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题的。在杂含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缘经中有说:“以此施功德,不求天帝释,梵王及人主,世界诸妙乐……以是施功德,疾得成佛道。为世所尊仰,成得一切智。世间作善友,导师最第一。”由布施的功德,不愿生天,愿成佛道,如依一般所说,认为这经典,在阿含中,是新的经典。因为在该经中,西方念佛的思想,也已发现,所以在考阿含的福德原始意义的时侯,或者犹如前说,是显示布施波罗蜜的内容,也不可知。
但是,福德的内容,究竟是指什么呢?至今为止,不管从那一角度看,作为福德行之代表的,不能不说是布施。前说僧伽是福田,固然是表示了这一意义,其他由布施而行福德,经中所说是还很多的。不过从“一切所有,属于三界善行者,是即所谓福德”的定义看,福德决不光是布施,布施只可说是其中的一行而已。所以在长含中,说有三福业事:一为布施所成的福业事,一为持戒所成的福业事,一为由修所成的福业事。而这所示的福德内容,是最一般的表现。于中,布施是最重要的,所以说在最初。其次是戒,关于戒为福德的内容,如经中说女性具有容色力、财产力、亲族力、儿力、戒力的五力时,谓由前四种力,于身坏命终后,可以生于善趣、天界,唯由戒力,说那是可能生天的,像这样的,虽没有福德之名,但既说生天的利益,是就可以理解到以福德而说戒的了。最后因修而成福业事的这句话,表面看来,是很暧昧的,不知所指为何。可是如长含众集经,标举三福业,说有“施业,平等业,思惟业”的三者,一看就知所谓“思惟”,是就相当于这个“修”。又在异译的大集法门经,标举“三种福事成就慧行”,说为“布施庄严成就慧行,持戒庄严成就慧行,禅定庄严成就慧行”的三者。根据这个,所谓修,是禅定的意思。修习,多分是包含定的,所以把修解说为定,恐怕是要比较正确些的。这样,定虽认为有福德的意义,但如一般的修定,由此生于那相应的天界,也可作为这一确证。如此说来,所以戒定都可认为是福德的一部。不过此中所说的定,不是后来所说的无漏定,而是共于外道所修的定,这是不可不知的。
经中,更就诸婆罗门福业事而论。这福业事,是为得福行善而被施设的。其内容,是指谛(真实,即语真实)、苦行、梵行、读诵、施舍的五法。而在这些之中,最后的施舍,是被认为有最大果报的。有把可以说为施舍之体的怜愍性,更以第六福业事而立。施舍,为真正的施设,那必须从怜愍心出发才行。这五法,在福德的内容,虽表示很不同的形式,但这原来是为婆罗门所说的。对于这个,释尊虽不特别反对,可是于此所应注意的,释尊曾作这样说过:“由修习此五法,而得无嗔无怨之心;此五法,是一切心之资具。”因此,释尊对于福业事的内容,虽标举多方面的德目,但那不过是为养成无嗔害心的方便。无嗔害心,就是怜愍心,亦即是布施心。而释尊更把这五法,视为出家多于在家,因这福德的内容,如彼“苦行”、“语真实”等,不是在家的德目。由此可见福德一语,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而是一般所取用的。然在佛教,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欲将怜愍心而为的布施视为中心,于此,认为是有他的特色的。
然于此还须要说的,就是一般以为是六师外道之一的不兰迦叶所说,在经典中,是这样记载的:一次佛在罗阅只耆旧童子庵罗园中,王阿阇世前去见佛,向佛报告不兰迦叶对他说的话,谓“若于恒河北岸行布施或使布施,供牺或使供牺,以此为因缘,无有福德,亦无福德之报。即由布施、调御、自制、语真实,亦无福德及福德之报。于恒河南岸,若以利剑割杀一切众生,以为肉聚弥满世间,此非罪恶,亦无罪恶之报。”不用说,这是拨无因果的邪见,如反于这个,由布施等是有福德的。原来,所谓调御、自制、语真实,是被摄于戒中的,所谓供牺,是可摄于布施中的。所以我们知道不兰迦叶对阿阇世王所说,否定依布施与戒而有的福德,不能不说他是邪见。又有经中曾说三乐集,三乐集者,为未来的乐因。即现在不是乐,而未来必获乐,共有三种。如说:“彼远有未来目的,欲学乐根福德。修习布施、正行、慈心。此诸法,即是修习三乐集。无嗔害,贤者生于乐之世界。”据此可知乐集,是为未来乐根的意思。乐根,就是乐的事情,为未来的乐根,就是于未来生乐的因。于此,布施与慈心,可视为同一内容的东西。布施是因持有慈心而行的。那末,正行究竟是什么意义呢?或可视为戒的意义。不管那一种,但由这些,也可知福德的中心,是在于布施了。
以布施为福德的中心,我们还可从四预流支说得一证明。说到四预流支,本有种种的形式,但最一般的,无过于四不坏净,就是对佛法僧成就不坏净信,及成就圣所爱戒。而于此我们须加注意者,就是在第四,有加布施及不加布施的差别。考察预流的成立,有正系与傍系的两类预流:一为出家者的见道的预流,是由无漏智显现而入的预流;一为以净信为中心的在家的预流,是由四预流支而入的预流。如于第四加说布施,则可见他与福德有着深切的关系了。不说预流则已,如要说到预流,必须从这二种预流考察不可。在家的预流,经中屡屡说到“福德润泽”、“能享受死后善趣天界利益”。在家的预流,既须具有四不坏净,当知那圣戒成就,每每含有布施的。据此而言,可见福德的内容,是含有布施与持戒的两类。至于对佛法僧的净信,则被视为是那布施与持戒先行预备的阶段,即使摄于布施与持戒中,是也可以的。一个人,如对佛法僧没有净信心,所谓布施僧,可说是不可能的。同样的,如对佛法僧没有净信心,不说不能守教团所规定的戒,即使能守,也将完全没有意义。布施对于福德,既然有着这样深切的关系,那末,布施究竟是指的什么呢?布施的意义,虽是“所与”的意思,但如前说,似也可以看出:布施的中心在怜愍。持有怜愍、慈悲心而尽为他人,使得世间的人们,因此而得利益安乐,都可称为布施,所以广义的布施,并不光是“所与”。如杂含三六(佛光卷四六)所说:“云何得昼夜,功德常增长?云何得生天?唯愿为解说!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渡,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如法戒具足,缘斯得生天。”这些,无不是布施的类型。
唯在这里须要注意的:此经典中所说的戒,并不是别立的,是由布施而具足戒的。因此,戒可尽摄于布施之中,结果,福德的内容,唯一布施而已。此诸经典所说,要之,是广义的布施,不用说,也是明了的。经说:“如法求食,养父母者,多生福德。”又有说:“师非正等觉者,其法亦非正说。弟子之随其法如法行时,其弟子完全正确。如有向此弟子劝曰:“如汝师教而行”,则劝者被劝者,多生非福德。”此外,经中举种种的事例,分别生非福德与生福德的情形。要之,无非是广义的布施。还有说正教的人,听闻正教的人,如果出生福德,则在这时候的福德,也可视为广义的布施。不过,这对财施而言,可以视为法施就是了。
以上的论述,是专以福德为我们的行为而考察的,所谓是行的福德。这与前说的“一切所有,属于三界善行者,是即所谓福德”的定义,虽有大大的出入,然在经典,既说“造福德”、“行福(德)”,则福德似此理解,也是极为当然。可是在现在所引用的经典上,那所表示的,福德既然不是行为那东西,由于像那样的行为而在行为者身上所发生的一种力量,后来阿毗达磨论师说为无表业的,称为福德,认为也有他的相通之点。福德,经中有时译为“功德”,别译杂阿含,又译为“福业”。为什么?因植园植林,其行为的本身,就是福德,如不断的本着像那样的行为而行,则福德就逐渐的增长。唯在此经典所说的福德,并不就是像那样的行为,真正为那行为者的,要在行为者的身心上,给与如何明了的、可喜的、所愿的影响,而且在他死后,成为感受善趣天界利益的资财,始可说为福德的。在如是语经,以福德的同义语,而举“快乐”、“所愿”、“所欲”、“可爱”、“可意”等,就是这个意义。可是在同处的其次,则又把这些,就福德所引的果报而论。如说:“然比丘等!我于长夜造福德时,其所愿、所欲、可爱、可意异熟,长夜胜知之所领纳。”由福德所引的果报,因为是可爱的果报,所以为其因的福德,也就说为“可爱”的。在法句经,有“乐积集福德”一语;在杂含说有“生多福德”;在长含说有“生多非福德”。这时,如果行为就是福德,像那样的行为,就是由福德而生,或同样的是福德。又前引用的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缘说:“以此施功德,疾得成佛道”,也是同样的意趣。大概施并不就是功德,而是由施能得功德之义。中含有说:“为供如来及如来弟子杀生类者,以五事而多生非福德。”既说由杀生而生非福德,则杀生本身,并不就是非福德。又如前叙不兰迦叶的意见说:“布施或使布施,供牺或使供牺,以此为因缘,无有福德,亦无福德之报。”以布施为因缘,而福德是有呢?还是没有呢?因为是一问题,所以布施那事情,不说他是福德,大概是这意思吧?像这样的例子,在其他的经典上,也多能发现的。
在古代印度,关于业的说法,大概是常识的,所以光是行为,不可称为业,相当于后代说的无表业,也包含得有,岂不是有称为“业”的吗?这虽不得不更详细考察的重要课题,可是在现在这福德的意义下,是有两种看法的,但合并起来考察,则后有部所立的无表业,自根本佛教以来,或在佛教以前,就暗暗的在被说着的了。如中含叙述耆那教的意见说:“苦行灭故业(以前的业),不造新业故,未来无结果,未来无结果,是故业灭尽,以业灭尽故,诸苦亦灭尽。”像这样的由行为而生的一种潜势力,也是包含得有的。所以从表面上看来,似也使用“业”的这个名称的。
最后,再来说一说“福德”的一语,这一看似乎就有“幸福”的意义在内。把他译为“福”或“福德”,大概就是为此。如中含有说:“又沙门弟子,同梵行者等,专心勉励者,后废学还俗。彼等赞叹师、赞叹法、赞叹僧伽,确自深责,决不责他,曰:“我实是不幸,福德鲜少者”,我等虽于如此善说法律而得出家,但不能尽形寿修圆满清净梵行。”如一般而言,在前似也说过,还俗回到家中,才能多行福德。如前赖吒和罗的父母劝他还俗说:“行欲布施,快修福业。”或如经说:“享受财物,能造福德。”可是在这里,完全是相反的,正因为还俗,所以福德少。假定福德大的话,何至于要还俗?这从他说的“我实是不幸,福德鲜少者”,可以想见。这福德,是希求幸福的意思,虽说为幸福,但不是说物质的幸福,而是表现精神上的幸福。以行为从福德而转,则其行为的结果,在那人的心上,明显的给与好的影响时,把那也就称为福德,所以现在须更进一步的,就是一般由善的行为,而把内心的幸福状态,岂不是也称为福德吗?关于这个问题,有从原语学上考究的必要,因为说来话长,而且不是现在所能做得到的,这里且略而不谈了。
福德,在佛法说,是世间的有漏善行,虽不为佛法所重,但却为世人共同的要求,所以佛对初心学佛者,也每每的说福德行,使有合理的行为。因为修学佛法,究竟解脱乐是最高的理想,但佛法不仅为了究竟乐,同时也为现法乐与后法乐。要想达到此一初步的目的,就不能不修施戒的福德行,所以阿含圣典所说的福德,是以施戒为中心的。由此人天的福德行进一步,就可趣向于解脱了。如说:“出世的德行,是一般德行的胜进,是以一般人的德行为基础而更进一步的。”不过,在以一般人的德行为基础而更求胜进时,对于世间的福德,要能舍而不执,假定认为这个很好,而贪图世间的福乐,那就不能走上出世的解脱大道了。
《阿含圣典的福德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