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P10

  ..续本文上一页,就能到达目标的终点,也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四如意足的第三项是「进如意足」。

   进,就是精进,精进就是专念不退却。我们的愿不可稍退,要前进不懈,而且要保持在直道上面,不邪曲,不间断,向菩萨的大道直行。这叫做进如意足。

   第四是「慧如意足」,慧即是光明之意。我们内心本具清净光明的智慧,能促使我们依着愿望、正念向前精进,就如灯塔指路,我们的所思所行,也需要智慧光明的引导。身处浊恶世间,犹如暗中行路,这条路要走得安心安稳,必定要有光源照路,才能保护我们不会跌跌撞撞,甚至堕入深坑。

   「欲念进慧四如意,具足圆满道业立」,能具足四如意,就具足圆满的道业力,帮助我们导向正道,如此,道业即能具足成就。

   「欲如意足贵发愿,愿大志坚菩提现」,欲如意足最宝贵的精神就在于发愿,因为欲就是愿望,人人自己发愿,而且愿大志坚,菩提的智慧即能显现」。我所说的静思语其中有一句,「心要细,气要柔,愿要大,志要坚」,发心立愿的重点就是在这里,一定要由内而外,由小而大层层用心,才能以大愿大志进取佛道。志愿坚,道可证

   愿大志坚,菩提觉道很快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再来是,「念如意足在诚正」,慈济的精神是慈悲喜舍,实际的做法则是信实诚正,信实诚正存在于我们的心念,发而为服务众生的职志与作为。能够保持着这样的心念往前直进,「诚正信实道可证」,每个人都可以藉此体证、体悟佛菩萨不舍众生的本怀与真理。所以学道,道就在我们面前,只要诚正信实去行,绝对是指日可待。

   「进如意足当正勤,拔苦与乐重力行」,四如意足与四正勤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连性,我们发愿向前精进,少不了四正勤止恶生善的力量。要拔除众生的苦难,使得众生获致快乐,不能只是用口说说,一定要身体力行,才能真正日起有功。不管众生在哪个地方遭受苦难,我们都要想尽办法亲身到达那个地方,亲手遍布施,以亲切的关怀肤慰受难的心灵。

   公元二000年,我们对北朝鲜援助农业肥料,罗明宪居士及宗教处等一行人,不畏路途遥远,他们心系当地的苦难,为了拔除苦难,就算是再困难的任务,他们都一定要去实行。痛苦拔除了,当地的人民才能得到快乐,我们给他们肥料,使他们的农作物得到丰收,就能脱离饥饿、受苦的灾难,露出喜悦满足的快乐。

   这都不是用嘴说说而已,而是重在力行,所以说拔苦与乐重力行,只要我们能力所及之处,都要自动自发去付出。因而,「慧如意足济苍生」,我们要如何来救济芸芸苦难的众生

  众生的苦难千差万别,有的则是多方面的苦难,我们面对这种千差万别的苦难,想要因病投药使之离苦就乐,唯有发挥大智慧力,始能普济苍生。

   像是慈济的志业,从台湾起始,却能受到整个社会的肯定。慈诚队、委员、志工队伍浩荡长,不只在台湾,而且普及到世界许多角落。慈济人,人人都很快乐,人人都是「甘愿做,欢喜受」,做得快乐又轻安,这么一个快乐而真善美的世界,已经散播到全球。

   因为人人心中有爱,因为人人心中都有光明,只要我们用这分爱为力量,用这分智慧为前导,人人心中的灯火点燃了,世界就有光亮。运用智慧就能无碍推行,这就是慧如意足。

   「慈悲喜舍放长情」,以慈悲喜舍的心,放长情、扩大爱,三十多年直到现在,看看我们的脚步扩及五大洲,超越了国家、种族、宗教等等的隔阂,这不就是放长情、扩大爱!

   「四如意足系一心」,欲、念、进、慧四者常常放在心上,「心净一切国土净」,我们的内心清净,所愿所行都在净化人心、祥和社会,以求天下无灾难,则一切国土无不清净。

   「烦恼一念动三千,三千一念由心牵」,心中有了无明,就免不了造作恶业,业业相缠,牵扯出烦恼不断。若是追本溯源,好好地固守好心地的平静,自然没有烦恼无明,也没有业障纠缠。个体美,整体美——师公在看你

   这里的「三千」表示普遍,代表很大的境界,一点点的烦恼,影响就可能十分巨大。但是如此广大的三千境界,归根究柢也只系于一念,一念心起,是福是祸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在团体中,不要以为我一个人不好没有关系,其实,之中只要有一个人不好,整个团体的美就被破坏了。这也就是我常常说的,个体美就是整体美,整体美就是因为有个体美。

   所以要时时把心照顾好,也要时时照顾好我们的行动。所谓「十目所视,十指所指」,不管有没有人看到,「君子慎独」,在一个人独处时,更要谨慎小心于我们的心行。照顾这一念心,不要认为没有人看到,我的心就杂想纷纷,而后放纵了行动,造成自己都无法预期的结果。

   记得台北有一位慈诚队员,每次他来执勤时都很有威仪,很有规矩,回家之后也会跟他的孩子,分享师公今天说了些什么,把孩子也教得很有规矩。

   有一天他回到家,可能是一时累了,所以坐在沙发上,就顺势将两只脚放在桌上。他的孩子看到了,就义正辞严地说:「爸爸,师公的眼睛在墙壁上看你。」他马上把脚放下来,还对孩子说:「对不起,对不起!小菩萨,爸爸感恩你!」这就是一念放松。还好他的孩子是位小菩萨,会及时提醒爸爸,否则爸爸的身教如此,孩子怎么能守住规矩。

   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也是见微知着。所以一念心动,行动就会产生,就算是很小的居家活动,我们都要很小心。

   「毫厘之差谬千里」,谬,就是错谬的意思。一念偏差,步步皆错,是善是恶,是迷或觉,差别都只是在毫厘之间,如若稍微把持不住,失去了正确的方向,距离目的地就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

   「体解大道无量义」,我们要用心啊!好好地深入大直道的法理中,道从一念生,一念则生千千万万的道理,所以无量义就是从一而生无量的意义。《无量义经》云:「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念好心,就能成就无量的善行。

   希望大家时时用心,举止要有轻重,自己要很自爱,这才是自己尊重自己。不要看轻自己,认为自己不轻不重,地球这么大,多我一个也没有加重,少我一个也没有减轻,这样的想法就很消极了。我们应该积极起来,这个世界不能没有我,也不能没有你。

  

  第四、五行品

   根五力

   【信根(力)】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正确信仰根必在,稍有偏差误前程;

   无相之相是实相,无所求心是道心;

   信解行证不偏离,成佛之道方可期。

   【精进根(力)】

   我修行是我所得,你用心是你所得;

   行兹在兹一念心,把握时间正道行;

   凡夫地到佛境界,努力精进不停歇;

   有信更要求精进,用心用心再用心。

   【念根(力)】 

   一切举动一念心,治心守意于未萌;

   度人先从救心起,培养一分仁德心;

   一念含融三千界,守住最初一念心;

   万法皆出于一念,我向正道念力行。

   【定根(力)】

   专一心思求正道,心不散乱就是定;

   念兹行兹戒定慧,坚固一念初发心;

   挑柴运水无非道,行住坐卧皆是禅;

   若将佛法生活化,历历昭然心目间。

   【慧根(力)】 

   智为分明知解心,世间色法分得清;

   慧光遍彻天与地,平等大爱众生心;

   人人与佛缘平等,佛在自心不远求;

   智慧根源四念处,处处当念福慧修。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念,有正念的积极的精进力与定力,才能成就福慧双修的人生。

   每个人一定要好好守住五根门,第一要有「信根」,信是信仰,有了正确的信仰,启发人生正向的良能,自然就不会落入错误的方向。假若欠缺正确的观念,方向一偏差,就算你再努力,终究上背道而驰,渐行渐远。看看社会上有多少作奸犯科的人,往往都是出于一念偏差,方向就愈错愈无法回头。

   信为道无功德母,长养一切善根,若是信根不具或信力不坚的人,就容易受人煽动, 改变原本积极、善良的初衷。偶尔我也会感叹「善门难开,好事难为」,有的人很用心付出,但是身边的人就会说:「你真傻,赚了钱不会自己花,花自己的钱去做别人的事,这怎么划得来!」听久了,有些人也真的受到影响,生起退心。

   所以我们为善也要有定力,少了定力,就容易受摇摆不定,因而丧失了成长慧命的机会。人生有所为、有所不为,可为的事应该要坚定意志积极去做,不要随便受人影响,这样就没有不成功的事。

  精进智慧信念定

   信心、精进、正念、定力、智慧,此五者称为「五根」,发而为作用则是「五力」,五根五力相互配合,即能成就功德。这五类十种助道之,以信为起始,可见信根、信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信可生精进大力,可生正确观念,进一步培养定力,最后即能从中累积智慧,所以以信心被列为首要。

   信要正信,信是学佛向道一条不可偏废的道路。信的方向如果偏差,一生的道业就荒废了,所以把握信根信力非常重要。但是人生几何,光是有信还不够,一定要加上精进根、精进力。才能珍惜时间,向我们选择的正道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否则「道必难会」。

   在精进中时时修正自己偏失的地方,这就需要有正念。人们总是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不息,假使方向有了偏差,很容易便堕入于邪思邪道,要纠正如此多变的凡夫心,便要令其所见、所闻、所思都离不开正确的一念,这样才不会偏差入邪,所以我们必定要顾好这一念心。

   心念一定要正,有了正念,然后要有定力;有了正念,若缺乏定力亦无法坚持。修行的道路遥远漫长,怎么样才能到达觉悟成佛的终点?就是要有坚心一志的定力。

   第五类是智慧根与智慧力。智是分别智,就是…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