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缘起观
演培法师
一、缘起的重要
佛教的开创者,是出生于向被世人称为东方宗教哲学摇篮的印度释伽牟尼。当他出现在印度国土时,这一古老的印度,不特宗教哲学已经相当的发达,就是文化也已到达高度成熟的阶段了。在此宗教哲学文化高度发皇的环境下所薰陶出来的伟大人物,论他的思想是怎样的新颖,发见是如何的高明,但总跳不出固有文化的巢臼!所以佛佗所创造的伟大佛教,不特有许多思想是承袭固有宗教哲学的,就是许多述语也是采用固有文化中的。这样,佛教不是没有它的特色了吗?不,佛教所以在当时印度成为最有力量最有地位而居领导作用的宗教,以及成为今日世界五大宗教中的一大宗教,它虽有它的特色所在,不然,又何贵乎有这佛教?其特色是什么?就是缘起。缘起,可说是佛法的核心,是佛法不共其他思想的唯一特质!佛在一代时教中,虽说了种种的法,但无一不是缘起的多方开展。后代的佛法弘扬者,不论是小乘中的许多派别,大乘中的若干宗派,他的思想之所以分化,诤论之所以发生,完全是由于对缘起的看法不同。所以,佛法的特色在缘起。
经中有一处叙述佛佗与外道的一次谈话,外道以种种方法建立自己的理论,佛就予以一一的击破,最后外道被佛破得再没有办法了,就反问佛佗道:「我所说的都不对,你究竟又是说的什么呢?」佛简单的回答他说:「我说缘起」:「我论因说因」。这是以缘起为佛法特色的第一明证。又一经中叙述舍利佛的得道因缘,也是从缘起而悟入的。舍利佛原是印度当时有名的外道仙人,他虽曾亲近一个世间的老师求悟真理,可是始终不能从老师的启发下,得到真理的消息!一天他因事入城,在途中遇见了威仪庠序态度慈和的马胜比丘,感觉得很惊奇,于是便在路上同他攀谈起来,问他是随什么人学的?所学的是些什么?马胜比丘经他这样一问就很慈和的告诉他说:「我的老师是释伽瞿云,他所教我的法很多,现今我可以一缘起偈,概括佛法的全要来告诉你,那就是:『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我所学的也就是这缘起法。」舍利佛听了,当即于言下见道了。这是以缘起为佛法特色的第二明证。由此两种事实,可知佛法的特色在缘起。
佛在世说法,仅提示了一点佛法的宗要,并没有大谈特谈的详为发挥,所以佛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因此,后代佛法的弘扬者,为了新思想新学术新潮流的适应,曾本佛法的宗要,而将佛法作不断的创新,在所创新的佛法中,虽或有变了质的东西,但真的佛法并不是不存在。考察创新中的佛法真伪,就看他是否合乎佛所说的缘起。缘起正法,是佛举以示异于外道的,如不能合乎缘起的定义,就不能承认他是纯正的佛法。佛为什么特举缘起一法示异于外道呢?因宇宙人生的一切,没有一法不是相依相资的关系存在,离开相依相资的关系,宇宙界既没有独立存在的神我为他的主宰,生命界也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我为他的灵体!佛说法以缘起为中心,诸法确也都是缘起的,佛弟子的弘扬佛法,又以是否合乎缘起为真伪的分判:因而更知佛法的特色是在缘起了!
佛是佛教的创始者,他所结予人们的印象,是伟大、是崇高:此伟大崇高的佛陀,离开人世入于寂灭后,使诸尊敬他的信众,不禁对他升起无限的渴仰与孺慕:但因不能再见到他的慈祥和蔼的尊容,于是就从渴仰孺慕中,对之产生种种的称赞之辞:有的赞佛身的相好庄严,有的赞佛语的微妙和谐,有的赞佛意的悲智广大,有的赞佛业的化度无穷,有的赞德的深广维测:有的举事实赞佛,有的用譬喻赞佛,有的、、。虽有这种种的称赞不同,但最善巧最得法的赞佛,是赞佛说法,佛所说法虽然很多,而其要旨在对众生的烦恼,烦恼虽有无量无边,然为生死根本的是无明,能够对治这无明的,唯是缘起,所以于甚深的缘起门中称赞无上的佛陀,是为最殊胜最善巧的称赞!现在不妨从性空系的论典中,摘录几个赞佛说缘起的偈颂,作为本节的结束。中观论中举出八不的缘起颂后,接着说:「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六十如理论说:「为应以何法,能断诸生灭?敬礼释伽尊,宜说诸缘起。」七十空性论说:「以诸法性空,故佛说诸法,皆从因缘起,胜义唯如是。」缘起赞论说:「由是说何法,智说成无上,胜者见缘起。垂教我敬礼。」又说:「如是依于怙,希有称赞门,除说缘起外,谁能得馀者?、、、、希有大师依,希有胜说怙,极善说缘起,我敬礼大师。」从这些赞佛说缘起的赞语中,更可证知佛法的特色是在缘起了!所以我要再结束的说一句:全体佛法是以缘起为骨髓为中心的!
二、缘起的定义
经中说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灭,此灭故彼灭」;说是缘起定义的具体说明。如将缘起二字拆开来讲;起是生起的意思,就是果法生起时所因待的条件;合起来说:就是果法生起所所因待的因缘。名为缘起。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两句,指出诸法的关系是:因为这个东西的有,所以那个东西就有:因为这个东西的生,所以那个东西就生。以十二缘起的内容说:彼行业的有,是由于此无明,缘此无知的无明,所以有彼造作的业行。因此,这两句可以简单的解释做「缘起故彼起」。此是指的因,彼是指的果,此彼二字,就是因果的代名词。中观经论第五章说:「若用抽象的公式来说,缘起即是此故彼。此与彼,泛指因与果。彼之所以如此,不是自己如此的,是由于此而如此的,此为彼所以如此的因待性;彼此间即构成因果系。」所以诸法的生起,没有一法是无因而偶然的,必须在此因彼果的相对关系下,方可说它存在与生起。这是佛陀探究宇宙人生的诸法现象何以会这样的所得最正确的结论,这正确的结论,为其他任何思想所击不破的!诸法的存在与生起,固是由于缘起,诸法的还无与消灭,也是由于缘起。所以说「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对有说的,灭对生说的,凡是有的必然要归于无,生的必然要归于灭。如缘起支中的行,是因无明而有而生的,当知它的灭无,还是因无明的灭无而灭无。援上例说,那是这机的:因为这个东西的无,所以那个东西就无,因为这个东西的灭,所以那个东西就灭。因此,诸法的还无与消灭,必然也是此故彼的缘起关系;离此缘起的关系,绝无实法的灭无。中观今论第五章说:「凡是依缘而起的,此生起与存在的必然要归于灭无。所以佛说缘起,不但说『此有故彼有』的生起,而是说『此无故彼无』的还灭。依他而有而生,必依他而无而灭,这是深刻的指出缘起的内在特性。」根据这缘起的定义,观察万有的诸法,不论是内在的生命界,外在的自然界,法法都是缘起的。进一步观察,不但有因有果从缘所生的内外有为界是缘起,就是无因无果不从缘生的无为界也是缘起的,假使有人离开有为无为另外找出一法来,这一法也是缘起的!因此,存在的一切法,都是依缘起而建立的,离了缘起,没有一法可得!
三、缘起的内容
缘起是佛法的特色,它的定义是此故彼的因果关系,那未,在此定义之下所含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内容说,是指的「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招集纯大苦蕴」;就「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内容说,是指的「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纯大苦蕴灭。」现在根据这两大律内容,予以简单的解说如下:
生命界的一切,不论是高级的、低级的,谁都免不了在演变中的老病死的扰悲苦恼,苦恼的来逼,谁都不愿受的,所以有了苦恼,就要想法解决它。但先决的问题是:众生为什么会有众多的苦痛来逼迫呢?探究到苦痛的原因,于是就发现到由于有生,有生就决定有苦,苦是与生同时而来的。无知的有情,不知老病死的痛苦是由于有生,于是对于老病死的痛苦极端厌离,而于生命的生存却相当爱乐,这不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吗?生也不是突突空空的,必有能生生命的东西存在使之而生。这就是缘起的有。有,有的地方把它当作行为活动所构成的业力讲,有的地方把它当作业力所招感的生命自体讲。就前者说,有过去的行业,必然有现在的新生命出现;就后者说,有新生命出现,必然有果报的自体存在,果报的自体存在,当然就免不了演变中的老病死苦了,所以生是由于有。有情所以从行为活动中构成潜在的业力,是因心境相接触时所生起的执取。取是摄受执持的意思,经论中说有「我语取、欲取、见取、戒禁取」的四种:执持生命内在的自我,叫我语取。由此我语取为根本,或向外在的环境奔放,执取客观的五欲,成为欲取。或向内在的心灵探索,执取主观的倒见,成为见取。甚而把那不是解脱的真因执取以为真因的,成戒禁取。由此种种执取的动力,引发身语意的三业,于是就构成未来身心的苦因,所以说取缘有,取的存在,也不是偶然的,是由欲爱染着而使他驰取一切的。因为,爱是一期生命的深细根底,又是生命长流的主要动力。生命的内在没有爱,就失去一切活力了,所以爱为追求生命存在的一个强有力的要素。爱着的对象虽然很多,但主要的目的是自体爱与境界爱,对于精神物质组合成的生命自体,恋恋不舍的耽着,是为自体爱;对于客观存在的一切境相,生起坚固的贪着,是为境界爱,前者经中又说名我爱,后者又说明我所爱。众生就在这我爱我所爱的一切活动中,而向外道求执取,所以说爱缘取。爱是精神活动的表现,它之所以有此活动姿态的表现,是由于那或苦或乐的情绪的波动,苦乐的情绪,佛经中叫做受。谓诸感官与诸对象相接触时,客观的对象,刺激感官的机关,生起不同的反因,谓之领受。依内身所感受的名自性受,依外器所感受的名境界受;若内若外的一切感受,适合自己情意的名为乐受,违反自己情意的名为苦受,不合不违的中庸情…
《佛教的缘起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