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普賢行願品(30~39)▪P2

  ..續本文上一頁書上的“念佛”都是念釋迦佛,應該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可是現在一進佛門都不念釋迦佛,只叫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其實有很多都不知道阿彌陀佛啥個意思。結果有個地方的人想歪了,說:“阿彌是一個人,陀佛一個人”。真是顛倒了。所以進佛門修行、講法、度衆生,要嚴肅一點,不要太隨便。

  皈依要自己發心,不能強製他人信教,

  也不能幹涉信教自由

  “自歸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無上心,沒有再比這個心更高的,也就是菩提心。歸依不能勉強,要自己發心。聽說,從前國外有一種宗教,如果你不信他的教就把你殺了,這是強迫人信教。

  我們要遵守國家法規,公民有信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宗教的自由,不要勉強人家,不要鬧矛盾,要互相尊重。不能強製人家去信這個教;更不能強製人家改信另一個教;也不能夠不許人家信教,否則都是犯法的。法律上“禁止單位和個人幹涉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所謂個人無非是父母、子女、叔叔、伯伯、阿姨、親戚、朋友。他們往往會幹涉我們宗教信仰自由,這是犯法的,要禁止的。

  “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這是每個佛弟子皈依後應發的願

  “自歸依佛”,皈依要自己發心,所以前面有個“自”字,“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我歸依佛了,我應該從事偉大的工作,要有一個偉大的理想: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夠聽聞佛法,都能理解並走上菩提大道,都能發起菩提心,這是每個佛弟子歸依後應發的願。進佛門歸依是第一步,歸依了才算是佛弟子。

  普賢行願品(33)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2009.5.7

  

  說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

  就改變了叁皈依的性質

  提要:

  ■ 破了皈依戒的人,如不忏悔改正就不能算是佛弟子

   ■ 佛弟子不持戒不斷煩惱,不走清淨道也會變成魔子魔孫

   ■ 說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就改變了叁皈依的性質

   ■ 佛弟子應有引導衆生走上菩提大道、發無上菩提心的崇高理想

  

  破了皈依戒的人,

   如不忏悔改正就不能算是佛弟子

  歸依戒跟歸依願是一致的,受了歸依戒要做到,發了歸依願你也要做到。歸依戒上規定,“歸依佛永不歸依天魔外道”,天魔外道,危害不淺。有人信外道,信到後來完全被鬼神控製了,脫也脫不開。你跟天魔外道走,到天上(這叫天),進魔宮(這叫魔),或者搞巫婆神漢(這叫外道),全破了叁皈依戒。

  犯了歸依戒,就好比學生犯了校規,嚴重的要開除。歸依了佛再去學外道,如不忏悔改正就不能算佛弟子了。所以佛教以外的任何教你都不能信,如果你歸依了外道,你就破戒了。

  有人認爲學了佛教再學道教也可以,這就犯了皈依戒,所以老子《道德經》、《太上感應篇》不能學,不能聽。“歸依僧永不歸依外道邪衆”,跟外道的人一律不來往,這是非常嚴格的。

  佛弟子不持戒不斷煩惱不走清淨道,

   也會變成魔子魔孫

  有人說“現在魔的勢力很大”,不是魔王波旬力量大,魔王波旬只有一個,但魔子魔孫多得數不清。他們破壞佛教的手段無非是叫你幹不清淨的事情,就是貪五欲享受──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一貪五欲,修行就修不起來了,特別是貪財與色。如果佛弟子再不醒過來,不持戒不斷煩惱,不走清淨道,也會變成魔子魔孫了,還會影響佛門的清淨。

  說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

   就改變了叁皈依的性質

  還有一種情況,中國佛門很早就有道教儒教佛教本是一家的說法,這就違背了叁歸依的。歸依戒是佛說的,哪可以隨便違犯。有人對我講的法聽不進去,說我不懂佛法!我照佛說的叁皈依講,被說成不懂法,豈不是說佛不懂佛法,他才懂佛法。

  佛弟子應有引導衆生走上菩提大道、發無上菩提心的崇高理想

  不應該發的願,希望大家不要發,你發了,隨便你燒多少香,佛菩薩也不歡喜你的,你不會得加持的。說“有時候也蠻靈”,那是魔加持,不是佛加持。

  什麼是不應該發的願?比如“我現在發財了,我要娶十個老婆,希望佛菩薩滿我的願。”(衆笑)我們應該發什麼願呢?“佛弟子應有引導一切衆生走上菩提大道、發無上菩提心的崇高理想”,今天講到這裏。

  

  普賢行願品6-1 (34)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2009.5.9

  

  學《普賢行願品》就是學普賢菩薩的願與行

  提要:

  ■ 學《普賢行願品》就是學普賢菩薩的願與行

   ■ 菩薩給了我們安全感,有了覺悟,就不應該再到危險地方去

   ■ 要向菩薩學得多,不要變成求得多,能學到跟佛菩薩差不多,那多好

   ■ 不學佛法的人,就不會知道,獅子和白象都是比喻

   ■ 佛法中的賢與世俗上的賢大不一樣

   ■ 封建社會裏你做到儒教的叁從四德,就會失去人格與獨立性,做不到,

   就會去上吊

  

  學《普賢行願品》就是學普賢菩薩的願與行

  今天繼續講《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說的是普賢菩薩怎麼發願,怎麼修行的。我們都要向普賢菩薩學習,也都要發這樣的願,修這樣的行。

  菩薩給了我們安全感,有了覺悟,

  就不應該再到危險地方去

  比如說孩子在媽媽身邊,一方面得到媽媽的保護,也在經常向媽媽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孩子模仿性很大,也在跟媽媽學習。媽媽洗衣服,孩子在媽媽身邊看會了,也會發心去幫媽洗衣服?孩子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佛弟子呢。我們佛弟子在菩薩身邊就會有安全感。有些同學本來有這樣覺悟,可惜來到菩薩身邊,沒過多久又跑掉了,又跑到危險的地方去了。

  要向菩薩學得多,不要變成求得多,

  能學到跟佛菩薩差不多,那多好

  我們經常跟菩薩提出要求,希望菩薩滿我們的願。你要求太多了,也不恰當吧?比如說孩子問媽媽要糖吃,吃得太多了,牙齒全蛀光,佛弟子向佛菩薩要求太多了也不恰當吧?

  而另一個孩子在媽媽身邊,受媽媽的影響,他能學會很多東西。我們在佛菩薩身邊,接受了影響沒有啊?你多多少少總要學一點,能學到跟佛菩薩差不多的樣子,多好啊。那你不懂佛法怎麼學啊?比如你在文殊菩薩身邊,文殊菩薩一手拿寶劍,一手拿本《般若經》,那麼你也一手拿寶劍一手拿《般若經》,人家奇怪,“你這是啥意思?”你說“我跟文殊菩薩學習。”其實文殊菩薩手拿寶劍,這是比喻呀。

  不學佛法的人,就不會知道,

  獅子和白象都是比喻

  你佛法不懂,看到文殊菩薩騎獅子,你也把動物園的獅子拉出來,騎上去,(衆笑)豈不要被獅子吃掉?看到普賢菩薩騎白象,那你也去騎白象,不要說你爬不上去,就算你爬上去,白象身體一抖,就把你摔下來。現在的佛弟子不懂佛法,學得怪模怪樣,遍地都是這種現象。

  佛法中的賢與世俗上的賢大不一樣

  先把普賢菩薩名字解說一下。菩薩的功德都歸納在他名字上,前天給你們講了一個“普”,今天給你們講個“賢”。這個“賢”字大家都很熟悉,可是在佛經裏的“賢”跟世俗上的“賢”大不一樣。世間上最熟悉的就是夫妻關系,因爲世間人滿腦子想到妻子,想到丈夫,腦子裏裝滿了,天天想,還有不熟悉的?連小孩子都熟悉,兩個小孩裝模作樣,一個女孩子頭上戴塊紅布,說:“我做新娘子喽。”到了老了,老夫老妻還天天吵架呢。有一對老夫妻,過去一直在我這兒學法,也算老同學了。本來互相照顧得挺好,最近七十幾歲了,卻鬧了離婚,結果老頭子到養老院去,老太婆也不知道到哪裏去了。所以你們滿腦子想結婚的人,勸你們預先做好離婚的准備。

  封建社會裏,你做到儒教的叁從四德,

  就會失去人格與獨立性,做不到,就會去上吊

  男的看到了“賢”字馬上就想到“賢妻”,你能娶到賢妻嗎?什麼叫賢妻?中國封建時代受儒教的影響,要你遵守叁從四德,沒有你的人格,沒有你的獨立性,夫權至上,丈夫的話就是皇帝的話,你能做到就叫賢妻,做不到就會去上吊。這種叁從四德的封建壓迫,從古以來不知害死了多少婦女?

  普賢行願品6-2 (35)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2009.5.9

  

  菩薩才是賢者,從來沒有想

  在衆生身上得到些什麼

  提要:

  ■ 世俗上人學點儒教長處,我們不反對,爲了看問題全面,我們在佛門裏

   說說儒教短處,你也不要反對

   ■ 其實賢妻並不賢,夫君也並非君子

   ■ 菩薩才是賢者,從來沒有想在衆生身上得到些什麼

   ■ 現在信菩薩的人,總怕自己會沒飯吃,連請我去辦學的地方,都要老師

   拿出錢來

   ■ 居士不能因爲要修供養而去抓財,菩薩度衆生是希望居士來聽法

  

  世俗上人學點儒教長處,我們不反對,爲了看問題全面,

  我們在佛門裏說說儒教短處,你也不要反對

  “五四”青年節那一天,太湖的青年組一定要我講幾句話。“五四”就是紀念“五四運動”,在“五四運動”中就提出“打倒孔家店”。當然現在開放政策,世俗上的人學一點儒教的長處,我們不反對;那麼我們在佛門說一說儒教的短處,你也不要反對,看問題要全面。

  其實賢妻並不賢,夫君也並非君子

  人最容易迷在好話上,過去的賢妻如今你是找不到了,現在不是妻子跟丈夫跪下來,而是丈夫跟妻子跪下來,而且跪的機會還很多,求婚也得跪。在一組幽默畫裏,女兒問爸爸,“你當初向媽媽求婚的時候,你有沒有跪下來?”爸爸說,“那個時候你媽媽不要我跪。”“爲什麼?”“她說:以後跪的機會多得很呢。”(衆笑)

  古時候稱丈夫爲夫君,稱老婆叫賢妻,你這個丈夫到底是君子還是小人啊?真正君子風度的丈夫有幾個?所以世間上的人常是好話說盡,壞事幹盡。說來也奇怪,壞人幹壞事前爲什麼總還要說好話呢…

《普賢行願品(30~3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