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經 馬來西亞槟城開示 第叁集

  地藏經-馬來西亞槟城開示

  第叁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跟各位提到,地藏菩薩是個生命因素,從生命因素,也跟各位提到生命學的存在,我們要再一次跟各位談,學地藏菩薩這個法門,或者是學佛的人,他有一個重點,就是人性,非常重要的人性。人性,他的重要在哪裏,我們學佛人反而忽略了人性,這個就是末法時代的來臨,學佛第一個首先要重視的是人性。

  太虛大師,大家都認識吧

  不認識,你怎麼會認識,知道有這麼一位大師,不是你認識他,他早就走了。他很年輕,年紀不大,六十來歲就走了,但他的思想一直影響很大。他有一句名言,大家參考看看,他說“仰止唯佛陀,成就在人格,人成則佛成,是名真現實。”聽懂嗎,把它打起來,會打嗎?好!這仰止,仰就是擡頭,止就是停止,仰止依靠唯有佛陀,仰止唯佛陀。成就在人格,他是講人格啦,人成則佛成,人成了,佛就成了,是名真現實,就是你要學佛真的要學就是要學這個了。我們今天大家學到哪裏去了呢?學到步罡踏鬥(臺語),步罡踏鬥,道教的一個修法,走路叫叁七步,有步,那也是一種手印、身印,步伐的步印。不是要你學那個奇奇怪怪的,特異功能的那些,不是。學佛只是要你學做一個正正常常的人,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光光明明,光明磊落的人,只是這樣而已。你不要以爲學佛以後,這裏長一只角出來,開始扭扭捏捏的,奇奇怪怪的。

  人家說“嗨,老李,好久沒見了。”“阿彌陀佛!”“你怎麼了?”“善哉善哉!”那不是怪物嗎。很正常“嗨!”,這樣就好了。

  “嗯,最近不錯。”“最近在幹什麼?”“在學佛。”可是你不敢講。“最近在幹什麼?”“沒有啦,沒有啦。”

  “沒有?沒有在幹什麼?”“沒有啦,”勉強講:“好啦,告訴你一點啦。”“做什麼?”“修身養性啦。”

  你看,歪了吧,學佛都不敢講,學佛又不是小偷。你看看,要你講清楚,你不敢講,不該講的時候又裝模作樣的“阿彌陀佛!”這個就是,做人,他的人格已經歪曲了。所以我們做人你記得,傳統一句話講,灑掃應對進退。這簡單吧?應對進退,應對會嗎?告訴你很多人不會,年輕的朋友這一點更重要,很多年輕人出社會一直抱怨,一直抱怨世界不公平,我這麼能幹,爲什麼老是隔壁那個升官?因爲他會巴結,因爲她長得漂亮,因爲….告訴你都不是這些。因爲他應對進退得宜,因爲你的應對不行,你不知道,應對進退不是長官來我站起來,長官走我再坐下去,不只這些。因爲你要給人家一個好印象,這是很重要的。

  但是有很多人,有能力,有理想,然後他就不給人家好印象,他就要“我就要給你看,看我有多酷!”你有多酷放到冷藏室裏頭去,放到雪櫃裏頭去,酷也沒用,酷人家不理你,有機會,人家要找跟我合得來的人,是不是?同樣你也是一樣,你也是要用你合得來的人嘛。你要跟人家合得來,要怎麼合得來,就是應對進退要合宜。合宜,這個很重要,那應對進退怎麼合宜呢,那是人性的問題。你要留意到這一點,你有沒有注意到?很重要,你家裏有小朋友,你就要開始教這一點。

  所以我常講,你要是有小孩子到了五、六歲以後,你就要開始訓練了。你家有親戚有朋友來,他都要出來,倒茶,端茶,在適當的時機,接待完畢以後要一鞠躬,說伯伯叔叔阿姨姑姑,你們先談,我要去做功課或者我要出去玩。要教他很正常的人生觀,我出去玩沒有錯,你們談什麼我聽不懂,我已經跟你接待完畢了,剩下來我就要出去玩了,或者我要去做功課了。你要教他,你不要你們在講那個什麼天方夜譚的,他根本也聽不懂,你也要教他在那邊聽,他當然就會叛逆呀。是不是?你要留意到。

  但是又有很多家長不要小孩子去做應對的工作,因爲等一下杯子翻到了,等一下茶壺打破了,反而會出洋相。不是,那些都是成本,你要給他去做,他懂得,倒茶倒幾分滿。你有沒有想過?輪到你倒,你也倒不好,因爲你不會應對進退嘛,端茶端到什麼地方,你也不知道啊,那把茶一端出來半杯在外面,這個就是你不會做事。

  這爲人處事是很重要的,我們自古以來,這部分叫做大學。數學、科技叫做小學,小學講競爭,大學是講合宜,和諧,你要留意到,小學講競爭,講計較,大學講圓融,講和諧。你去留意到,而這個東西就是佛法裏面所講的,你假如這個基礎沒有,你別修行,不要修行。你假如開口就跟人家吵架,這種人修行不能成就,人格性不健全,人家在講什麼就“哼!”,那種態度的人不能修行,這種態度的人修行很容易男的成魔,女的成精。你不要看牛魔王怎麼來的,就這一號人物,蜘蛛精怎麼來的,也是這一號人物,不然怎麼有牛魔王,蜘蛛精,人格不健全。

  人格不健全,他跟人家處不來,看這個也不滿意,看那個也不滿意,最好是去死,所以這種人不要修行。而這種人一想修行就有一個特色,一直想要很快成就,有沒有什麼方法,給我點一下,我就開悟,給我點一下,給我吃一個什麼,我就變蜘蛛精了。修行是不可能的,修行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腳印,然後徹底去改造你的生命,所以修行叫做生命改造工程。所以我們期望大家先把人格跟人性的這個部分給處理好,這是我們所要求的。那爲什麼要講這個呢,那我們要告訴你,從佛教的思想上來看,我再講一遍佛教思想的發展,昨天大概講了講,現在我從另一個層面來看。

  佛在世的時候,叫佛世時代,他告訴我們的佛法,佛法,你記得,他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佛陀所講的真理,一個是佛教的文化。佛陀真理是什麼,就是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這叁個就叫叁法印。除開叁法印以外的,助念是不是佛法?是。對不對,它是佛法,不是不是佛法,它是佛法,它是佛法中的一種文化,你不要說他不是佛法,它是佛法;辦法會是不是佛法?也是佛法。法會是佛法的一部分,一小部分,它不是真理。藏密,西藏那邊的佛法,說人死後,要給他做破瓦法,然後切成四塊,要不然太重了,因爲他又在高山上,空氣稀薄,然後背到山上去喂鳥,不能講喂鳥,叫天葬,這很殊勝,殊勝嗎

  殊勝呐,他們來講是殊勝,我們來看叫文化。佛陀沒有叫你把爸爸分成四塊,背到山上去喂鳥,但你跟他講你把爸爸切成四塊拿去,那你是不恭敬,因爲他說是殊勝嘛,所以你要說把爸爸天葬,那你就內行的,你說把爸爸切成四塊拿去喂鳥,你就是欠揍,因爲那是文化,它不是真理。

  我們北傳佛教穿這個(師示自己的衣服),你看藏傳佛教穿那個有沒有,藏傳,穿豬肝色,我們叫豬肝色,他們叫藏紅色,南傳佛教穿那個橙黃色,那叫金縷衣,這叫文化。沒有說這個叫真理呀,師父要剃頭嗎,剃頭有的師父剃得光光的,像五百燭光一樣,“啵”那很亮,有的人不要,有的人還要一定有頭發。古代是用剪刀剪的,所以他本來就剪得不整齊,剪刀剪怎麼會整齊呀,剪刀剪要剪到很整齊,那就不要修行了,一整天在那邊剪就好了,所以頭發剃光,亮晶晶,還是留點頭發?那是文化。不過佛的製度,這一種戒律的東西都是文化,只要是文化的東西,你記得,戒律可開,可以開戒。

  殺戒不准犯,所以叫不殺戒,不殺戒是不殺戒,禽流感的時候怎麼辦?開戒。開戒有沒有因果,因果照算,沒有說開戒不犯因果的,你犯殺業當然有殺的因果,但是戒律不犯,因爲已經開戒了,你說登革熱,這裏沒有登革熱吧?有哈?臺灣登革熱是蠻厲害的,有登革熱,蚊子要消滅,那就要開殺戒呀。所以開戒只是不犯戒,並不是說開戒就沒有因果,你不要搞錯了,因果是真理,戒律不是真理,戒律是文化,我們學佛剛好學顛倒,不犯戒的犯因果,真笨呐,我們甯可犯戒也不犯因果,你要留意到。

  所以佛法有一句話:甯與犯戒者同住,也不與破見者同住。破見,知見,破見的人就是不明真理的人,犯戒,戒是文化嘛,他只是這個文化他不習慣,譬如我們這裏吃的是馬來菜,馬來菜吃不習慣換印度菜吃嘛,這個沒有關系。你假如這個僧團裏頭規定,大家都吃馬來菜,那這個僧團的人統統要吃馬來菜,可是這個特殊人物就是馬來菜吃不慣,那你就吃川菜嘛,這就好了嘛。但是這個叫犯戒,因爲戒律是大衆共同遵守的公約,他因爲不習慣所以他犯,這個就開戒,開給他就好了,知道嗎?

  所以我們要知道,戒律這個東西是文化的東西,因果這個東西是真理的東西,我們今天傻瓜佛子,傻瓜佛子知道嗎,他的叁寶是第一寶傻瓜,他就倒過來,他會堅持戒律而犯因果。我們不要犯因果,戒律是可以開的,在不行的情況下,你跟師父講,師父我這個戒律不能守了,不能守就開戒嘛,不是說不能守戒的人就要去死呀,因爲他不是因果的問題,所以這個部分大家弄清楚。

  那麼佛陀的時代講叁法印是真理,那昨天我們跟各位講,第一期佛教思想演變過來以後呢,那麼空,空宗的思想,就是般若性空的思想發展,把叁法印統一爲一法印,叫做空性。要弄清楚,這個大概也是我講的,你們大概沒聽過,因爲諸行無常,是不是空?諸法無我,是不是空?寂靜涅槃是不是空?所以既然都空就叫空性啊,所以一法印的空性是涵蓋著叁法印。

  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是第一期佛教思想到後期,發展早期大乘佛法的時候,先轉變成空性出來,而在這個時候,空性思想逐漸在展開,有個問題産生了。空性在運作的時候,大家假如懂英文,受英文教育的,空這個字怎麼念呢,英文empty,這杯子沒水叫什麼,也是空的,empty,empty是杯子空空,還是空性的空?所以你這個空就發生問題了,他不是那個空,你知道嗎?天空的空也是空,杯子空空的空也是空,用河洛話,福建話來說這個人發瘋了,也叫空空。那個空跟那個空不一樣,知道嗎?這個柱子是實心的還是空心的也是空,空到底哪個空啊,你也搞不清楚了,所以你就會發現每個人都在講空,好…

《地藏經 馬來西亞槟城開示 第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