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死皆自在·第四章 了悟生死 解脱自在,生死箴言

  第四章 了悟生死 解脱自在,生死箴言

   你可知此身不能久在,何必急急忙忙干歹事;

   我却晓前生皆已注定,只得清清白白做个好人。

   电影就要散场,灯光慢慢变亮……,在忽明忽灭之间,令人不禁有些恍然,不知究竟是才刚进场,等着要欣赏这出出「人生」大戏,抑或戏已搬演完毕,即将曲终人散。还留恋着众人欢喜众集的热闹滋味,不及防的却将挥手告别,各自分道扬镳。

   站在十字路口,有的人笃定自己的方向,只等着缘灯一亮,就能轻松往下一个目标前进;有的人惶惶不安,东张西望,走了几步又返回来,红灯、缘灯几度转换,他还是站在原地绞着手指,一副不晓得怎么办!还有些人则无视红缘灯的存在,以为:马路是我开,我爱怎么走就怎么走,谁能奈我何?

   如果追寻每一个人的脚步,看看他们后来的去向,我们将会发现,一心一志的人,或许前途充满坎坷,但是只要不放弃,终究也有到达理想境界的一日。犹疑不决的人则埋藏了许多未知数,运气好的幸得贵人引方向,结果总不至于太差,万一误入险道,就不知轮回流转,要被世间险恶诱引到什么地方。

   再找找那些一股脑儿向前冲的人,他们又到了哪里?其实看也不必看,总也是肚破肠流,平白赴了黄泉路。到这时,悔又何用,一根绳子捆了去,哪再容得你横行霸道!

   许多不同的宗教均昭然呈现「因果」的观念,如果没有过去,我们无法解释那些似有若无的心有灵犀;如果没有未来,我们的现在也等于是空中楼阁。唯有永不枯竭的希望在心头,我们才能更加珍惜现在,除了周遭的人事物,甚至远方的苦难都能感同身受,因而立愿在短暂的此生中多散发一分美善,多付出一分爱,最后带着自在的爱再到来生,努力达致天下兼美的境界。

   「把握当下,恒持刹那,」与其蹉跎时日,倒不如提起勇气面对人生的种种考题,每一个考验都是一个最美的人生淬练,不执着生之欢喜,不逃避死之真谏,生命容颜必当涌泛圆满之光洁。

   这个单元收录了证严上人对各类生死命题的剖析,因事显事,以理入事,帮助我们揭开生死的神秘面纱,希望在每一个人生关口,我们都不是那个绞着手指、不知未来的惶惑人。

  生死箴言

   人与死并不重要,生既已生,烦恼又有何用?

   而死既然不可避免,则何妨自然的面对。

  ⊙有人与上人谈起「生死之间」的问题。

   上人慈示: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尚不了解「生」,就想知道「死」这么遥远的事。生之痛苦我们已经忘记了,而死虽令人恐惧,却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其实生死都不重要,也不必太在意。佛教说「生死事大」,在生死之间的这段人生如何做人,日常生活中以何心态面对人群,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常说人生没有所有权,这是「万般带不去」;又说人生只有使用权,此即「唯有业随身」。不论在社会上有何地位、学识,一旦面临死亡,这些都带不走,所带走的仅是这辈子所造的业。

   生死并不足惧,重要的是将使用权用在何处?此生能善用身躯,踏实地为人群付出,如此就没有空过人生。佛教有所谓「法喜充满」,真正的法喜是懂得道理,做到慈悲喜舍,想尽办「法」救人,当人被救后,我们心生欢「喜」,这就叫做「法喜」。

  ⊙不求生 不求死

   有位罹患癌症的师兄,听说有位法师对治疗癌症有妙方,因此前去求教。治癌的法师告诉师兄——你不要求生,而要求死。因为求生有许多管道,吃中药、接受西医治疗或是寻求偏方,反而会使你心乱不知所措。但是求死只有唯一的管道,那就是念佛求往生。所以,你只要一心一意念佛就可以了!

   上人慈示:学佛不光是学得求死而已。佛法是很活泼的,我们应该「既不求生,亦不求死」,不把生死放在心上。在病房中常可看到被病痛折磨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人,因此不管求生或求死,都是相当痛苦。

   所以在善用身体使用权的同时,也应注意极限。「信仰佛法绝对不能迷信,并且要取于中道。」如当初佛陀求道时过着极端的苦行生活,以致身体不堪负荷,昏倒于尼连禅河旁,经牧羊女喂予羊乳,精神体力才得以恢复,佛陀因此放弃苦行的生活,采取中道的修行方式。

   因此当身体的使用权还能发挥时,要尽量使用,但是也不要超过体力的负荷,还是要好好照顾自己。其实,有些病人并不是因病而死,却是为怕死的心病而提早结束生命。所以:心中不要挂碍患了绝症,只要尽量接受冶疗,于「尽人事」之后,就一切「听天命」了。

  ⊙乘愿再来

   有一妇人的么子突然高烧,送医诊治结果为癌症,隔日便往生了。事出突然,妇人悲恸难抑。

   上人慈示:不要一想到他就哭,母于连心,你若想不开就会令他有所挂碍,反而拖累他。若想让他得到解脱自在,就要化悲哀为力量,坚强的祝福他早日乘愿再来。

  ⊙真孝

   有一位会员的公公被人骗出去,用棍棒打击脑部而横死。公公生前待她很好,遭此噩耗,又被诈取一千万元,因而心中忧惶不已,终日以泪洗面,到处求神问卜,愿安公公在天之灵。

   上人慈示:事情已经过去,不要耿耿于怀,真正孝顺就不要计较公公留下多少钱。把去庙里抽签拜斗做法会的时间,拿来做真正利益人群的事,这才是「活」的功德。真功德是将报答公公的恩情,布施给更多的人,不要太执着,让人皆大欢喜就是功德,令家人烦恼就是在造业了。

  ⊙春风送走他

   一位失事货机驾驶者的未亡人,请求上人为其解开心结。

   上人慈示:他的过世成就你们入善门的因,如此于亡者有益,他的人虽然走了,但留给家属很好的记忆,你们应发愿多做利益人群的事。身体对他而言已经不重要,反而是这分情绑得他很苦。替他念佛,不要一直念他的名字,念名字他会走不开,念佛便如同春风送他往生。

  ⊙聚散无常

   身任慈济委员的公婆,带着日前甫遭丧夫之恸的媳妇,请求上人开导。

   上人慈示:世间本来就是因缘聚散,缘聚时大家相会在一起,缘尽时就要分开。站在我们的立场,舍不得是难免的,但对亡者而言,在工地意外坠楼往生,剎那问就走了,可说是做了一场恶梦,梦醒了,就舍此投彼,又换了另外一个人生。他身无痛苦,意无迷乱,走得很潇洒,也算是有福之人!既是学佛的人,不能看透无常、生死,仍然一味为亡者牵肠挂肚,这是不对的。

   人生世上,无法知道何时会发生什么事,这就是世间无常。所以要把握人生,真正为人群付出,做才是我们的所得。

  ⊙善体亲心

   一日志工朝会时间,慈院心莲病房的医师报告几则临终关怀的个案,发人深省。之后,上人针对临终关怀,强调教育病人家属的重要性。

   上人慈示:身躯已病,最怕的是心灵也跟着生病。如何辅导家属,使病人能安详往生是很重要的。因为一生为家、为子女辛苦付出,在人生最后自然希望能「落叶归根」,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所以要教育子女善体亲心,珍惜相聚因缘。

   对待临终的父母,可以说:请您放心,我们会以您为榜样,好好做人处事,并且善为教育子女。」如此,父母就会走得很安心。如果奋斗一生,临终时,子孙不在身边,在伦理道德上就显得有缺陷。我们应将伦理道德好好保留在人间,因为这种亲子间的互爱、感恩,才是建立温馨家庭与社会的基础。

   虽说修行是自在去来,不必挂碍,但在娑婆世界,多数人都有家庭,理当遵循人伦道德,社会才有规范与秩序,全天下如果都是修行人,大家都无小我的挂碍,那就是净土,而不叫世间了。所以,我们需为众生而施教,要辅导家属善待临终病人。

  ⊙化悲愤为力量

   某位官员的爱女在高速公路压死一条狗,两天后爱女竟在高速公路发生车祸而往生,因果来得太快,让他耿耿于怀。另有一位年轻人半月前载家人外出,因车祸致外公丧生、其它人受伤,使他愧悔不已,一闭眼就见到车祸的惨状而无法入睡。两人不约而同地请上人开示。

   上人慈示:因果微妙,果报来临时必须欢喜承受,否则会烦恼过去,迷失于未来,更漏失掉现在。切勿逗留在过去的杂念、迷失于未来的妄念中,应把握好当下的人生,讲好话、做好事。

   人生如戏,每个人出生时都带着自己的剧本而来,演完了自己的戏分就要鞠躬下台。他的世缘已尽,我们应祝福他,干万不要拖住他,若一味的悲伤不舍,则如绳索系住他一般。舍不得也是去,再烦恼也回不来,父母亲友应转念为其祝福,多念佛祝他早日解脱,千万不要再烦恼、思念,自缚缚人。

  ⊙剪断已破的风筝

   一妇人哭诉着:孩子服役半年后,竟往生了……。缘已断,然情末断:因为痛苦已极,曾经想了断自己!

   上人慈示:多祝福孩子吧!风筝已破无法回复,就要将线剪断,不要依恋难舍。孩子未生之前,就与父母注定好世间缘,缘有多长就相处多长,缘尽则离。孩子甚是乖巧,不要让他背负不孝之罪,早逝已未能尽孝,如果父母又为他损坏身体,他将更加不孝,这样就算为他做多大的功德也没有用。

   天下仍有很多孩子需要你去疼爱。可学习慈济委员的精神,去爱普天下的孩子,如此才能转烦恼为智慧。生命,要用在有价值之处啊!

  ⊙睁开眼,开始另一个人生

   某家医院的院长发现自己得了胃癌,现已蔓延至肝脏,本人不能接受这件事,生活消极。其夫人在他开刀前,特来请求上人为其加持,发愿先生如果开刀顺利,能多活几年,夫妇将来慈济帮忙,并说:「现在若是看到他欢喜,我就欢喜:若是看他吃不下东西,我心里就会很烦恼。」

   上人慈示:对于人生,我们要看开、透彻无常的道理,放开心门。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只是寿命的长短不同罢了,所以家属应该看开,并以虔诚的心去发愿,用虔诚的心来祝…

《生死皆自在·第四章 了悟生死 解脱自在,生死箴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