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藏经 马来西亚槟城开示 第三集

  地藏經-马来西亚槟城开示

  第三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跟各位提到,地藏菩萨是个生命因素,从生命因素,也跟各位提到生命学的存在,我们要再一次跟各位谈,学地藏菩萨这个法门,或者是学佛的人,他有一个重点,就是人性,非常重要的人性。人性,他的重要在哪里,我们学佛人反而忽略了人性,这个就是末法时代的来临,学佛第一个首先要重视的是人性。

  太虚大师,大家都认识吧

  不认识,你怎么会认识,知道有这么一位大师,不是你认识他,他早就走了。他很年轻,年纪不大,六十来岁就走了,但他的思想一直影响很大。他有一句名言,大家参考看看,他说“仰止唯佛陀,成就在人格,人成则佛成,是名真现实。”听懂吗,把它打起来,会打吗?好!这仰止,仰就是抬头,止就是停止,仰止依靠唯有佛陀,仰止唯佛陀。成就在人格,他是讲人格啦,人成则佛成,人成了,佛就成了,是名真现实,就是你要学佛真的要学就是要学这个了。我们今天大家学到哪里去了呢?学到步罡踏斗(台语),步罡踏斗,道教的一个修法,走路叫三七步,有步,那也是一种手印、身印,步伐的步印。不是要你学那个奇奇怪怪的,特异功能的那些,不是。学佛只是要你学做一个正正常常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光光明明,光明磊落的人,只是这样而已。你不要以为学佛以后,这里长一只角出来,开始扭扭捏捏的,奇奇怪怪的。

  人家说“嗨,老李,好久没见了。”“阿弥陀佛!”“你怎么了?”“善哉善哉!”那不是怪物吗。很正常“嗨!”,这样就好了。

  “嗯,最近不错。”“最近在干什么?”“在学佛。”可是你不敢讲。“最近在干什么?”“没有啦,没有啦。”

  “没有?没有在干什么?”“没有啦,”勉强讲:“好啦,告诉你一点啦。”“做什么?”“修身养性啦。”

  你看,歪了吧,学佛都不敢讲,学佛又不是小偷。你看看,要你讲清楚,你不敢讲,不该讲的时候又装模作样的“阿弥陀佛!”这个就是,做人,他的人格已经歪曲了。所以我们做人你记得,传统一句话讲,洒扫应对进退。这简单吧?应对进退,应对会吗?告诉你很多人不会,年轻的朋友这一点更重要,很多年轻人出社会一直抱怨,一直抱怨世界不公平,我这么能干,为什么老是隔壁那个升官?因为他会巴结,因为她长得漂亮,因为….告诉你都不是这些。因为他应对进退得宜,因为你的应对不行,你不知道,应对进退不是长官来我站起来,长官走我再坐下去,不只这些。因为你要给人家一个好印象,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有很多人,有能力,有理想,然后他就不给人家好印象,他就要“我就要给你看,看我有多酷!”你有多酷放到冷藏室里头去,放到雪柜里头去,酷也没用,酷人家不理你,有机会,人家要找跟我合得来的人,是不是?同样你也是一样,你也是要用你合得来的人嘛。你要跟人家合得来,要怎么合得来,就是应对进退要合宜。合宜,这个很重要,那应对进退怎么合宜呢,那是人性的问题。你要留意到这一点,你有没有注意到?很重要,你家里有小朋友,你就要开始教这一点。

  所以我常讲,你要是有小孩子到了五、六岁以后,你就要开始训练了。你家有亲戚有朋友来,他都要出来,倒茶,端茶,在适当的时机,接待完毕以后要一鞠躬,说伯伯叔叔阿姨姑姑,你们先谈,我要去做功课或者我要出去玩。要教他很正常的人生观,我出去玩没有错,你们谈什么我听不懂,我已经跟你接待完毕了,剩下来我就要出去玩了,或者我要去做功课了。你要教他,你不要你们在讲那个什么天方夜谭的,他根本也听不懂,你也要教他在那边听,他当然就会叛逆呀。是不是?你要留意到。

  但是又有很多家长不要小孩子去做应对的工作,因为等一下杯子翻到了,等一下茶壶打破了,反而会出洋相。不是,那些都是成本,你要给他去做,他懂得,倒茶倒几分满。你有没有想过?轮到你倒,你也倒不好,因为你不会应对进退嘛,端茶端到什么地方,你也不知道啊,那把茶一端出来半杯在外面,这个就是你不会做事。

  这为人处事是很重要的,我们自古以来,这部分叫做大学。数学、科技叫做小学,小学讲竞争,大学是讲合宜,和谐,你要留意到,小学讲竞争,讲计较,大学讲圆融,讲和谐。你去留意到,而这个东西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你假如这个基础没有,你别修行,不要修行。你假如开口就跟人家吵架,这种人修行不能成就,人格性不健全,人家在讲什么就“哼!”,那种态度的人不能修行,这种态度的人修行很容易男的成魔,女的成精。你不要看牛魔王怎么来的,就这一号人物,蜘蛛精怎么来的,也是这一号人物,不然怎么有牛魔王,蜘蛛精,人格不健全。

  人格不健全,他跟人家处不来,看这个也不满意,看那个也不满意,最好是去死,所以这种人不要修行。而这种人一想修行就有一个特色,一直想要很快成就,有没有什么方法,给我点一下,我就开悟,给我点一下,给我吃一个什么,我就变蜘蛛精了。修行是不可能的,修行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脚印,然后彻底去改造你的生命,所以修行叫做生命改造工程。所以我们期望大家先把人格跟人性的这个部分给处理好,这是我们所要求的。那为什么要讲这个呢,那我们要告诉你,从佛教的思想上来看,我再讲一遍佛教思想的发展,昨天大概讲了讲,现在我从另一个层面来看。

  佛在世的时候,叫佛世时代,他告诉我们的佛法,佛法,你记得,他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佛陀所讲的真理,一个是佛教的文化。佛陀真理是什么,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这三个就叫三法印。除开三法印以外的,助念是不是佛法?是。对不对,它是佛法,不是不是佛法,它是佛法,它是佛法中的一种文化,你不要说他不是佛法,它是佛法;办法会是不是佛法?也是佛法。法会是佛法的一部分,一小部分,它不是真理。藏密,西藏那边的佛法,说人死后,要给他做破瓦法,然后切成四块,要不然太重了,因为他又在高山上,空气稀薄,然后背到山上去喂鸟,不能讲喂鸟,叫天葬,这很殊胜,殊胜吗

  殊胜呐,他们来讲是殊胜,我们来看叫文化。佛陀没有叫你把爸爸分成四块,背到山上去喂鸟,但你跟他讲你把爸爸切成四块拿去,那你是不恭敬,因为他说是殊胜嘛,所以你要说把爸爸天葬,那你就内行的,你说把爸爸切成四块拿去喂鸟,你就是欠揍,因为那是文化,它不是真理。

  我们北传佛教穿这个(师示自己的衣服),你看藏传佛教穿那个有没有,藏传,穿猪肝色,我们叫猪肝色,他们叫藏红色,南传佛教穿那个橙黄色,那叫金缕衣,这叫文化。没有说这个叫真理呀,师父要剃头吗,剃头有的师父剃得光光的,像五百烛光一样,“啵”那很亮,有的人不要,有的人还要一定有头发。古代是用剪刀剪的,所以他本来就剪得不整齐,剪刀剪怎么会整齐呀,剪刀剪要剪到很整齐,那就不要修行了,一整天在那边剪就好了,所以头发剃光,亮晶晶,还是留点头发?那是文化。不过佛的制度,这一种戒律的东西都是文化,只要是文化的东西,你记得,戒律可开,可以开戒。

  杀戒不准犯,所以叫不杀戒,不杀戒是不杀戒,禽流感的时候怎么办?开戒。开戒有没有因果,因果照算,没有说开戒不犯因果的,你犯杀业当然有杀的因果,但是戒律不犯,因为已经开戒了,你说登革热,这里没有登革热吧?有哈?台湾登革热是蛮厉害的,有登革热,蚊子要消灭,那就要开杀戒呀。所以开戒只是不犯戒,并不是说开戒就没有因果,你不要搞错了,因果是真理,戒律不是真理,戒律是文化,我们学佛刚好学颠倒,不犯戒的犯因果,真笨呐,我们宁可犯戒也不犯因果,你要留意到。

  所以佛法有一句话:宁与犯戒者同住,也不与破见者同住。破见,知见,破见的人就是不明真理的人,犯戒,戒是文化嘛,他只是这个文化他不习惯,譬如我们这里吃的是马来菜,马来菜吃不习惯换印度菜吃嘛,这个没有关系。你假如这个僧团里头规定,大家都吃马来菜,那这个僧团的人统统要吃马来菜,可是这个特殊人物就是马来菜吃不惯,那你就吃川菜嘛,这就好了嘛。但是这个叫犯戒,因为戒律是大众共同遵守的公约,他因为不习惯所以他犯,这个就开戒,开给他就好了,知道吗?

  所以我们要知道,戒律这个东西是文化的东西,因果这个东西是真理的东西,我们今天傻瓜佛子,傻瓜佛子知道吗,他的三宝是第一宝傻瓜,他就倒过来,他会坚持戒律而犯因果。我们不要犯因果,戒律是可以开的,在不行的情况下,你跟师父讲,师父我这个戒律不能守了,不能守就开戒嘛,不是说不能守戒的人就要去死呀,因为他不是因果的问题,所以这个部分大家弄清楚。

  那么佛陀的时代讲三法印是真理,那昨天我们跟各位讲,第一期佛教思想演变过来以后呢,那么空,空宗的思想,就是般若性空的思想发展,把三法印统一为一法印,叫做空性。要弄清楚,这个大概也是我讲的,你们大概没听过,因为诸行无常,是不是空?诸法无我,是不是空?寂静涅槃是不是空?所以既然都空就叫空性啊,所以一法印的空性是涵盖着三法印。

  你要留意到这一点,这是第一期佛教思想到后期,发展早期大乘佛法的时候,先转变成空性出来,而在这个时候,空性思想逐渐在展开,有个问题产生了。空性在运作的时候,大家假如懂英文,受英文教育的,空这个字怎么念呢,英文empty,这杯子没水叫什么,也是空的,empty,empty是杯子空空,还是空性的空?所以你这个空就发生问题了,他不是那个空,你知道吗?天空的空也是空,杯子空空的空也是空,用河洛话,福建话来说这个人发疯了,也叫空空。那个空跟那个空不一样,知道吗?这个柱子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也是空,空到底哪个空啊,你也搞不清楚了,所以你就会发现每个人都在讲空,好…

《地藏经 马来西亚槟城开示 第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