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书上的“念佛”都是念释迦佛,应该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可是现在一进佛门都不念释迦佛,只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实有很多都不知道阿弥陀佛啥个意思。结果有个地方的人想歪了,说:“阿弥是一个人,陀佛一个人”。真是颠倒了。所以进佛门修行、讲法、度众生,要严肃一点,不要太随便。
皈依要自己发心,不能强制他人信教,
也不能干涉信教自由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无上心,没有再比这个心更高的,也就是菩提心。归依不能勉强,要自己发心。听说,从前国外有一种宗教,如果你不信他的教就把你杀了,这是强迫人信教。
我们要遵守国家法规,公民有信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宗教的自由,不要勉强人家,不要闹矛盾,要互相尊重。不能强制人家去信这个教;更不能强制人家改信另一个教;也不能够不许人家信教,否则都是犯法的。法律上“禁止单位和个人干涉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所谓个人无非是父母、子女、叔叔、伯伯、阿姨、亲戚、朋友。他们往往会干涉我们宗教信仰自由,这是犯法的,要禁止的。
“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这是每个佛弟子皈依后应发的愿
“自归依佛”,皈依要自己发心,所以前面有个“自”字,“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我归依佛了,我应该从事伟大的工作,要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听闻佛法,都能理解并走上菩提大道,都能发起菩提心,这是每个佛弟子归依后应发的愿。进佛门归依是第一步,归依了才算是佛弟子。
普贤行愿品(33)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7
说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
就改变了三皈依的性质
提要:
■ 破了皈依戒的人,如不忏悔改正就不能算是佛弟子
■ 佛弟子不持戒不断烦恼,不走清净道也会变成魔子魔孙
■ 说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就改变了三皈依的性质
■ 佛弟子应有引导众生走上菩提大道、发无上菩提心的崇高理想
破了皈依戒的人,
如不忏悔改正就不能算是佛弟子
归依戒跟归依愿是一致的,受了归依戒要做到,发了归依愿你也要做到。归依戒上规定,“归依佛永不归依天魔外道”,天魔外道,危害不浅。有人信外道,信到后来完全被鬼神控制了,脱也脱不开。你跟天魔外道走,到天上(这叫天),进魔宫(这叫魔),或者搞巫婆神汉(这叫外道),全破了三皈依戒。
犯了归依戒,就好比学生犯了校规,严重的要开除。归依了佛再去学外道,如不忏悔改正就不能算佛弟子了。所以佛教以外的任何教你都不能信,如果你归依了外道,你就破戒了。
有人认为学了佛教再学道教也可以,这就犯了皈依戒,所以老子《道德经》、《太上感应篇》不能学,不能听。“归依僧永不归依外道邪众”,跟外道的人一律不来往,这是非常严格的。
佛弟子不持戒不断烦恼不走清净道,
也会变成魔子魔孙
有人说“现在魔的势力很大”,不是魔王波旬力量大,魔王波旬只有一个,但魔子魔孙多得数不清。他们破坏佛教的手段无非是叫你干不清净的事情,就是贪五欲享受──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一贪五欲,修行就修不起来了,特别是贪财与色。如果佛弟子再不醒过来,不持戒不断烦恼,不走清净道,也会变成魔子魔孙了,还会影响佛门的清净。
说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
就改变了三皈依的性质
还有一种情况,中国佛门很早就有道教儒教佛教本是一家的说法,这就违背了三归依的。归依戒是佛说的,哪可以随便违犯。有人对我讲的法听不进去,说我不懂佛法!我照佛说的三皈依讲,被说成不懂法,岂不是说佛不懂佛法,他才懂佛法。
佛弟子应有引导众生走上菩提大道、发无上菩提心的崇高理想
不应该发的愿,希望大家不要发,你发了,随便你烧多少香,佛菩萨也不欢喜你的,你不会得加持的。说“有时候也蛮灵”,那是魔加持,不是佛加持。
什么是不应该发的愿?比如“我现在发财了,我要娶十个老婆,希望佛菩萨满我的愿。”(众笑)我们应该发什么愿呢?“佛弟子应有引导一切众生走上菩提大道、发无上菩提心的崇高理想”,今天讲到这里。
普贤行愿品6-1 (34)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9
学《普贤行愿品》就是学普贤菩萨的愿与行
提要:
■ 学《普贤行愿品》就是学普贤菩萨的愿与行
■ 菩萨给了我们安全感,有了觉悟,就不应该再到危险地方去
■ 要向菩萨学得多,不要变成求得多,能学到跟佛菩萨差不多,那多好
■ 不学佛法的人,就不会知道,狮子和白象都是比喻
■ 佛法中的贤与世俗上的贤大不一样
■ 封建社会里你做到儒教的三从四德,就会失去人格与独立性,做不到,
就会去上吊
学《普贤行愿品》就是学普贤菩萨的愿与行
今天继续讲《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说的是普贤菩萨怎么发愿,怎么修行的。我们都要向普贤菩萨学习,也都要发这样的愿,修这样的行。
菩萨给了我们安全感,有了觉悟,
就不应该再到危险地方去
比如说孩子在妈妈身边,一方面得到妈妈的保护,也在经常向妈妈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孩子模仿性很大,也在跟妈妈学习。妈妈洗衣服,孩子在妈妈身边看会了,也会发心去帮妈洗衣服?孩子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佛弟子呢。我们佛弟子在菩萨身边就会有安全感。有些同学本来有这样觉悟,可惜来到菩萨身边,没过多久又跑掉了,又跑到危险的地方去了。
要向菩萨学得多,不要变成求得多,
能学到跟佛菩萨差不多,那多好
我们经常跟菩萨提出要求,希望菩萨满我们的愿。你要求太多了,也不恰当吧?比如说孩子问妈妈要糖吃,吃得太多了,牙齿全蛀光,佛弟子向佛菩萨要求太多了也不恰当吧?
而另一个孩子在妈妈身边,受妈妈的影响,他能学会很多东西。我们在佛菩萨身边,接受了影响没有啊?你多多少少总要学一点,能学到跟佛菩萨差不多的样子,多好啊。那你不懂佛法怎么学啊?比如你在文殊菩萨身边,文殊菩萨一手拿宝剑,一手拿本《般若经》,那么你也一手拿宝剑一手拿《般若经》,人家奇怪,“你这是啥意思?”你说“我跟文殊菩萨学习。”其实文殊菩萨手拿宝剑,这是比喻呀。
不学佛法的人,就不会知道,
狮子和白象都是比喻
你佛法不懂,看到文殊菩萨骑狮子,你也把动物园的狮子拉出来,骑上去,(众笑)岂不要被狮子吃掉?看到普贤菩萨骑白象,那你也去骑白象,不要说你爬不上去,就算你爬上去,白象身体一抖,就把你摔下来。现在的佛弟子不懂佛法,学得怪模怪样,遍地都是这种现象。
佛法中的贤与世俗上的贤大不一样
先把普贤菩萨名字解说一下。菩萨的功德都归纳在他名字上,前天给你们讲了一个“普”,今天给你们讲个“贤”。这个“贤”字大家都很熟悉,可是在佛经里的“贤”跟世俗上的“贤”大不一样。世间上最熟悉的就是夫妻关系,因为世间人满脑子想到妻子,想到丈夫,脑子里装满了,天天想,还有不熟悉的?连小孩子都熟悉,两个小孩装模作样,一个女孩子头上戴块红布,说:“我做新娘子喽。”到了老了,老夫老妻还天天吵架呢。有一对老夫妻,过去一直在我这儿学法,也算老同学了。本来互相照顾得挺好,最近七十几岁了,却闹了离婚,结果老头子到养老院去,老太婆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所以你们满脑子想结婚的人,劝你们预先做好离婚的准备。
封建社会里,你做到儒教的三从四德,
就会失去人格与独立性,做不到,就会去上吊
男的看到了“贤”字马上就想到“贤妻”,你能娶到贤妻吗?什么叫贤妻?中国封建时代受儒教的影响,要你遵守三从四德,没有你的人格,没有你的独立性,夫权至上,丈夫的话就是皇帝的话,你能做到就叫贤妻,做不到就会去上吊。这种三从四德的封建压迫,从古以来不知害死了多少妇女?
普贤行愿品6-2 (35)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9
菩萨才是贤者,从来没有想
在众生身上得到些什么
提要:
■ 世俗上人学点儒教长处,我们不反对,为了看问题全面,我们在佛门里
说说儒教短处,你也不要反对
■ 其实贤妻并不贤,夫君也并非君子
■ 菩萨才是贤者,从来没有想在众生身上得到些什么
■ 现在信菩萨的人,总怕自己会没饭吃,连请我去办学的地方,都要老师
拿出钱来
■ 居士不能因为要修供养而去抓财,菩萨度众生是希望居士来听法
世俗上人学点儒教长处,我们不反对,为了看问题全面,
我们在佛门里说说儒教短处,你也不要反对
“五四”青年节那一天,太湖的青年组一定要我讲几句话。“五四”就是纪念“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就提出“打倒孔家店”。当然现在开放政策,世俗上的人学一点儒教的长处,我们不反对;那么我们在佛门说一说儒教的短处,你也不要反对,看问题要全面。
其实贤妻并不贤,夫君也并非君子
人最容易迷在好话上,过去的贤妻如今你是找不到了,现在不是妻子跟丈夫跪下来,而是丈夫跟妻子跪下来,而且跪的机会还很多,求婚也得跪。在一组幽默画里,女儿问爸爸,“你当初向妈妈求婚的时候,你有没有跪下来?”爸爸说,“那个时候你妈妈不要我跪。”“为什么?”“她说:以后跪的机会多得很呢。”(众笑)
古时候称丈夫为夫君,称老婆叫贤妻,你这个丈夫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啊?真正君子风度的丈夫有几个?所以世间上的人常是好话说尽,坏事干尽。说来也奇怪,坏人干坏事前为什么总还要说好话呢…
《普贤行愿品(30~3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