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緣起觀▪P2

  ..續本文上一頁意就名舍受。離有苦樂舍的叁受不同,但就衆生的喜愛來說,是厭苦而求樂的,所以說受緣愛,受的領納作用生起,是用于根境相接時所發生的觸,觸是根境識叁者和合相觸所産生的認識開始,這起始的認識,假使與智慧,正確的了知諸法是緣起,那就好了;可是他一開始就與無明合作,認爲諸法有實自性,而染著于或苦或樂的感受,所以受是緣觸而有的。觸又是怎樣有的呢?是緣于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有的。六入爲生起感覺的機構,有了六入,必然要與六境發生關系,根境相涉入産生六識,于是就從叁者的合中生起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了,這在經中叫做六觸身;所以觸是緣于六入而有的。從六入生起六觸,期間的關鍵是因所觸的對象,這對象在緣起支中名爲名色,所以六入是以名色爲緣的。名,是代表的一組精神;色,是代表的一組物質。名色存在,就成六入觸所取所認識的對象了。所以說緣名色而有六入。名色還有他的因緣在,這就是識。以識爲緣的名色,雖可說包括內在與外在的一切精神與物質,但經中卻都以他爲組織有情身心的要素的!有情身心的完成,始則由于入胎而與父精母血的和合,繼則由于在胎中的展轉成熟增長廣大!然而。什麼去入胎呢?又是什麼而使生命完成的呢?探究到這生命的自體,于是就發現到了識。識在一期生命中,都居于主要的地位;一般不知他的重要性,以爲識只是在入胎時或在胎中時,負有重要的任務,出胎後似乎就無足輕重了!其實,在一期生命流中,任何一個時候,都不能離開它,何時離了它,何時生命就要崩潰,所以說名色以識爲緣。入胎、住胎、出胎以及生命存在,都賴以此識,這是不錯的。但再推前一步看,試問:「識爲什麼會入胎?爲什麼入此胎而不入彼胎?爲什麼在這有情身中起滅而不在另一有情身中?」探討到這些問題,就不能不推論到過去的行爲活動了,所以識是以行爲緣的。生命的一切行爲活動,雖說有種種不同,但從理論的立場來看,不外感苦報的罪行,招樂果的福行,以及獲得上界生命的不動行。此諸行業的完成,是依于身語意的叁業而有的,所以經中有說有身行、語行、意行。從身語意行創造罪福等行,由罪福等行,牽引生命主體的心識入胎,于是新的生命就開始了。牽引心識入胎的行,也不是盲動的,他還有那使其活動的東西在,這就是生死根本的無明。無明是對明說的,明是智慧,以此智慧本可認識諸法的真理的,但因無明蒙蔽這真智的關系,于是就生起種種的錯誤認識,而不知諸法是緣起和合的了。由不知諸法是緣起的,于是就生種種的妄執,由生種種的妄執,所以的種種的煩惱,由有種種的煩惱,所以就發動身語意而創造或罪或福的行爲了。有情的生命所以在生死長流中一直在作無止境的奔放,其動力就在這發動行爲的根本無明,所以說無明緣行。

  上述的緣起內容,是從緣起的流轉門,作望果而推因的說明,那是非常明顯的:此下要說的緣起內容是就緣起的不滅門,作滅因而滅果的形式來顯示。行爲的活動既是從生死根本的無明而有的,要想不再創造新生命的業因,突破生死輪迥的大圈,非得勘破根本無知的無明,無明滅了,一切有漏的行業自然就停止,所以無明滅則行滅。識是由行領導去投胎的,領導者失卻了領導作用,被領導者那裏還會發生作用呢?所以行滅識也就滅了。名色是因認識而存在的,或因識的執持而有的,假使識已不能執行執持的任務,或者不去認知它,它當然也就歸于滅無了,所以識滅則名色滅。有名色則有六入,六入是在名色和合的生命自體上安立的,組合生命自體的名色崩潰了,在上安立的六入,自然是同歸于盡,所以名色滅則六入滅。爲感覺機構的六入,是觸相的動因,如六入滅則觸亦滅。觸滅,因觸而生起的苦樂感受,也就無有。由無領受的情緒,所以就不會發生愛染。愛染不生,就不向外弛取。弛取,是構成未來身心業力的動能,若不弛取,叁業不興,自然就沒有能生身心的有──業,所以取滅則有也滅。由有的業,可以說未來的生,沒有業怎會有生?所以有滅則生滅。有生則苦生,無生則苦滅。苦與生是俱來的,所以生命不生的時候,一切老病死的擾悲苦惱都沒有了,老病死的擾悲苦惱都沒有了,老病死擾悲苦惱滅,純大苦蘊也滅,就達到身心解放而入于涅槃的聖境了!所以佛教所講的涅槃還滅,也是從因果的事實緣起的原理上建立的!

  四、緣起的二律

  緣起的內容,有上二組不同:一組是顯示的流轉律,一組是顯示的還滅律。從流轉律看,明白的看出了生死輪迥的現象;從還滅律看,明白地看出了涅槃還滅的現象。生死與涅槃,流轉與還滅,是佛法的兩大中心論題。一是學佛者所需放棄而厭離的一面,一是學佛者所需追求而悟證的一面,這不但現在學佛者需要如此。就是開示緣起法的佛陀,悟見緣起法的佛子,也無不是從這緣起二律解脫過來的!

  上面說過,佛法是論因說因的:宇宙人生的一切,所以如此如彼的存在,不特紛然雜陳的宇宙界,我人不知它的底細,就是不息奔放的生命界,我人也不知它何以無限止的連鎖不斷。大聖釋伽世尊,從他的緣起正觀中,悟證了生命實相後,體見有情世界的存在,唯是惑業苦的緣起鈎鎖,從此,釋尊就透澈的認識了生命苦痛的源泉,針對這源泉而施以截斷,于是就不再在叁界五趣中流轉而得還滅的涅槃了!所以佛法重視探求諸法的原因,原因改變了,現象自然就變了。不過所尋求的原因要正確,不正確還是沒有用的,例如一個國政治的腐敗,輿論要求改革刷新刷時,執政者必需虛心的檢討政治所以失敗的原因,然後再針對這原因而施以革新,政治才會上軌道,社會才能得安樂!不然,政治益紊,動亂愈多與輿情所要求的適得其反,豈不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嗎?諸有求解脫厭生死者,也是如此,務必探得生命苦痛的動因,方能達到生命解放的目的!然而我佛未出世前,一般要想跳出生死輪迥走進涅槃城的人們,因了不得生死苦痛的真因,可憐始終在生死圈中兜轉不得出離!悲心徹骨髓的佛陀,觀見輪迥中的衆生痛苦,就把自己所體悟的生死流轉和解脫生死的法則,開示衆生,以建立緣起流轉和緣起還滅的兩大因果律!所以佛法說明一切都是以緣起爲中心的!

  五、緣起的時觀

  從緣起的流轉律來看,生命在緣起的鈎鎖中,從無明而有行,從行而有識,從,識而有名色,、、、、、從生而有老死,似乎是前前生于後後,而有前後的時間性的。不錯,凡是生滅的有爲法,都墮在時間性中,生死是緣生的有爲法,當不能超越時間性。但是,時間有曲折形的、有螺旋形的、有直線形的,因果相續的時間性,是屬于那一類型呢?一般著眼于前生後的學者,以爲十二支的因果相生,是直線形的,其實這是錯誤的了!要知十二支的前後相生,是生命緣起的詳備說明,實則它是不出惑業的叁道的:如無明與愛取的叁支,是煩惱道;行與有的二支,是業道;其他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的七支,是苦道。所以古人總攝一頌說:「無明愛取叁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並生死,七事同名一苦道。」就這叁道的不息循環看,生命緣起在時間中所表現的,是螺旋形的,如環之無端的。因爲,現見現實所起的煩惱以及所造的諸業,是由現存的生命自體而有的。如是,可以推知過去的煩惱及業,是由過去的生命自體而生的;同時,吾人又現見從現實生命體中生起現在的煩惱及業,如是,可以推知未來的生命自體,也可生起未來的煩惱及業。這樣,向上追溯,過去惑業,更從過去的生命苦果而來,過去還有過去,過去過去無始;向下推算,未來苦果,更生未來的煩惱及業,未來還有未來,未來未來無終。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所以佛在經中告訴我們:生命流轉不已,是無始無終的。印順法師的阿含講要中說:「人生世界的發展,有前後的困晨相生,卻又找不到始終。像時辰鍾一樣,一點鍾,二點鍾,分明有前後性,而從一到十二,十二又到一,也永遠找不到它的起始,佛在這個迥旋的因果相續中,悟到了因果之間的必然原理,在此上建立生死無始,故因與果前後必然而又是無頭無尾的。如把十二支作直線似的理解,則因更有因,果還有果,非尋出一個始終不可。世間法──有時間性的──在前後而沒有始終;釋尊在此緣起法上安立。」所以緣起的時性,必須要正確的把握住它,不然,那就必然要走上神本論、無因論、常因論,乃至因中有果論的世間宗教哲學的老路上去,而于佛法相差十萬八千裏了!

  六、緣起的分位

  緣起的時間性是螺旋形的,在這螺旋形的時間中,學者向來把那十二有支分爲過去、未來、現在的叁世;如最初的無明行的二支,是屬過去的因;最後的生老死的二支,是屬未來的果;中間的八支,則是現在的果與因。此叁世因果的劃分,是很明顯的。但一般形式緣起論者,卻刻板的把它劃分爲若幹位次來說明。如說識是依過去的行業而爲現實生命最初入胎的第一位;名色是在母胎中漸漸完成生命的第二位;六入則是生命已經完六根已經具備而即將出胎的第叁位;此叁位,都 是說明生命在母胎中發展的經過,從母胎中出生後,在嬰兒兩、叁歲之間, 雖經常的不斷的與外在的環境相接觸,但還不能辨別事物的苦樂,所以是出胎後的第一位。

  到了六、七歲的兒童時代,對所接觸的事物,已漸漸生起苦樂的感覺,所以是出胎後的第二位。在這時期內,雖有苦樂的辨別,但還沒有強盛的欲樂,可是到了十四、五歲的少年時代,情形就大大的不同了,他不但能辨別苦樂,且對所領納的對象,知道如何的去愛好他,如何的使這所心愛的關于我而爲我所享受,這樣一來,就到出胎後的第叁愛欲位了,經過這個熱烈愛慕的階段,到達成年的青年時期以及壯年、老年長時期中,由于愛欲的特別旺盛,于是就不惜犧牲不顧一切的向所愛好的進攻追求了,是爲出…

《佛教的緣起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入中論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