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死皆自在·第四章 了悟生死 解脫自在,生死箴言

  第四章 了悟生死 解脫自在,生死箴言

   你可知此身不能久在,何必急急忙忙幹歹事;

   我卻曉前生皆已注定,只得清清白白做個好人。

   電影就要散場,燈光慢慢變亮……,在忽明忽滅之間,令人不禁有些恍然,不知究竟是才剛進場,等著要欣賞這出出「人生」大戲,抑或戲已搬演完畢,即將曲終人散。還留戀著衆人歡喜衆集的熱鬧滋味,不及防的卻將揮手告別,各自分道揚镳。

   站在十字路口,有的人笃定自己的方向,只等著緣燈一亮,就能輕松往下一個目標前進;有的人惶惶不安,東張西望,走了幾步又返回來,紅燈、緣燈幾度轉換,他還是站在原地絞著手指,一副不曉得怎麼辦!還有些人則無視紅緣燈的存在,以爲:馬路是我開,我愛怎麼走就怎麼走,誰能奈我何?

   如果追尋每一個人的腳步,看看他們後來的去向,我們將會發現,一心一志的人,或許前途充滿坎坷,但是只要不放棄,終究也有到達理想境界的一日。猶疑不決的人則埋藏了許多未知數,運氣好的幸得貴人引方向,結果總不至于太差,萬一誤入險道,就不知輪回流轉,要被世間險惡誘引到什麼地方。

   再找找那些一股腦兒向前沖的人,他們又到了哪裏?其實看也不必看,總也是肚破腸流,平白赴了黃泉路。到這時,悔又何用,一根繩子捆了去,哪再容得你橫行霸道!

   許多不同的宗教均昭然呈現「因果」的觀念,如果沒有過去,我們無法解釋那些似有若無的心有靈犀;如果沒有未來,我們的現在也等于是空中樓閣。唯有永不枯竭的希望在心頭,我們才能更加珍惜現在,除了周遭的人事物,甚至遠方的苦難都能感同身受,因而立願在短暫的此生中多散發一分美善,多付出一分愛,最後帶著自在的愛再到來生,努力達致天下兼美的境界。

   「把握當下,恒持刹那,」與其蹉跎時日,倒不如提起勇氣面對人生的種種考題,每一個考驗都是一個最美的人生淬練,不執著生之歡喜,不逃避死之真谏,生命容顔必當湧泛圓滿之光潔。

   這個單元收錄了證嚴上人對各類生死命題的剖析,因事顯事,以理入事,幫助我們揭開生死的神秘面紗,希望在每一個人生關口,我們都不是那個絞著手指、不知未來的惶惑人。

  生死箴言

   人與死並不重要,生既已生,煩惱又有何用?

   而死既然不可避免,則何妨自然的面對。

  ⊙有人與上人談起「生死之間」的問題。

   上人慈示: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尚不了解「生」,就想知道「死」這麼遙遠的事。生之痛苦我們已經忘記了,而死雖令人恐懼,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其實生死都不重要,也不必太在意。佛教說「生死事大」,在生死之間的這段人生如何做人,日常生活中以何心態面對人群,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常說人生沒有所有權,這是「萬般帶不去」;又說人生只有使用權,此即「唯有業隨身」。不論在社會上有何地位、學識,一旦面臨死亡,這些都帶不走,所帶走的僅是這輩子所造的業。

   生死並不足懼,重要的是將使用權用在何處?此生能善用身軀,踏實地爲人群付出,如此就沒有空過人生。佛教有所謂「法喜充滿」,真正的法喜是懂得道理,做到慈悲喜舍,想盡辦「法」救人,當人被救後,我們心生歡「喜」,這就叫做「法喜」。

  ⊙不求生 不求死

   有位罹患癌症的師兄,聽說有位法師對治療癌症有妙方,因此前去求教。治癌的法師告訴師兄——你不要求生,而要求死。因爲求生有許多管道,吃中藥、接受西醫治療或是尋求偏方,反而會使你心亂不知所措。但是求死只有唯一的管道,那就是念佛求往生。所以,你只要一心一意念佛就可以了!

   上人慈示:學佛不光是學得求死而已。佛法是很活潑的,我們應該「既不求生,亦不求死」,不把生死放在心上。在病房中常可看到被病痛折磨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人,因此不管求生或求死,都是相當痛苦。

   所以在善用身體使用權的同時,也應注意極限。「信仰佛法絕對不能迷信,並且要取于中道。」如當初佛陀求道時過著極端的苦行生活,以致身體不堪負荷,昏倒于尼連禅河旁,經牧羊女喂予羊乳,精神體力才得以恢複,佛陀因此放棄苦行的生活,采取中道的修行方式。

   因此當身體的使用權還能發揮時,要盡量使用,但是也不要超過體力的負荷,還是要好好照顧自己。其實,有些病人並不是因病而死,卻是爲怕死的心病而提早結束生命。所以:心中不要挂礙患了絕症,只要盡量接受冶療,于「盡人事」之後,就一切「聽天命」了。

  ⊙乘願再來

   有一婦人的麼子突然高燒,送醫診治結果爲癌症,隔日便往生了。事出突然,婦人悲恸難抑。

   上人慈示:不要一想到他就哭,母于連心,你若想不開就會令他有所挂礙,反而拖累他。若想讓他得到解脫自在,就要化悲哀爲力量,堅強的祝福他早日乘願再來。

  ⊙真孝

   有一位會員的公公被人騙出去,用棍棒打擊腦部而橫死。公公生前待她很好,遭此噩耗,又被詐取一千萬元,因而心中憂惶不已,終日以淚洗面,到處求神問蔔,願安公公在天之靈。

   上人慈示:事情已經過去,不要耿耿于懷,真正孝順就不要計較公公留下多少錢。把去廟裏抽簽拜鬥做法會的時間,拿來做真正利益人群的事,這才是「活」的功德。真功德是將報答公公的恩情,布施給更多的人,不要太執著,讓人皆大歡喜就是功德,令家人煩惱就是在造業了。

  ⊙春風送走他

   一位失事貨機駕駛者的未亡人,請求上人爲其解開心結。

   上人慈示:他的過世成就你們入善門的因,如此于亡者有益,他的人雖然走了,但留給家屬很好的記憶,你們應發願多做利益人群的事。身體對他而言已經不重要,反而是這分情綁得他很苦。替他念佛,不要一直念他的名字,念名字他會走不開,念佛便如同春風送他往生。

  ⊙聚散無常

   身任慈濟委員的公婆,帶著日前甫遭喪夫之恸的媳婦,請求上人開導。

   上人慈示:世間本來就是因緣聚散,緣聚時大家相會在一起,緣盡時就要分開。站在我們的立場,舍不得是難免的,但對亡者而言,在工地意外墜樓往生,剎那問就走了,可說是做了一場惡夢,夢醒了,就舍此投彼,又換了另外一個人生。他身無痛苦,意無迷亂,走得很潇灑,也算是有福之人!既是學佛的人,不能看透無常、生死,仍然一味爲亡者牽腸挂肚,這是不對的。

   人生世上,無法知道何時會發生什麼事,這就是世間無常。所以要把握人生,真正爲人群付出,做才是我們的所得。

  ⊙善體親心

   一日志工朝會時間,慈院心蓮病房的醫師報告幾則臨終關懷的個案,發人深省。之後,上人針對臨終關懷,強調教育病人家屬的重要性。

   上人慈示:身軀已病,最怕的是心靈也跟著生病。如何輔導家屬,使病人能安詳往生是很重要的。因爲一生爲家、爲子女辛苦付出,在人生最後自然希望能「落葉歸根」,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所以要教育子女善體親心,珍惜相聚因緣。

   對待臨終的父母,可以說:請您放心,我們會以您爲榜樣,好好做人處事,並且善爲教育子女。」如此,父母就會走得很安心。如果奮鬥一生,臨終時,子孫不在身邊,在倫理道德上就顯得有缺陷。我們應將倫理道德好好保留在人間,因爲這種親子間的互愛、感恩,才是建立溫馨家庭與社會的基礎。

   雖說修行是自在去來,不必挂礙,但在娑婆世界,多數人都有家庭,理當遵循人倫道德,社會才有規範與秩序,全天下如果都是修行人,大家都無小我的挂礙,那就是淨土,而不叫世間了。所以,我們需爲衆生而施教,要輔導家屬善待臨終病人。

  ⊙化悲憤爲力量

   某位官員的愛女在高速公路壓死一條狗,兩天後愛女竟在高速公路發生車禍而往生,因果來得太快,讓他耿耿于懷。另有一位年輕人半月前載家人外出,因車禍致外公喪生、其它人受傷,使他愧悔不已,一閉眼就見到車禍的慘狀而無法入睡。兩人不約而同地請上人開示。

   上人慈示:因果微妙,果報來臨時必須歡喜承受,否則會煩惱過去,迷失于未來,更漏失掉現在。切勿逗留在過去的雜念、迷失于未來的妄念中,應把握好當下的人生,講好話、做好事。

   人生如戲,每個人出生時都帶著自己的劇本而來,演完了自己的戲分就要鞠躬下臺。他的世緣已盡,我們應祝福他,幹萬不要拖住他,若一味的悲傷不舍,則如繩索系住他一般。舍不得也是去,再煩惱也回不來,父母親友應轉念爲其祝福,多念佛祝他早日解脫,千萬不要再煩惱、思念,自縛縛人。

  ⊙剪斷已破的風筝

   一婦人哭訴著:孩子服役半年後,竟往生了……。緣已斷,然情末斷:因爲痛苦已極,曾經想了斷自己!

   上人慈示:多祝福孩子吧!風筝已破無法回複,就要將線剪斷,不要依戀難舍。孩子未生之前,就與父母注定好世間緣,緣有多長就相處多長,緣盡則離。孩子甚是乖巧,不要讓他背負不孝之罪,早逝已未能盡孝,如果父母又爲他損壞身體,他將更加不孝,這樣就算爲他做多大的功德也沒有用。

   天下仍有很多孩子需要你去疼愛。可學習慈濟委員的精神,去愛普天下的孩子,如此才能轉煩惱爲智慧。生命,要用在有價值之處啊!

  ⊙睜開眼,開始另一個人生

   某家醫院的院長發現自己得了胃癌,現已蔓延至肝髒,本人不能接受這件事,生活消極。其夫人在他開刀前,特來請求上人爲其加持,發願先生如果開刀順利,能多活幾年,夫婦將來慈濟幫忙,並說:「現在若是看到他歡喜,我就歡喜:若是看他吃不下東西,我心裏就會很煩惱。」

   上人慈示:對于人生,我們要看開、透徹無常的道理,放開心門。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只是壽命的長短不同罷了,所以家屬應該看開,並以虔誠的心去發願,用虔誠的心來祝…

《生死皆自在·第四章 了悟生死 解脫自在,生死箴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