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死皆自在·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願得清淨樂——生死問答

  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願得清淨樂——生死問答

   雖然你身體很憔悴,雖然我心裏很疲憊,你我卻都舍不得離開這熟悉的溫柔。舍不得問終點以後究竟是什麼?怎麼樣才能說出「莎喲娜啦,再見吧!」莎喲娜啦,再見,我們會再相見嗎?啊!伴著你,讓我輕握你的手,讓我陪你慢慢走。啊!看著你,顫抖的腳步也能安詳自在,脆弱的軀體也能奉獻關懷。怎麼樣才能說出莎喲娜啦,再見吧!莎喲娜啦,來生再見吧!

   這首歌曲唱出了生命最後的一段光彩,雖然明知即將分別,還是提起勇氣相互陪伴,帶著祝福出發往最後一次的旅行。

   旅途上不是春光明媚,也不是夏日燦爛,卻有滿地楓紅,甚或大雪高山的雄壯,留予世人無限的懷想與驚歎!人類因爲情愛寫下了多少動人心魄的靈魂之作,直可驚天地而泣鬼神;卻也因爲情愛的糾纏,衍生出許多離合悲歎,一旦生離死別,那種悲傷更是挂肚牽腸。

   活著的人想盡辦法要延長對方的生命,即將告別人世的人也是萬般難舍,一句「再會」要如何輕松的說出口?難啊!于是活著的人留下許許多多的疑問,帶著未竟心願離去的人更是腳步跚。

   如果生命給了我們機會,何不在生前把該說的都說完,讓愛面對陽光!把小小的盼望都圓滿,該交代的事情說出來有人分擔,該給的祝福一一放入行囊,再加上放心、安心的翅膀,旅途上便可以自由翺翔,飛吧!飛吧!飛到下一個旅站,欣賞另一段绮麗風光。

   總是說「戲夢人生」,人生如戲亦如夢,但是舞臺上的人爲求演技逼真,不得不也把假當作真。于是,得意時歡喜,失意時痛不欲生,執著于生便痛惋于死,生與死之間確實充滿了許多疑惑,誰來爲我們做個解答?

   這個單元,收錄了證嚴上人對生死問答的一些談話,觸及內心也周遍于人生,來訪者一一發問,上人便一一透視人間百態,在紊亂中理出秩序,于生死中看出希望。這些問答分爲兩部分——「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與「正確的認知死亡」。由生到死,倘能了解生和死原本就和呼吸一樣自然,則「生時輕安,死時自在」,不論過去、現在、未來,只要能當下把握,生死即自在!

   最後,在本書最末,則爲讀者們安排了十數則「生命的對話」,這是本書的一個回顧,更是人人隨時提醒自己的警世良言。時時帶著它,時時思考生命的下一步路,只要功夫深,就算「死亡」也得脫下虛假的面具,老老實實給你一個最好的生命建議。祝福你!

  《生死問答之一》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活著的意義,在于付出。人生的價值不在活了多久,而在做了多少事;如果沒有發揮生命的良能,活得再久也無意義。

   問:生死是人生大事,您從救貧後察覺要先從救病開始,所以才建立慈濟醫院,可是病痛是有「生」就會發生的事,您怎麼看待這樣的事情呢?您認爲這樣的人生問題能解決嗎?

   答:天地之廣大,人生問題何其多,我們能做的就是看得到、走得到、摸得到的範圍。總之,能做的就盡量做,所以要解決全部問題是不可能的,但是期待由慈濟開頭,邀請大家一起來做,才能真正解決不同層面的問題。

  生:生命的價值

   問:我們要怎麼樣看待生命?

   答:天地之間的萬物無不是生命,而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必須尊重。爲什麼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著眼點在哪裏?就在衆生「皆有佛性」,不只是人類擁有清淨無染的佛性,其它動物也都有。所以佛陀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清淨的佛性衆生皆具,並且充滿愛與智慧。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位八歲的小女孩,在接受腦瘤手術前簽下了「器官捐贈書」。我問她:「你了解這是什麼嗎?」她對捐贈器官的意義知道得很清楚,想必是爸爸媽媽對她詳細的解說過。這個小女孩清淨、純真,對生命沒有留戀,沒有挂礙,像這樣純真、有愛、有智慧的佛性,每個人生來都有,其它動物也有,只不過動物有動物的生活環境,人有人的生活環境。雖然動物的生活環境受限,很難將佛性啓發出來,但是牠們的清淨本性,與我們完全沒有差別。

   然而人是萬物之靈,所以成佛要在人間。天堂、地獄皆成不了佛,因爲天堂裏總是在享受,不覺得人間苦,就像一般富貴人家比較貢高我慢,往往被名、利、貪、瞋等心態所汙染。地獄中則是受苦不斷,也無法有暫時喘息或是接觸佛法的機會。

   佛陀末出家前身爲悉達多太于,一日出遊,看到百姓農耕的生活和皇宮裏很不一樣,他覺得很不平等,又看到犁田後,土裏的蚯蚓被雞鴨爭食,他覺得弱肉強食,也不平等。看到老人行動不方便,看到病苦的人生,看到産婦的掙紮,又看到死別的痛苦,他的心深刻感受到生、老、病、死的無奈,因此從人生之苦中不斷去思考,如何追求生命的真理,才能實際幫助別人?

   後來出家、修行、得道,說法度衆以啓發人人本有的悲憫心,消滅人性的貪婪。假如,當時的悉達多太子一直沈迷在物欲享受中,不能以悲憫心去思考世間苦難,今天也就沒有佛教了。

   所以人格是從愛與智慧平行發展出來的,亦即啓發佛性一定要從「大愛」著手,爲衆生付出良能,這才是生命的價值。幾年來,慈濟不斷從事國際赈災、推動環保,就是因爲天地萬物無不是平等的生命。

   問:是否也包括植物在內?

   答:當然包括在內,而且連所有的物品都有「物命」。很多人要我拆除靜思精舍的大殿加以重建,他們說叁十多年的建築物不適用了,但是我覺得住起來還很好,把它敲掉,它的生命就毀了,它應該還有利用的價值。但是爲了實際環境的需求不得不把空間擴大,所以我們用最環保的方式,敲掉旁邊的舊知客室,把那些廢棄物再回填到中庭地基,這樣就沒有建築垃圾了。總之,對萬物,不管是植物、動物或既成物品都要同樣愛惜,人要利用萬物,就要維護萬物。

   問:有些人覺得生命失去意義而放棄自己,譬如自殺的人,不知您有何看法?

   答:那是因爲他們不懂得「愛」,如果心中有愛,就知道生命無價。以現代的醫療技術而言,器官移植已經不像從前那麼困難。但是移植要有人奉獻器官,如果有人腦死,而願意把身上能用的器官捐出給需要的人,那麼雖然他的人已不在人間,但是他的生命卻能在另一個人身上延續下去。像這樣的生命工程,也是人創造出來的,所以人的智慧真是無限!

   但是假如沒有愛,只是聰明,說不定就會毀滅人問,像原子彈,不都是聰明人發明的嗎?生命的價值應該是奉獻,能奉獻的人,就是因爲他有愛。然而愛別人必先愛自己,所謂「愛自己」,不是貪生怕死,而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安分守己,不讓父母操心,這是一種生命價值中最基本的奉獻。

   問: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我們要怎麼看待這句話?

   答:有些人很煩惱,不知死後的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其實,做人的道理都不曉得了,就想追求做鬼的道理,這不是庸人自擾嗎?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與其煩惱死後的事情,不如用心照顧好當下的人生——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意思就是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和行爲,不是利益別人的事就不要做,要做就做富有教育性、利益人群的事情。假如能做到不妨礙人、不傷害人,能利益人,我們就可以安心,不必擔心死後的去向。

   問:現在很多器官都能移植,使人的壽命延長,所以有人認爲:未來人類的壽命可達到一百五十歲。請問您怎麼看待壽命的長短?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

   答:活著的意義,在于「付出」。人生的價值不在于活了多久,而在做了多少事,如果沒有將生命的良能發揮出來,活得再久也無意義。

   問:如果知道未來,是否會比較知道現在該怎麼辦?

   答:每個人都會計劃未來,這種未來光是計劃還沒有做,所以未來的果就不能成熟。所謂未來不一定指來世,以現在來說,昨天你眼我有約,今天來到精舍,這就是結果。「因」爲有約,結「果」你來精舍,這個結果結束了沒?還沒有。因爲你還要采訪我,所以在精舍時我們還相約未來,未來就是到慈濟醫院接受你們的采訪。

   現在我們面對面談話,但是不知道談話之後的結果又是怎麼樣,雖然你有一個目標,計劃要如何出版,但是如果沒有今天的談話,我想這個計劃還是沒有結果。有計劃,沒有現在的采訪行動,哪有未來的出版結果?所以還是必須「把握當下」去做。

   問:所以沒有去做就沒有結果?

   答:對!不管你今天跟我說什麼,未來的結果將成爲什麼,總是有一個結果。所以不要談到來生來世那麼遙不可及的未來,不要迷信將來要去哪浬,將來到哪裏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現在要怎麼做。

   問:依現在的醫學科技能夠複製動物,如複製羊,如果是複製人,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答:真是翻天覆地,擾亂因果,這種發展實在讓人擔心將來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未來科學的發達,可能就是人的世界被破壞及毀滅的時刻:佛經裏說我們現在正處于壞劫時期,環境不斷被破壞,破壞到極盡時就是「空」了。

   問:那麼我們要怎麼面對呢?

   答:我的生命沒有這麼長,那得看將來時代怎麼轉變了。

   問:聽說很多出家師父是再來人,怎麼看才知道是不是?

   答:不只出家人是再來人,你們也是再來人,沒有一個生命不再來。因爲就佛法來講,生命有生有死,而慧命是永生、無窮盡的,清淨的智慧是永恒的,所以每個生命都會再來。常常有人問我「怎麼樣才能往生?」我就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會往生,只是不知道要生到哪裏而已。」有人說某某大德是再來人,我說你也是再來人,因爲生命本來就是來來去去,輪回不停息的。

   問:所以說複製人等等是破壞因果,想想也滿可怕的!

   答:破壞因果很可怕,很令人擔心,…

《生死皆自在·第五章 喜舍娑婆苦,願得清淨樂——生死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