男!是名世尊所說學戒、學叁昧、學慧,學解脫,無學叁昧、無學慧、無學解脫。”④出世間戒。釋尊在第七八五經演說八正道爲出世間戒,以區別于世間戒。⑤善戒與不善戒。⑥此丘戒、比丘尼戒。⑦優婆塞戒、優婆夷戒(以上見大正藏一——七一五頁至七二O頁)。⑧別解脫律儀、根律儀、活命遁淨、資具依止(以上諸戒見“長阿含經”卷二)。
6、波羅提木義儀:①何等爲增上戒學
第八一七經中,世尊告諸比丘:“若此丘住于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②戒清淨。第五六五經中,尊者阿難語諸童子言:二帝種!如來、應供、等正覺,說四種清淨—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解脫清淨二石何爲戒淨斷?謂聖弟子住于戒,波羅提木叉戒增長,威儀具足,于微細罪能生恐怖,受持學戒。戒身不滿者能令滿足,已滿者隨順執持,欲精進方便超出,精進勇猛堪能。諸身、心法常能攝受,是名戒淨斷。……”⑧學戒成就。前已引述第六一二七經,世尊告諸比丘:“受持學戒,離殺,斷殺、不樂殺生,乃至一切業迹如前說。農缽隨身,如鳥兩翼。如是學戒成就,修四念處。”④說戒。第八百經中,敘述因世尊說不淨,諸此丘修不淨觀巳,極厭患身,紛紛自殺,有異此丘請鹿林梵志以利刀殺此丘,次第乃至殺六十人。世算得阿難禀告,說:“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末起塵,能令休息。如是此丘修微細住,諸起、末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阿難!何等爲微細住,多修習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能令休息
謂安那般那念住。”(滅出入息念而學)⑤正行。第一O四二經說法行,謂“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欲求慈悲喜舍。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皆悉得。所以者何
以法行、正行故。”⑥近縛行處。在第六一七經中,世尊以鷹鳥離父母例,告誡比丘:“如彼鷹鳥,愚癡自舍親父母境界,遊于他處,致斯災患。汝等比丘亦應如是,于自境界所行之處,應善守持,離他境界,應當學!……自處父母境界者,謂四念處。”
7、戒的淨化。①不破壞一切學處。在第九叁六經中,佛告摩诃男:“聖弟子自念淨戒——不壞戒、不缺戒、不汙戒、不雜戒、不他取戒、善護戒,明者稱譽戒、智者不厭戒。聖弟子如是念戒時,不起貪欲、嗔恚,愚癡,………乃至念戒所熏,升進涅槃。”②已破壞而可忏悔者應忏悔。在第一O八叁經中載,“有一少年此丘于此法律出家未久,行乞食時,不以次第,前後複重。諸此丘等再叁谏,不受。”佛言:已破壞而可忏悔者應忏悔,說明佛教的宗旨是治病救人的。⑧破戒的過患。第四九五經中,尊者舍利弗告諸此丘:“其犯戒者,以破戒故,所以退減,心不樂住。不樂住已,失喜、息、樂、寂靜叁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已,/水不能得無余涅槃,持戒此丘根本具足,所依具足,心得信樂。得信樂已,心得歡喜,息、樂、寂靜叁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得解脫已,悉能疾得無余涅槃。譬如樹根不壞,枝、葉、華、果,悉得成就。”可見護戒的重要。出家弟子要以戒爲慧命所系,珍惜護持,在家兩象也不能例外。如果嚴持禁戒,敝到“僧像佾”,以六和精神冶廟,實現“廟像廟”也不成其爲問題了。
學習“雜阿含經”有關增上戒學的論述,對當前中國佛教的滌瑕蕩垢、興利除弊,恢複原來的純正,具有重要意義。戒律是菩提的根本,也是佛教的根本,根本做好,枝葉華果就必能相應繁盛,佛日增輝,*輪常轉,可期望焉。
原載《內明》第272
《研習“雜阿含經”論增上戒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