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萨名字叫观自在,“自在”就跟你没关系了,因为菩萨是菩萨,众生是众生。(众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就是流转、流动,你们走路也能行的,行什么?行深般若波罗蜜。“深”,修得深一点。“无眼耳鼻舌身意”,明明有眼睛,怎么说无呢?哎,你把眼睛闭起来不就是无了吗?(众笑)。“无”就是没有。“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鼻子,……,明明有,怎么没有?你业障重啊,佛怎么会讲错呢?没有就没有(众笑)。”那么考试了,问《心经》中有几个无?做起数字游戏来了,这还度得了众生,听的人说这蛮有趣,蛮好听的,却仍然不懂法。
要把死的讲得活起来,才能活学活用
讲法要讲到死的东西活起来,这样才能活学活用啊。你不把死的东西讲活了,叫人家怎么修啊,怎么用啊?我的理想是培养法师。法师要结合现实,结合科学,结合是非,要结合怎样修得起来,用得上去,要这样去教导众生。讲得辛苦一点,众生修起来就方便一点,因为现在众生业障重、烦恼重、我执重、简直是钝根里的钝根。
多闻难于摄持,唸诵能摄持法义
有了慈悲心、菩提心,我们还应该在接受教育上广学多闻。其中会出现一个矛盾,多闻了难于摄持,怎么办呢?就要把多闻所得的法义摄起来。通常就是摄在颂子上,这一段要领摄成一两个字,这两个小时法义摄成两句话,摄成偈语来唸诵,唸诵就可以反复地熟练。所以念诵能摄持法义。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5-4)(总第33)
◎ 傅味琴 讲于 2001.5.9
用音声摄持,容易连贯下去
提要:
■ 用音声摄持,容易连贯下去
■ 《文殊仪轨》音声殊胜,抑扬顿挫,心情舒畅
■ 唸诵要音声和雅,不要出怪调
■ 发什么音,生理上就起什么变化
■ 音声和观想所起作用,完全相应
■ 行仪上的摄持力,能摄持身口意三业
■ 手指一活跃,末稍促进中枢,就不会迟钝
能海上师说:“摄持之力,寄于音声及仪形上,心缘名句文身,如理作意,千万义修之,其式不殊,成就如一,盖显正道无二辙也。”
用音声摄持,容易连贯下去
“摄持之力,寄于音声及仪形上”,摄持要有力量,有的没有力量。有的很善巧就有力量。小孩子背书,背背想想,容易中断,其实他已经重复很多次了。假如用音声摄持,就容易连贯下去,因为已经定型了,跟着这个音声转,像敲木鱼一样,“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心轮在转动,有一定的规律,就不会冲冲停停,结果机关枪卡壳,开不下去了。
《文殊仪轨》音声殊胜,抑扬顿挫,心情舒畅
我们诵的《文殊仪轨》,音声殊胜,容易熟练,一熟练了,你只要头上引一引,整部仪轨就会一直转下去。你固定这样,就形成了这一整套。比如修《文殊仪轨》诵菩萨戒,开头一段,“赞己毁他悭法财”,不快不慢,中间一段快,唸到后面,“如是恶作四十六”,更快了,诵密乘戒了,“违依止法……”又突然慢下来,唸熟了,从头背到底,一个字也不差,因为音声全部固定下来了,而且有抑扬顿挫,唸起来心情舒畅。
唸诵要音声和雅,不要出怪调
我20几岁时,整天在上海常德路金刚道场修法,一早就去,晚上才回来。我特别喜欢唸经,唸的时候我声音特别响。经常有游客及烧香的人,站在大殿门口听我唸经,我也随便他们,他们为什么不走?因为挺好听的。
现在我太忙了,没时间多唸经了。你们都唸不到我这样。你们唸诵有时会出现怪调,原调被你们改变了。比如唸“护法尊。”应该是“护—法—尊”,你们两样,“护—法尊。”(众笑)拐个大弯。
发什么音,生理上就起什么变化
传承不能改变,历代祖师的传承是有道理的。音声是个修行的方法。五明中就有声明,什么音生理上起什么变化,都有讲究。调也是这样,不能人为去创造一个调,要根据传承。一个大修行人,他有亲身体会。依传承能起极其好的作用,如果随便改动,非但得不到传承的利益,在集体唸诵时会出现混乱。唸诵也不能作歌调或者像音乐那样来研究。
音声和观想所起作用,完全相应
我举几个音声和生理作用的例子,有个字在音声上唸“嗡”,而在观想上是安立在头顶。有个字在音声上发“阿”,在观想上安立在喉间。有个字在音声上发“吽”,在观想上安立在心间。我喜欢做实验。我跟学修禅定的同学作过实验,我发一个“嗡”字音声,问他们身上哪儿有感觉,回答说在头顶有感觉,我发一个“阿”字音声,他们说喉间有感觉,我发一个“吽”字音声,他们说心间有感觉,跟观想的部位完全相应。所以,通过实验证明,佛教中的有传承的唸诵,可以使整个生理产生感应。又如我在禅定中作加持,发声波的时候就是发“阿”字音声,这音声很像狮子吼。在语轮上作加持,你们同学们讲话就会讲多了。
行仪上的摄持力,能摄持身口意三业
加持很重要,不光是心理加持,音声加持也很重要,行仪上的摄持力量也很重要,能摄持身口意三业。唸诵是口,手印是身,作意观想是意。边唸边作手印边作观想,即能起使身口意三业相应的作用。又如八供是印度接待贵宾的礼节,“阿刚”洗澡水;“巴当”洗脚水;“布白”花,你看手印就像一朵花;“都白”檀香;“阿洛格”灯;……“下答”音乐,手印作敲鼓状,这是行仪加持。
手指一活跃,末稍促进中枢,就不会迟钝
而且你做手印的动作,脑子会聪明。手指一活跃,末稍神经促进中枢神经,中枢神经也活跃,就不会迟钝。这比动脑筋促进脑子活跃好得多,人一直动脑筋,会动得头昏脑胀。时间过了,现在下课。(2001.5.9 第13讲完)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6-1)(总第34)
◎ 傅味琴 讲于 2001.6.4
仪轨是总摄法义,完成精密摄持
提要:
■ 仪轨是把法义总摄起来,完成一个精密摄持
■ 无分别从有分别来
■ 没有佛法,哪来无相
■ 经都可以唸,邪说不能学
■ 修《文殊法》,开智慧得辩才
■ 没有水平不能学密
能海上师讲:“密法之中,一一仪轨,时能摄身口意三业,谓之总持。”
仪轨是把法义总摄起来,完成一个精密摄持
“密法之中,一一仪轨,时能摄身口意三业,谓之总持。”密法都是按仪轨修。仪轨,是按照佛经把法义总摄起来,完成一个精密的摄持。如将仪轨广开,法义非常广大。修仪轨的人,有时间可以唸各种各样的经典,因为法与法是没有抵触的。
现在末法时期有这种风气,说:唸了一部经,就不能再唸其它的经,否则就说是杂修。释迦佛从来没有这么说过,否则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句话不是错了吗?弘扬佛法可不是弘扬你个人的偏见。如果法跟法有抵触,那佛法岂不是不圆融?一切法体性空,所有障碍都是人搞出来的。
无分别从有分别来
很多年前,有个居士想拜某人为师,那人要求他把原来学的法全放下,他就问:“为什么要放下?”回答说,“我这个法是无相,你们修的法是有相,无相不能跟有相共。”
什么叫“无相不能跟有相共”?此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相还不是从有相来,本身就是一个东西,有什么矛盾障碍?比如说有分别慧也是佛法,无分别慧也是佛法。你不通过分别慧,怎么能达到无分别慧?没有有相,哪来你的无相?无相是不可说不可说,没有语言文字的相,你什么也不懂,仍是一个无知的众生。
没有佛法,哪来无相
如果不通过佛法的有,只保留你原来的有,那是流转生死的有,着相的有,凡夫知见的有,烦恼的有。释迦佛叫你去抓佛法,因为众生喜欢有,我就给你有,众生喜欢抓,到我这儿来抓,不过要换一换,不要抓肮脏的,到我这儿来抓干净的,所以佛是善巧方便。等你抓起来了,佛才跟你说,不要着相,是一步一步来的啊。心里没有佛法,哪来无相?
经都可以唸,邪说不能学
无论修什么仪轨,修完后,你喜欢唸《金刚经》、《药师经》、《佛说阿弥陀经》、乃至四《阿含》都好,佛法全好,只能赞叹,要鼓励人学。除非是邪说,或者借了佛法的名义,加了邪的知见,那些你一学就糟了,只要有一点点邪,学了也会中毒。
修《文殊法》,开智慧得辩才
《文殊法》不是密法仪轨,是显密法流里的显法,每个人都可以修,主要的作用是能得文殊菩萨的加被,开智慧获辩才。
没有水平不能学密
密法不能随便讲,不到水平的人不能听,因为你没有水平,听了往往会导致退心。这一点,我是有体会的。那年清定上师刚被特赦释放,居士们也不知道他去哪里了,有的居士竟然用扶乩的办法去问鬼,真好笑,结果仍然不知道。其实他回老家了,国家就在他老家的医院里给他安排了工作,做针灸推拿医生。后来据清定上师的侄女说,我是第一个找到清定上师,也是第一个到清定上师那里去的。我先讲了我这几年的情况,年轻人常有来我这儿跟我学法的,上师听了大为赞叹。那时医院里的宿舍只有一张床,晚上我跟清定上师一起睡,上师对我很慈悲,常用被子包我的脚。第二天清早一起床,上师就给我讲大威德怖畏金刚,我一听,心里起疑惑,还好没退心,后来多听多听,慢慢才懂得,这是勾贪瞋痴来断贪瞋痴,是一个特殊法门。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
讲记(16-2)(总第35)
◎ 傅味琴 讲于 2001.6.4
没基础,学高了,反增我慢
提要:
■ 为了经济利益而公开密法是不妥当的
■ 修持仪轨能摄身口意三业
■ 错了,还能快吗
■ 没有断烦恼功夫,哪会多占便宜
■ 没有基础的人学高了反增我慢心
为了经济利益而公开密法是不妥当的
现在这么多…
《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30~3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