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緣起觀
演培法師
一、緣起的重要
佛教的開創者,是出生于向被世人稱爲東方宗教哲學搖籃的印度釋伽牟尼。當他出現在印度國土時,這一古老的印度,不特宗教哲學已經相當的發達,就是文化也已到達高度成熟的階段了。在此宗教哲學文化高度發皇的環境下所薰陶出來的偉大人物,論他的思想是怎樣的新穎,發見是如何的高明,但總跳不出固有文化的巢臼!所以佛佗所創造的偉大佛教,不特有許多思想是承襲固有宗教哲學的,就是許多述語也是采用固有文化中的。這樣,佛教不是沒有它的特色了嗎?不,佛教所以在當時印度成爲最有力量最有地位而居領導作用的宗教,以及成爲今日世界五大宗教中的一大宗教,它雖有它的特色所在,不然,又何貴乎有這佛教?其特色是什麼?就是緣起。緣起,可說是佛法的核心,是佛法不共其他思想的唯一特質!佛在一代時教中,雖說了種種的法,但無一不是緣起的多方開展。後代的佛法弘揚者,不論是小乘中的許多派別,大乘中的若幹宗派,他的思想之所以分化,诤論之所以發生,完全是由于對緣起的看法不同。所以,佛法的特色在緣起。
經中有一處敘述佛佗與外道的一次談話,外道以種種方法建立自己的理論,佛就予以一一的擊破,最後外道被佛破得再沒有辦法了,就反問佛佗道:「我所說的都不對,你究竟又是說的什麼呢?」佛簡單的回答他說:「我說緣起」:「我論因說因」。這是以緣起爲佛法特色的第一明證。又一經中敘述舍利佛的得道因緣,也是從緣起而悟入的。舍利佛原是印度當時有名的外道仙人,他雖曾親近一個世間的老師求悟真理,可是始終不能從老師的啓發下,得到真理的消息!一天他因事入城,在途中遇見了威儀庠序態度慈和的馬勝比丘,感覺得很驚奇,于是便在路上同他攀談起來,問他是隨什麼人學的?所學的是些什麼?馬勝比丘經他這樣一問就很慈和的告訴他說:「我的老師是釋伽瞿雲,他所教我的法很多,現今我可以一緣起偈,概括佛法的全要來告訴你,那就是:『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我所學的也就是這緣起法。」舍利佛聽了,當即于言下見道了。這是以緣起爲佛法特色的第二明證。由此兩種事實,可知佛法的特色在緣起。
佛在世說法,僅提示了一點佛法的宗要,並沒有大談特談的詳爲發揮,所以佛說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所未說法如大地土。因此,後代佛法的弘揚者,爲了新思想新學術新潮流的適應,曾本佛法的宗要,而將佛法作不斷的創新,在所創新的佛法中,雖或有變了質的東西,但真的佛法並不是不存在。考察創新中的佛法真僞,就看他是否合乎佛所說的緣起。緣起正法,是佛舉以示異于外道的,如不能合乎緣起的定義,就不能承認他是純正的佛法。佛爲什麼特舉緣起一法示異于外道呢?因宇宙人生的一切,沒有一法不是相依相資的關系存在,離開相依相資的關系,宇宙界既沒有獨立存在的神我爲他的主宰,生命界也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我爲他的靈體!佛說法以緣起爲中心,諸法確也都是緣起的,佛弟子的弘揚佛法,又以是否合乎緣起爲真僞的分判:因而更知佛法的特色是在緣起了!
佛是佛教的創始者,他所結予人們的印象,是偉大、是崇高:此偉大崇高的佛陀,離開人世入于寂滅後,使諸尊敬他的信衆,不禁對他升起無限的渴仰與孺慕:但因不能再見到他的慈祥和藹的尊容,于是就從渴仰孺慕中,對之産生種種的稱贊之辭:有的贊佛身的相好莊嚴,有的贊佛語的微妙和諧,有的贊佛意的悲智廣大,有的贊佛業的化度無窮,有的贊德的深廣維測:有的舉事實贊佛,有的用譬喻贊佛,有的、、。雖有這種種的稱贊不同,但最善巧最得法的贊佛,是贊佛說法,佛所說法雖然很多,而其要旨在對衆生的煩惱,煩惱雖有無量無邊,然爲生死根本的是無明,能夠對治這無明的,唯是緣起,所以于甚深的緣起門中稱贊無上的佛陀,是爲最殊勝最善巧的稱贊!現在不妨從性空系的論典中,摘錄幾個贊佛說緣起的偈頌,作爲本節的結束。中觀論中舉出八不的緣起頌後,接著說:「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六十如理論說:「爲應以何法,能斷諸生滅?敬禮釋伽尊,宜說諸緣起。」七十空性論說:「以諸法性空,故佛說諸法,皆從因緣起,勝義唯如是。」緣起贊論說:「由是說何法,智說成無上,勝者見緣起。垂教我敬禮。」又說:「如是依于怙,希有稱贊門,除說緣起外,誰能得馀者?、、、、希有大師依,希有勝說怙,極善說緣起,我敬禮大師。」從這些贊佛說緣起的贊語中,更可證知佛法的特色是在緣起了!所以我要再結束的說一句:全體佛法是以緣起爲骨髓爲中心的!
二、緣起的定義
經中說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滅,此滅故彼滅」;說是緣起定義的具體說明。如將緣起二字拆開來講;起是生起的意思,就是果法生起時所因待的條件;合起來說:就是果法生起所所因待的因緣。名爲緣起。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兩句,指出諸法的關系是:因爲這個東西的有,所以那個東西就有:因爲這個東西的生,所以那個東西就生。以十二緣起的內容說:彼行業的有,是由于此無明,緣此無知的無明,所以有彼造作的業行。因此,這兩句可以簡單的解釋做「緣起故彼起」。此是指的因,彼是指的果,此彼二字,就是因果的代名詞。中觀經論第五章說:「若用抽象的公式來說,緣起即是此故彼。此與彼,泛指因與果。彼之所以如此,不是自己如此的,是由于此而如此的,此爲彼所以如此的因待性;彼此間即構成因果系。」所以諸法的生起,沒有一法是無因而偶然的,必須在此因彼果的相對關系下,方可說它存在與生起。這是佛陀探究宇宙人生的諸法現象何以會這樣的所得最正確的結論,這正確的結論,爲其他任何思想所擊不破的!諸法的存在與生起,固是由于緣起,諸法的還無與消滅,也是由于緣起。所以說「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對有說的,滅對生說的,凡是有的必然要歸于無,生的必然要歸于滅。如緣起支中的行,是因無明而有而生的,當知它的滅無,還是因無明的滅無而滅無。援上例說,那是這機的:因爲這個東西的無,所以那個東西就無,因爲這個東西的滅,所以那個東西就滅。因此,諸法的還無與消滅,必然也是此故彼的緣起關系;離此緣起的關系,絕無實法的滅無。中觀今論第五章說:「凡是依緣而起的,此生起與存在的必然要歸于滅無。所以佛說緣起,不但說『此有故彼有』的生起,而是說『此無故彼無』的還滅。依他而有而生,必依他而無而滅,這是深刻的指出緣起的內在特性。」根據這緣起的定義,觀察萬有的諸法,不論是內在的生命界,外在的自然界,法法都是緣起的。進一步觀察,不但有因有果從緣所生的內外有爲界是緣起,就是無因無果不從緣生的無爲界也是緣起的,假使有人離開有爲無爲另外找出一法來,這一法也是緣起的!因此,存在的一切法,都是依緣起而建立的,離了緣起,沒有一法可得!
叁、緣起的內容
緣起是佛法的特色,它的定義是此故彼的因果關系,那未,在此定義之下所含的內容,又是什麼呢?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內容說,是指的「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招集純大苦蘊」;就「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內容說,是指的「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純大苦蘊滅。」現在根據這兩大律內容,予以簡單的解說如下:
生命界的一切,不論是高級的、低級的,誰都免不了在演變中的老病死的擾悲苦惱,苦惱的來逼,誰都不願受的,所以有了苦惱,就要想法解決它。但先決的問題是:衆生爲什麼會有衆多的苦痛來逼迫呢?探究到苦痛的原因,于是就發現到由于有生,有生就決定有苦,苦是與生同時而來的。無知的有情,不知老病死的痛苦是由于有生,于是對于老病死的痛苦極端厭離,而于生命的生存卻相當愛樂,這不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嗎?生也不是突突空空的,必有能生生命的東西存在使之而生。這就是緣起的有。有,有的地方把它當作行爲活動所構成的業力講,有的地方把它當作業力所招感的生命自體講。就前者說,有過去的行業,必然有現在的新生命出現;就後者說,有新生命出現,必然有果報的自體存在,果報的自體存在,當然就免不了演變中的老病死苦了,所以生是由于有。有情所以從行爲活動中構成潛在的業力,是因心境相接觸時所生起的執取。取是攝受執持的意思,經論中說有「我語取、欲取、見取、戒禁取」的四種:執持生命內在的自我,叫我語取。由此我語取爲根本,或向外在的環境奔放,執取客觀的五欲,成爲欲取。或向內在的心靈探索,執取主觀的倒見,成爲見取。甚而把那不是解脫的真因執取以爲真因的,成戒禁取。由此種種執取的動力,引發身語意的叁業,于是就構成未來身心的苦因,所以說取緣有,取的存在,也不是偶然的,是由欲愛染著而使他馳取一切的。因爲,愛是一期生命的深細根底,又是生命長流的主要動力。生命的內在沒有愛,就失去一切活力了,所以愛爲追求生命存在的一個強有力的要素。愛著的對象雖然很多,但主要的目的是自體愛與境界愛,對于精神物質組合成的生命自體,戀戀不舍的耽著,是爲自體愛;對于客觀存在的一切境相,生起堅固的貪著,是爲境界愛,前者經中又說名我愛,後者又說明我所愛。衆生就在這我愛我所愛的一切活動中,而向外道求執取,所以說愛緣取。愛是精神活動的表現,它之所以有此活動姿態的表現,是由于那或苦或樂的情緒的波動,苦樂的情緒,佛經中叫做受。謂諸感官與諸對象相接觸時,客觀的對象,刺激感官的機關,生起不同的反因,謂之領受。依內身所感受的名自性受,依外器所感受的名境界受;若內若外的一切感受,適合自己情意的名爲樂受,違反自己情意的名爲苦受,不合不違的中庸情…
《佛教的緣起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