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保持住这分善念,最后才能恢复天人之身。
这都要感恩佛陀的提醒,天人于是再度来到佛前顶礼,而且也向佛陀发愿,他再也不要享乐了,只愿专心护持三宝,守持善法。佛陀亦点头赞许。
说完这个例子,佛陀就对弟子们说:「看啊!这念心就是要自己好好地守持好,恶念不生,善念不断,才能成就圆满的修行。大家要时时多用心!」 一旦发心,要永恒受持,所以常说把握当下,恒持剎那,也就是要发心如初,精勤不懈。以上是四正勤。
第三行品
四如意足
欲念进慧四如意,具足圆满道业立;
欲如意足贵发愿,愿大志坚菩提现;
念如意足在诚正,诚正信实道可证;
进如意足当正勤,拔苦与乐重力行;
慧如意足济苍生,慈悲喜舍放长情;
四如意足系一心,心净一切国土净;
烦恼一念动三千,三千一念由心牵;
毫厘之差谬千里,体解大道无量义。
学佛就是要学得一心宁静,不管是什么境界,要记得「心不随境转」,如果心中宁静,看什么境界都很美,什么样的人事物都值得我们感恩。学佛就是要修学这一个心念。
孔夫子说「学而时习之」,学了之后还要时时熏习,才能在生活中成长我们的智慧,习得圆融圆满的待人接物之道。能深入观察人事物的形相道理,才能应机逗教。
佛陀所云「三十七道品」,旨在教育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如何建设自己的内心世界。外在的世界复杂万变,要如何使内心的世界成为复杂中的美景
这当然要具有智慧。所以,佛陀所说四念处,除了观想自身外,又再观想外境,还有彼此之间的感受,并分析物质世界中的种种执着。
在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中用心熏习,预防不法的心态产生,明白人生的方向即是行善止恶,做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就是佛陀的教育。接下来,我们也要注意自我心灵的各种欲念。四如意,道业立
单纯的欲念可视为希望,也就是我们希望的人生方向。修行者企望的人生方向,就是在接受佛陀的教育,而后自度度人,所以「欲念进慧四如意,具足圆满道业立」。
四如意足,如意的意思就是无障碍。要没有障碍,第一要有希望,第二要有正念,第三要精进,第四要有智慧,这样我们就能事事如愿,没有障碍,就像两只脚能平行,即可畅通无阻,所以叫做如意足。四如意足意即进入三摩地(定),使所行无碍的四种方法,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进如意足以及慧如意足。
第一「欲如意足」,欲就是希望,这里指的是修道成果的欲望或愿望,与一般凡夫所谓的「欲」念有所不同。这种愿望、希望,是因地到果地之间不能缺少的,我们心中如果没有修行的愿望,就不会立志发心,当然就无法身体力行,这样子哪里会有成佛的可能。所以我们必定要有愿,这是修道证果的一股力量,称为「欲如意足」。
世间人所希求的,不外求事事如意,实在说,若是一味求取名利地位,自私自利而想求事事如意,这只是愈求愈不满足,徒然增加自己的痛苦而已。如若能缩小自我的物欲与爱欲,扩大范围去普利众生,必定能远交近来,聚集同心同道者齐来完成此一大愿。
我们的愿,只要是为了天下众生,只要能把心门打开,不受物欲束缚,自然能够海阔天空。人生之所以有许多求不得、不如意,就是因为受到物欲境界的束缚,如果能扩大心胸,拨开私我的欲求,自然就能海阔天空,任我们适意悠游。所以,学佛要从我们心灵的世界拓展起。
再来是「念如意足」,念就是念念一心,心要常住真理中,念要念念一心。心念一点点都不能偏差,如果我们有正念,念念一心住于真理,要走这条菩萨道路其实也不困难。
凡夫总是杂念多,每样东西都想学,但是每一样都学不齐全,这就是心念散乱了。如果能选择一样自己想学的,就专心在这样,譬如我们学佛,就专心在学佛的道路,慈悲喜舍这么简单的四个大字,我们如果能够依教奉行,自然就能念念一心,如此,心就不会散乱。所以,我们要时时将心灵世界中的烦恼去除。
很多人的烦恼都是:「他会,我也要会;他的学问高,我也要去拿文凭。」所以什么都要学,心理难免就会很复杂。所以,我们的发心发愿,一心一志没有杂念,就能念念清净;心无旁骛,就无烦恼。当然,我们也要警惕自己,一旦选择了方向后,定要力行精进。多用心,无难事
只是说「我保持一心,其它的都不必去追求了」,这也同样会使人停滞不前。我们一心一志之后,还要向前精进,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方向选择对了,继续向前精进,绝对能到达愿望的终点。我们的愿望,就是佛的境界;我们精进的方向,当然就是菩萨的道路,所以一定要精进。
成佛的目标,就是要先得智慧。其实我们与佛的智慧本来平等,佛没有比我们多,我们没有比佛少,佛陀既然这样告诉我们,我们就应该要有信心。只是我们向来处在凡夫地,周围的环境十分复杂,诱惑的事物林林总总,以致人心涣散,方向偏差,因而懈怠堕落。现在我们目标一致,心念不散乱,向前精进不懈怠,智慧自然就会产生。
拨开黑暗,就能彻见光明的真理,这是一定的道理。就像是磨光一面镜子,你下多少功夫去磨,镜子的本质就会呈现多少,等到镜子的本质完全呈现,就能照耀万物。所以,镜子的本质原本就有了,只是要下功夫去磨,这就是佛陀对我们最直接的指引。人人都有这分平等的智慧,很多人也有心要学佛,下坚定决心的也不乏其人,只是大家都不懂得如何用心。
佛世时,某一天在给孤独园中,一群比丘聚在那儿议论纷纷,佛陀就问:「你们在为什么事情议论呢
」其中一位比丘就说:「今天出外去托钵,又听到外人在议论僧团的事。」佛陀就问:「僧团又有什么事呢
」
比丘说:「我们僧团中有一位老比丘,他在外面接受居士的供养,居士要他祝福时,他老是会说出一些不得体的话。人家如果有丧事,他就对丧家说一些喜庆的话;有人喜庆时供养他,请他祝福时,他又说一些不吉利的话。」
佛陀请比丘说出实例。比丘也就举例,有一户人家在办喜事,是主人的儿子结婚,正好老比丘从那里经过,主人也很欢喜,就虔诚地供养他,请他为这对新人祝福。没想到他竟然说:「你们今天办喜事,实在是很可喜的事情,祝福你们能办一百次。」人家结婚都是一生一次,他竟然祝福这对新人结婚一百次。主人当然很不高兴,有些批评的话就传出来了。非今生,遍过去——鲁钝的梵志
佛陀听了,很无奈地摇摇头,就说:「大家可知道,他不只是今生才这样愚钝,从前我也曾费尽心机,但是怎么教他都教不会。」佛陀因而说起这位长老过去生中的故事。
从前有一群梵志一同修行,其中有位梵志特别愚鲁迟钝,怎么教都教不会,渐渐的大家都失去耐心,他就被其它的梵志所排斥。但是他们的教授师却很有爱心及耐心,认为就是因为这位梵志如此愚钝,才更应该教导他。既然跟不上大家的进度,教授师就叫他当侍者,每天跟在自己身边工作,打扫室、内外,侍奉起居等等,以便随时应机教导他。
有一天,教授师受人宴请,回来时已经有点醉意,躺在床上觉得有点低,就对愚钝的梵志说:「来!你帮我把床脚垫高,垫平。」他就赶快找东西来垫。垫好了三个床脚,只剩一脚却找不到东西可垫,看到教授师很累了要睡觉,他也不敢惊动,就拿他的腿去垫床脚。
直到天亮教授师醒来,看到他坐在床边,问明了原委后,教授师摇摇头,觉得这个弟子实在是很憨直。但是,这个举动也令教授师很感动,就思考着要如何教导他,才能把他的愚钝无明扫除。
后来决定让他出外工作,每天回来时,就向教授师报告这一天中所看到的事物,再请他做一些譬喻,以这种生活化的方式来教育他。
一开始的工作是捡柴,在捡柴时他看到一条蛇,教授师就问他:「你能不能把看到的蛇做个譬喻,看看牠像什么
」他想一想就说:「蛇就像铲子的柄。」教授师很高兴:「没错!你比喻得很好。」
另一回他报告教授师说:「报告教授师,我今天出去看到大象。」教授师:「那么,你做个譬喻看看。」因为那一天他回答像铲子的柄,教授师很高兴,所以他又回答:「教授师,大象就像铲子的柄。」
教授师想:象跟铲柄,哪里像呢
啊!象的脚有一点像,象的牙也有一点像,好吧!当成是打禅意,这样的譬喻也还可以。有一天,梵志接受人的宴请,回来后,教授师又问:「你今天受请,吃了什么东西呢
」「是饼卷。」「那你就拿饼卷做个譬喻。」「像铲柄!」教授师一听又是铲柄:好吧!饼卷跟铲柄是有点像,就将就一下吧!
再有一天,梵志又受请,教授师在他回来后又问他:「你记得今天吃了什么东西吗
」「记得,就是乳酪。」「你拿乳酪来做譬喻,看看像什么呢
」不料梵志仍是回答:「像铲柄。」教授师很无奈,就告诉梵志:「乳酪是用煮的,用圆的或四角的容器去制成它的形状,你怎么每一样都说像铲柄呢
」
这位梵志自己也觉得很无奈,问道:「我回答得不对吗
开匪瞪呦癫淌谑Σ皇呛芨咝寺
我希望每一种譬喻都是让教授师高兴的譬喻。」
佛陀说完这个小故事,回头告诉比丘们说:「当初这位梵志求道心切,也有耐心与耐力,只是不能做到一心一志无散乱,对心灵的世界缺乏用心。所以,应对进退就很偏差,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真是很无奈的事!」
我们学佛也要学习进退,如何待人接物,这都要靠智能。智慧总是不离开一心,我们所希望的目标在哪里,目标确定之后,就要一心一念向前精进。于心灵世界中时时刻刻自我观照,跟外在的境界也能适切配合…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