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保持住這分善念,最後才能恢複天人之身。
這都要感恩佛陀的提醒,天人于是再度來到佛前頂禮,而且也向佛陀發願,他再也不要享樂了,只願專心護持叁寶,守持善法。佛陀亦點頭贊許。
說完這個例子,佛陀就對弟子們說:「看啊!這念心就是要自己好好地守持好,惡念不生,善念不斷,才能成就圓滿的修行。大家要時時多用心!」 一旦發心,要永恒受持,所以常說把握當下,恒持剎那,也就是要發心如初,精勤不懈。以上是四正勤。
第叁行品
四如意足
欲念進慧四如意,具足圓滿道業立;
欲如意足貴發願,願大志堅菩提現;
念如意足在誠正,誠正信實道可證;
進如意足當正勤,拔苦與樂重力行;
慧如意足濟蒼生,慈悲喜舍放長情;
四如意足系一心,心淨一切國土淨;
煩惱一念動叁千,叁千一念由心牽;
毫厘之差謬千裏,體解大道無量義。
學佛就是要學得一心甯靜,不管是什麼境界,要記得「心不隨境轉」,如果心中甯靜,看什麼境界都很美,什麼樣的人事物都值得我們感恩。學佛就是要修學這一個心念。
孔夫子說「學而時習之」,學了之後還要時時熏習,才能在生活中成長我們的智慧,習得圓融圓滿的待人接物之道。能深入觀察人事物的形相道理,才能應機逗教。
佛陀所雲「叁十七道品」,旨在教育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及如何建設自己的內心世界。外在的世界複雜萬變,要如何使內心的世界成爲複雜中的美景
這當然要具有智慧。所以,佛陀所說四念處,除了觀想自身外,又再觀想外境,還有彼此之間的感受,並分析物質世界中的種種執著。
在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中用心熏習,預防不法的心態産生,明白人生的方向即是行善止惡,做到「諸惡莫做,衆善奉行」,這就是佛陀的教育。接下來,我們也要注意自我心靈的各種欲念。四如意,道業立
單純的欲念可視爲希望,也就是我們希望的人生方向。修行者企望的人生方向,就是在接受佛陀的教育,而後自度度人,所以「欲念進慧四如意,具足圓滿道業立」。
四如意足,如意的意思就是無障礙。要沒有障礙,第一要有希望,第二要有正念,第叁要精進,第四要有智慧,這樣我們就能事事如願,沒有障礙,就像兩只腳能平行,即可暢通無阻,所以叫做如意足。四如意足意即進入叁摩地(定),使所行無礙的四種方法,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以及慧如意足。
第一「欲如意足」,欲就是希望,這裏指的是修道成果的欲望或願望,與一般凡夫所謂的「欲」念有所不同。這種願望、希望,是因地到果地之間不能缺少的,我們心中如果沒有修行的願望,就不會立志發心,當然就無法身體力行,這樣子哪裏會有成佛的可能。所以我們必定要有願,這是修道證果的一股力量,稱爲「欲如意足」。
世間人所希求的,不外求事事如意,實在說,若是一味求取名利地位,自私自利而想求事事如意,這只是愈求愈不滿足,徒然增加自己的痛苦而已。如若能縮小自我的物欲與愛欲,擴大範圍去普利衆生,必定能遠交近來,聚集同心同道者齊來完成此一大願。
我們的願,只要是爲了天下衆生,只要能把心門打開,不受物欲束縛,自然能夠海闊天空。人生之所以有許多求不得、不如意,就是因爲受到物欲境界的束縛,如果能擴大心胸,撥開私我的欲求,自然就能海闊天空,任我們適意悠遊。所以,學佛要從我們心靈的世界拓展起。
再來是「念如意足」,念就是念念一心,心要常住真理中,念要念念一心。心念一點點都不能偏差,如果我們有正念,念念一心住于真理,要走這條菩薩道路其實也不困難。
凡夫總是雜念多,每樣東西都想學,但是每一樣都學不齊全,這就是心念散亂了。如果能選擇一樣自己想學的,就專心在這樣,譬如我們學佛,就專心在學佛的道路,慈悲喜舍這麼簡單的四個大字,我們如果能夠依教奉行,自然就能念念一心,如此,心就不會散亂。所以,我們要時時將心靈世界中的煩惱去除。
很多人的煩惱都是:「他會,我也要會;他的學問高,我也要去拿文憑。」所以什麼都要學,心理難免就會很複雜。所以,我們的發心發願,一心一志沒有雜念,就能念念清淨;心無旁骛,就無煩惱。當然,我們也要警惕自己,一旦選擇了方向後,定要力行精進。多用心,無難事
只是說「我保持一心,其它的都不必去追求了」,這也同樣會使人停滯不前。我們一心一志之後,還要向前精進,所謂「一勤天下無難事」,方向選擇對了,繼續向前精進,絕對能到達願望的終點。我們的願望,就是佛的境界;我們精進的方向,當然就是菩薩的道路,所以一定要精進。
成佛的目標,就是要先得智慧。其實我們與佛的智慧本來平等,佛沒有比我們多,我們沒有比佛少,佛陀既然這樣告訴我們,我們就應該要有信心。只是我們向來處在凡夫地,周圍的環境十分複雜,誘惑的事物林林總總,以致人心渙散,方向偏差,因而懈怠墮落。現在我們目標一致,心念不散亂,向前精進不懈怠,智慧自然就會産生。
撥開黑暗,就能徹見光明的真理,這是一定的道理。就像是磨光一面鏡子,你下多少功夫去磨,鏡子的本質就會呈現多少,等到鏡子的本質完全呈現,就能照耀萬物。所以,鏡子的本質原本就有了,只是要下功夫去磨,這就是佛陀對我們最直接的指引。人人都有這分平等的智慧,很多人也有心要學佛,下堅定決心的也不乏其人,只是大家都不懂得如何用心。
佛世時,某一天在給孤獨園中,一群比丘聚在那兒議論紛紛,佛陀就問:「你們在爲什麼事情議論呢
」其中一位比丘就說:「今天出外去托缽,又聽到外人在議論僧團的事。」佛陀就問:「僧團又有什麼事呢
」
比丘說:「我們僧團中有一位老比丘,他在外面接受居士的供養,居士要他祝福時,他老是會說出一些不得體的話。人家如果有喪事,他就對喪家說一些喜慶的話;有人喜慶時供養他,請他祝福時,他又說一些不吉利的話。」
佛陀請比丘說出實例。比丘也就舉例,有一戶人家在辦喜事,是主人的兒子結婚,正好老比丘從那裏經過,主人也很歡喜,就虔誠地供養他,請他爲這對新人祝福。沒想到他竟然說:「你們今天辦喜事,實在是很可喜的事情,祝福你們能辦一百次。」人家結婚都是一生一次,他竟然祝福這對新人結婚一百次。主人當然很不高興,有些批評的話就傳出來了。非今生,遍過去——魯鈍的梵志
佛陀聽了,很無奈地搖搖頭,就說:「大家可知道,他不只是今生才這樣愚鈍,從前我也曾費盡心機,但是怎麼教他都教不會。」佛陀因而說起這位長老過去生中的故事。
從前有一群梵志一同修行,其中有位梵志特別愚魯遲鈍,怎麼教都教不會,漸漸的大家都失去耐心,他就被其它的梵志所排斥。但是他們的教授師卻很有愛心及耐心,認爲就是因爲這位梵志如此愚鈍,才更應該教導他。既然跟不上大家的進度,教授師就叫他當侍者,每天跟在自己身邊工作,打掃室、內外,侍奉起居等等,以便隨時應機教導他。
有一天,教授師受人宴請,回來時已經有點醉意,躺在床上覺得有點低,就對愚鈍的梵志說:「來!你幫我把床腳墊高,墊平。」他就趕快找東西來墊。墊好了叁個床腳,只剩一腳卻找不到東西可墊,看到教授師很累了要睡覺,他也不敢驚動,就拿他的腿去墊床腳。
直到天亮教授師醒來,看到他坐在床邊,問明了原委後,教授師搖搖頭,覺得這個弟子實在是很憨直。但是,這個舉動也令教授師很感動,就思考著要如何教導他,才能把他的愚鈍無明掃除。
後來決定讓他出外工作,每天回來時,就向教授師報告這一天中所看到的事物,再請他做一些譬喻,以這種生活化的方式來教育他。
一開始的工作是撿柴,在撿柴時他看到一條蛇,教授師就問他:「你能不能把看到的蛇做個譬喻,看看牠像什麼
」他想一想就說:「蛇就像鏟子的柄。」教授師很高興:「沒錯!你比喻得很好。」
另一回他報告教授師說:「報告教授師,我今天出去看到大象。」教授師:「那麼,你做個譬喻看看。」因爲那一天他回答像鏟子的柄,教授師很高興,所以他又回答:「教授師,大象就像鏟子的柄。」
教授師想:象跟鏟柄,哪裏像呢
啊!象的腳有一點像,象的牙也有一點像,好吧!當成是打禅意,這樣的譬喻也還可以。有一天,梵志接受人的宴請,回來後,教授師又問:「你今天受請,吃了什麼東西呢
」「是餅卷。」「那你就拿餅卷做個譬喻。」「像鏟柄!」教授師一聽又是鏟柄:好吧!餅卷跟鏟柄是有點像,就將就一下吧!
再有一天,梵志又受請,教授師在他回來後又問他:「你記得今天吃了什麼東西嗎
」「記得,就是乳酪。」「你拿乳酪來做譬喻,看看像什麼呢
」不料梵志仍是回答:「像鏟柄。」教授師很無奈,就告訴梵志:「乳酪是用煮的,用圓的或四角的容器去製成它的形狀,你怎麼每一樣都說像鏟柄呢
」
這位梵志自己也覺得很無奈,問道:「我回答得不對嗎
開匪瞪呦癫淌谑Σ皇嗆芨咝寺
我希望每一種譬喻都是讓教授師高興的譬喻。」
佛陀說完這個小故事,回頭告訴比丘們說:「當初這位梵志求道心切,也有耐心與耐力,只是不能做到一心一志無散亂,對心靈的世界缺乏用心。所以,應對進退就很偏差,過去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真是很無奈的事!」
我們學佛也要學習進退,如何待人接物,這都要靠智能。智慧總是不離開一心,我們所希望的目標在哪裏,目標確定之後,就要一心一念向前精進。于心靈世界中時時刻刻自我觀照,跟外在的境界也能適切配合…
《叁十七道品偈誦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