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戒律对他来讲就非常重要。他不能随便吃东西,睡不能睡得很好,一定要在树下坐着睡,而且再好的树啊也只能睡一个晚上,对不对,叫做不二树。在这个地方,任何一个地方他过夜以后就要换地方去了,就要换地方去了。所以就有人发展这样,我在两棵树,今天睡这一棵,明天睡这一棵,我已经换了,对不对,后天再回来我又换了,然后我又换了,就一直在那边换,好像也符合标准。这样子啊,告诉各位,不会成就,因为你在逃避法律,钻法律漏洞,你在钻戒律的漏洞,那个不是修行人。
修行人是很坦荡荡的,他不会执着在任何环境上面,不会被他污染到,因为你要把这种执着给消灭掉,那喜欢不喜欢必须要破除掉啊,所以他的功夫就用在这个地方。所以他不会贪婪好的环境或者嫌弃那不好的环境,他反正走到这里,应该休息了,他就休息,不管这里多差。而我们不是,我们的惯性会让你说,好啦,我找一个地方休息,你要知道,找一个地方休息啊,一定有,是找你喜欢的,对不对,找你所定义的,尽管你说你是找你不喜欢的,还是你喜欢的!因为你的定义标准说,这个才对,那个对就是你喜欢的,是不是这样?我们很喜欢吃东西,这个不行,因为你贪吃,那么现在我修行以后不能贪吃,所以我要的就是不能吃,所以中午吃一餐,那么其它绝对不能吃,这是如法的,是正确的,所以吃过中午以后你就其它不能吃,人家要给你吃,你就全部拒绝,不管什么原因,统统拒绝。那么告诉各位,这个不吃啊,也是吃,因为你贪不吃,还是贪啊,因为他就是要你不能执着,不能够去喜欢啊,你现在是喜欢不吃嘛,一个是喜欢吃一个是喜欢不吃嘛。
举个例子啊,有两个兄弟,这两兄弟,一个喜欢吃甜的,一个喜欢吃咸的。有一次,七月,七夕啊煮“米粿”, “米粿妹”(米粿粥)叫那个老大吃,老大说我不要吃美国粥,为什么?它甜的我不要。然后妈妈就去把它弄啊,弄咸的美国粥给他吃,咸“米粿妹”啊,他一吃很高兴啊,喔咸的。他不吃甜的,吃咸的,但对咸的来讲他是贪吃,对甜来讲他也是贪吃,贪不吃。那个弟弟啊,喜欢吃甜的,不喜欢吃咸的,他是贪吃甜的,贪不吃咸的,还是贪啊。因为你有一个你要,就表示你有选择,修行要把这个选择啊给破除掉,要破除掉。
从这个地方开始,你就可以看到,第一个修行,要有成就的可以从这里下手,那么这个下手啊,很容易成就,不过很苦就是了。很多人很喜欢,但是修得很不理想。我们台湾有位也是很了不起的大德,他为了不受外境的影响,他出家修行,他坚持不接受供养。你知道台湾人是很怪的动物,他越是不接受供养,我就越喜欢供养他,这个是很麻烦的。那供养他怎么办呢,他不接受啊,就叫他的弟子去把它接受下来。有没有接受我不知道,反正他说这样,他没有犯戒,(台语),是他接受的不是我,对不对?我不接受供养啊。在南传佛教里面更绝的,人家供养红包不能用手拿,用筷子夹,绝不绝?这算吗?那你这种情况啊,是你在分别执着啊,讲戒律讲得很好啊,而现的相是这样的情况。
对于他的这种精神啊,是很可嘉,但是这样的情况啊,他本身在核心上面还是有问题的,那一个分别执着上面啊,你一定要去注意。这个部分要做好,很不容易。所以修行人在这里,真的是很麻烦的事啊,自己要去挣扎挣脱这个部分啊,那是很有待好好努力啊。它不但要宏观又要深入,不然你在哪里它都有地方你都唔知。你会不知道啊,那么这个喜欢不喜欢啊,是从你的接受上面来,受蕴,因为你是从感触上面才产生受啊,所以受是你喜欢不喜欢的根源,你假如能够受拒绝啊,就没有喜欢不喜欢的部分,所以这个受蕴在这地方,他对于喜欢不喜欢就发挥很大的作用。假如你根本就不受,那就没有。
因此戒律在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这种划分。譬如说,这是大家要留意的,世尊有一次,有一个弟子,他出去托钵,托钵啊到一个妓女户里面去了,他不知道,那个妓女啊就骗他,嗯,这个修行人很可爱,嗯就骗他,骗他啊,他们就发生关系。发生关系以后他就很后悔,他回去忏悔,说我犯戒了。世尊就问他一句话,是,你喜欢她还是不喜欢她?他说我不知道啊,我不喜欢,我就托钵到那里,就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了,所以我犯戒了。好,那既然你不喜欢她,你没有感觉到她的存在,而自己,我们现在的话叫你主动去要求的话,在动机上你没有发生,这个不犯戒。
你要注意喔,戒律在讲这里啊,因为这个是从,戒律是在行法中来的,修行的法藏来的。因为你在爱上面要断绝嘛,断绝的时候必须要无受。对不对,你喜欢一个女孩子,已经喜欢了,你就产生了,产生会喜欢一定有喜欢的背景嘛!她可能很漂亮,或者,她有财产,或者,她有......不管一万零一个理由都是,只要有其中一个理由造成你喜欢的话,而你,这个时候不管有没有发生那个行为,你那个喜欢,就已经犯戒了,这是大乘最佳的定义。因为你动机起了,受已经产生了,受产生,你对她就会有喜欢了。喜欢的时候你不一定有所谓的性行为,你可能会比较喜欢跟她讲两句话,这个就犯戒了。
所以真正持戒啊,不容易啊,因为这是讲你修行的时候心念的部分。你之所以喜欢就是因为你感受到她,有一个什么原因,造成你喜欢了,你是不是真的像佛经所讲的“平等视众生”,“平等视众生”对众生没有喜欢不喜欢的,没有喔!注意喔!所以这一个感受啊,这个受啊,就已经包含到动机上面去了。动机啊,在我们现在来讲,跟你的意识形态无关。刚才讲过,那个意识形态的形成啊,是后来才有的,那么这个地方的受是距离你形成意识形态还很早以前啊。但是,你这辈子之所以会喜欢这个人,可能有前辈子的意识形态过来的,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已经引起你这辈子的动机啊。
这一点就很重要,很重要啊!譬如我们现在流行的是林青霞这一型的美女,而不是以前杨贵妃那一型的,那就不一样啊。那很自然的,你的意识形态会对这样的人产生喜欢,那已经告诉你,你对她的喜欢已经产生了,那么他的动机就在那个地方,那叫潜意识,形态还没形成,但潜意识已经有了,那个就是受。而这种潜意识的形成是从哪里来的?从触,接触上来的。这个接触啊,身体的接触,是接触,那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叫做触,眼见色,耳闻声,鼻闻香,舌觉味都一样,都包括在这里面。因为有接触,你才会有那种潜意识产生,因为有潜意识产生,你才会有喜欢不喜欢,然后产生你的执着。这个就是很严密的这种思维模式。而这个接触是从哪里来?从六入,就六根、六识。从进入,六尘进入叫六入嘛。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上面来的,那么这个六入是我们根识性的这个部分,名色就是造成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这个部分接受的原因,就是尘境,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呢,是因为识性的作用,它才发挥出来的,所以识产生了。
那我们到这个地方,你可以看到,从名色到受这个地方啊你可以把它破除掉,这个修行啊就很微细啊。所以告诉各位,在第一个阶段,要断爱来证灭的人,用苦集灭道来讲就可以通了。但是呢你假如想要把这个爱的根源再破除啊,最少要到达名色这个阶段,你必须把这个尘境堵住啊,让尘境对你来讲能够不生,不起作用,那么你对于这种爱才能够不生啊。因为尘境一产生,那你就种种的好恶啊,会逐渐延伸下来,那么这个时候能够不能够去除尘境对我们的诱惑,这是第二个层次的修行人。通常啊,缘觉或者独觉,他的功夫要讲到这个地方,这个是初级的独觉。那我们可以看到,在台湾很多人修行有这种情况,他已经到达这里,但是他这种果部分并没有深入,他已经觉知到,已经觉知。这不是感觉啦,他自己内心,能够觉知到这个部分。
那么要把这个名色给断除,名色是从哪边来?就从你的识性,识,产生的,识是因为你有行,才有识,没有行不会有识,他已经进入极微细的部分啊。我们刚才解释的情况,这一个行产生识,跟识因行而产生,我们前面解释的部分已经讲了,这个行又从无明中来,换句话说,你的行,是无意义的行,才叫做无明,无明起作用,你会产生无意义的行。小孩子,肚子饿了就哭,尿布湿了就哭,你把他换好他就不哭。其实他不知道为什么,他只是一种物理现象的反射,而这种物理现象的反射就是基本上的无明。那么追求到名色要消除的人啊,我们可以说啊,他已经比断爱证灭,功夫要来得深,善根要来得利。
那么超过尘境而要再进入识、行的部分啊,那我们要知道,你就要破除无明。在这个地方啊,破除行啊,也有人,要破除无明就很少了。所以破除无明的时候啊,是另外一个阶段的行法,到第三个阶段的行法就破除行,让行不产生。换句话说,身行、心行,全部不起作用。第二个阶段是名色,让六尘境界不要来侵犯我,那就有点跟爱呀断除外面的尘境一样,不过,从爱来断除外面尘境的干扰啊,会比较着相,从名色上面来断除外面的干扰比较重视心理因素。大概我们的区别这两个层面是这样。
那么破除行的部分,又比破除六尘干扰的部分来得更微细,这个时候他的重点,是在于心行。心行跟你自己身行的行为啊,是不是没有觉知的行为,你的心念起啊是不是一种受外境影响以后的自然反应,那个自然反应叫做惯性动作,叫反射作用,他会去留意到这里,因为这种,这种反射作用啊,是一种生物的本能。狗吠你,另外一只狗一定把它吠回来,那么你是个人,狗吠你,你的反应就是赶快跑,对不对,狗要是吠你,你又吠它,那就得亲吻。你的反射就这样,狗来吠你,你就走,你就赶快跑,那跑就是一种反射作用,那是一种生物的本能。生物的本能告诉我们说你是无明的,但是一般人没有觉察到,即使你觉察到,也不可能破除,因为无明要破除,那就不是一般的状况。
这里面啊第四个阶段,也就是破除无明的情形。那破除无明啊,跟对有的存在他有一个连带关系,这个破除的部分啊,我想今天的时间不够了,我们明天晚上再来告诉各位说。在运用十二因缘法修行当中啊,他的最高层次啊怎么样破除无明,那么他为什么大乘的空宗思想,会运用空来破有,空来破有怎么除掉无明的,这个部分啊我们就把它保留着,明天晚上再跟各位做进一步的说明,今天只能说概论讲到这里。
《十二因缘讲记 第二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