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出家也是四种出家中的一种。
我24岁发心出家,到今天仍未出家,见了出家人,
心有惭愧,有惭愧心就会起恭敬心
还有一个原因,我二十四岁上五台山准备出家,结果没有出成,跑下来了,因为我身体不好,其实我也是想妈妈了。那个时候我虽然二十四岁,仍像一个小孩那样,你们二十四岁这个样子真是老气得很。
能海上师跟我说:“你身体有病,你先回去看病,你这一次半个出家功德有了。”还有半个怎么办?(众笑)总要圆满啊。谁知道,二十四岁想到八十一岁,还没有出家,惭愧惭愧。心有惭愧就会对出家人恭敬,因为他们做到了,我没有做到。
学修三皈依10-11 (47)
学好三皈依戒 修好三皈依定 圆满三皈依慧
傅味琴讲于泰顺崇教寺 2010年7月10日
经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皈依愿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家执重,修行难成就,儒教突出个家,
佛弟子受了影响,修行能成就吗?
提要:
·如果在家人都不想出家,出家人都想娶老婆,要不了多少年,娑婆世界就
没有出家人了
·家执重,修行难成就,儒教突出个家,佛弟子受了影响,修行能成就吗?
·你们离家来学法,离开了家庭的烦恼,离开了家庭的自私,离开了家庭的
种种障碍,还离开家庭的种种罪过,真是功德无量啊,这也可以说:你们
半个出家功德有了
·要对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生欢喜心,你们个个都是未来佛
·佛门要广开,我不主张关门主义,佛法难闻,更要让听不到佛法的人听到
佛法
·大家来学法修行,先要修好布施,要布施同学一个“精神抖擞,面带微笑”
的功德
·“未言先笑”,这是为人民服务和度众生应有的素质
·恭敬是心里恭敬,大可不必见人就扑扑拜,做得过分了,也不是大般若的
智慧
如果在家人都不想出家,出家人都想娶老婆,
要不了多少年,娑婆世界就没有出家人了
外面有句话,我是不赞成的。说“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释迦佛也是出家成佛的,难道释迦佛出家出错了?要是他不出家,留在王宫里,难道六天就成佛了?你们都是在家人,自己说说看,你们在家人比出家人修得好吗?在家人障碍多,你修行没有修好,你有能力去克服这些障碍吗?如果这句话大家都听进去了,那不得了啦,出家人想“我出家修不好”,他要还俗成家了;在家人也不想出家了。要不了多少年,娑婆世界没有出家人了,这种后果可怕不可怕?
家执重,修行难成就,儒教突出个家,
佛弟子受了影响,修行能成就吗?
“心常欲出家”,我老师总希望你们多听一点法,本来你发心住半个月一个月,是不是发心再住一个月。有人说:“老师走了,我也走。”(众笑)我老师走到别的地方是去讲法,你走到哪里啊?“我去回家看看老太婆。”(众笑)家执这么重,你是不可能成就的。儒教对家的执著就是非常突出,受了儒教影响的人,修行能成就吗?
你们离家来学法,离开了家庭的烦恼,离开了家庭的自私,
离开了家庭的种种障碍,还离开家庭的种种罪过,真是功德无量啊,
这也可以说:你们半个出家功德有了
你们到这儿来,不算在家,因为你们离开家了;也不算出家。对你们要求非常低,在两头的中间,叫离家。离家也很好嘛,离开了家庭的污流,离开了家庭的烦恼,离开了家庭的自私,离开了家庭的种种障碍,还离开家庭的种种罪过,真是功德无量啊。我也说一句,也算你们半个出家功德有了。(众笑,热烈鼓掌)
要对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生欢喜心,
你们个个都是未来佛
“于佛身欢喜”,对过去佛要生欢喜,对现在佛要生欢喜,现在佛就是释迦佛喽,对未来佛也要生欢喜,未来佛多得很,还是未来佛为重点。你们个个都是未来佛,我在崇教寺本来是负责常住学修,今年呢我就给他们讲讲三皈依和定学。当然,佛门广开,你们各地的同学来了,也能听到佛法,也能得到殊胜利益。
佛门要广开,我不主张关门主义,
佛法难闻,更要让听不到佛法的人听到佛法
佛门是开门主义,不要变成关门主义。开门主义,佛法越弘扬越广大;关门主义,佛门里的人越来越少。讲个笑话,有人告诉我,这也是真有其事:有个居士等在某个佛学院教室门口,那个佛学院只招出家人─—只有我办的佛学苑四众弟子都招。有个出家同学要进门上课,这个居士请求,“师父啊,能不能让我也去听听啊。”出家人一面往里走,一面把门一关,说了一句话:“佛法难闻哦。”(众笑)佛法难闻,你把门关了,不是更难闻了吗?(众笑)所以我在这儿要开门。
大家来学法修行,先要修好布施,
要布施同学一个“精神抖擞,面带微笑”的功德
“于佛身欢喜”,你们各位都是未来佛,所以这两天特别给你们提出,希望你们做到精神抖擞,面露微笑。看见同学,心里要有觉悟:这是未来佛,他将来决定成佛。别人看到你呢,也要有觉悟:这是未来佛,他将来决定成佛。一个众生能进佛门,喜欢听法,你应该生欢喜心啊。他不到世俗上去吃肯德鸡、麦劳当,来到这儿吃素、修行,你怎么不欢喜啊?脸上老是不欢喜,难道他欠了你债啦?他又不是你的儿子,你也不是他的后爹后娘。见了众生,不生欢喜心有罪过啊,谁喜欢看你这张苦恼的脸啊?希望大家好好修修布施,培培福,首先布施大家一个微笑。
“未言先笑”,这是为人民服务和度众生应有的素质
当年深圳图书馆请我去开“禅定与心理导引”班,星期五他们内部学习,也请我去讲,我讲的是“未言先笑”, 还没有说话之前先微笑一下,人家就会对你好感,这是服务员和我们度众生的佛弟子应有的素质。
恭敬是心里恭敬,大可不必见人就扑扑拜,
做得过分了,也不是大般若的智慧
但是任何事都不要做得过分了,我年轻时有一天在上海佛教青年会,有个和我很熟的青年,看见我站在窗口,他马上朝我顶礼,我吓得连忙还礼。可能他是因为“你是佛,我跟你顶礼”。那么他跟我顶礼,我也跟他顶礼,你跟他顶礼,他也跟你顶礼,整个讲堂扑噜扑噜,大家互相顶礼,(众笑)我看免了吧。不要做得太过分,心里有觉悟,起个恭敬心。照佛教礼节合掌一下,就可以了。恰到好处,就是大般若的智慧。
再举个例子,从前清定上师非常忙,讲经完稍微休息一下,就要接见居士。门口来见上师的居士,排队排得很长啊,三个或五个一进去,到晚上十点钟还没接见完,怎么这么慢呢?因为有的人为了表示恭敬,见了清定上师,再往后退几步,慢慢地合掌,再来几个大礼拜,起码几分钟。还是发发慈悲心,清定上师很累了,门口排队的也很累了,大家都这么做,人家到十二点钟才能回家啊。所以大家不要做得太过分了,免礼免礼,最最要紧是修好恭敬、欢喜,今天就讲到这儿。(大众热烈掌声)
学修三皈依11-1 (48)
学好三皈依戒 修好三皈依定 圆满三皈依慧
傅味琴讲于泰顺崇教寺 2010年7月13日
经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皈依愿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宁愿在家享受,也不来学法,
造成了末法众生素质低,贪嗔痴泛滥
提要:
·我们应怀着对释迦佛钦敬的心仰望莲座上的释迦佛
·我们以无上的敬意来纪念释迦佛的降生、出家、成道,纪念他的伟大
·南洲众生造恶最重,释迦佛以愿力悲心救度,受十方如来赞叹
·大菩萨越苦难的地方越要去,凡夫众生都想逃到快乐的地方去
·宁愿在家享受,也不来学法,造成了末法众生素质低,贪嗔痴泛滥
今天我们继续讲学修三皈依,“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意思就是“我以无上的敬意皈依释迦牟尼佛为根本师尊”,能海上师说:“南无,印度音,其义无量”,“南无”的含义很多,“谓皈依、崇尚、敬礼、信顺、爱慕、钦仰、不离、求救、赐与等诸义,不能具说”,加个“等”字就表示还有很多含义,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说全。总的来说,“清净三门,皈依供养诚求三轮加持无余获得而已。” 钦仰~佛为人天导师,世人所敬仰,古今中外共所赞叹,在中国
民间扎根很深,犹如黑夜明灯,亦如众星拱月。
我们应怀着对释迦佛钦敬的心仰望莲座上的释迦佛
“皈依、崇尚、敬礼、信顺、爱慕”,我们已经讲过了,今天讲“钦仰”。“钦”就是钦敬,“仰”就是仰望。好比说我们进入大雄宝殿,怀着对释迦佛非常钦敬的心仰望莲座上的释迦佛。
我们以无上的敬意来纪念释迦佛的降生、出家、成道,纪念他的伟大
我们最近出版的一套书,共有四本,全是我在释迦佛降生、出家、成道纪念日讲的开示,总题目都用《仰望佛陀》。意思我们以非常恭敬的心来纪念释迦佛的降生、出家、成道, 纪念他的伟大。
南洲众生造恶最重,释迦佛以愿力悲心救度,受十方如来赞叹
释迦佛降生娑婆世界,十方如来都赞叹他愿力极大、悲心极大、智慧极大,能够降生到众生脾气最坏、造恶最重、好事做得少、恶业做得多、非常傲慢、顽嚣——所谓刚强顽嚣、难调难服的南赡部洲来度众生,真是难能稀有,就好比《地藏经》里地藏菩萨,发愿到地狱里度众生,也是受十方如来赞叹。
大菩萨越苦难的地方越要去,
凡夫众生都想逃到快乐的地方去…
《学修三皈依(40~4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