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十七道品偈誦釋義▪P10

  ..續本文上一頁,就能到達目標的終點,也就是佛的境界。所以四如意足的第叁項是「進如意足」。

   進,就是精進,精進就是專念不退卻。我們的願不可稍退,要前進不懈,而且要保持在直道上面,不邪曲,不間斷,向菩薩的大道直行。這叫做進如意足。

   第四是「慧如意足」,慧即是光明之意。我們內心本具清淨光明的智慧,能促使我們依著願望、正念向前精進,就如燈塔指路,我們的所思所行,也需要智慧光明的引導。身處濁惡世間,猶如暗中行路,這條路要走得安心安穩,必定要有光源照路,才能保護我們不會跌跌撞撞,甚至墮入深坑。

   「欲念進慧四如意,具足圓滿道業立」,能具足四如意,就具足圓滿的道業力,幫助我們導向正道,如此,道業即能具足成就。

   「欲如意足貴發願,願大志堅菩提現」,欲如意足最寶貴的精神就在于發願,因爲欲就是願望,人人自己發願,而且願大志堅,菩提的智慧即能顯現」。我所說的靜思語其中有一句,「心要細,氣要柔,願要大,志要堅」,發心立願的重點就是在這裏,一定要由內而外,由小而大層層用心,才能以大願大志進取佛道。志願堅,道可證

   願大志堅,菩提覺道很快就出現在我們眼前。再來是,「念如意足在誠正」,慈濟的精神是慈悲喜舍,實際的做法則是信實誠正,信實誠正存在于我們的心念,發而爲服務衆生的職志與作爲。能夠保持著這樣的心念往前直進,「誠正信實道可證」,每個人都可以藉此體證、體悟佛菩薩不舍衆生的本懷與真理。所以學道,道就在我們面前,只要誠正信實去行,絕對是指日可待。

   「進如意足當正勤,拔苦與樂重力行」,四如意足與四正勤具有不可分割的關連性,我們發願向前精進,少不了四正勤止惡生善的力量。要拔除衆生的苦難,使得衆生獲致快樂,不能只是用口說說,一定要身體力行,才能真正日起有功。不管衆生在哪個地方遭受苦難,我們都要想盡辦法親身到達那個地方,親手遍布施,以親切的關懷膚慰受難的心靈。

   公元二000年,我們對北朝鮮援助農業肥料,羅明憲居士及宗教處等一行人,不畏路途遙遠,他們心系當地的苦難,爲了拔除苦難,就算是再困難的任務,他們都一定要去實行。痛苦拔除了,當地的人民才能得到快樂,我們給他們肥料,使他們的農作物得到豐收,就能脫離饑餓、受苦的災難,露出喜悅滿足的快樂。

   這都不是用嘴說說而已,而是重在力行,所以說拔苦與樂重力行,只要我們能力所及之處,都要自動自發去付出。因而,「慧如意足濟蒼生」,我們要如何來救濟芸芸苦難的衆生

  衆生的苦難千差萬別,有的則是多方面的苦難,我們面對這種千差萬別的苦難,想要因病投藥使之離苦就樂,唯有發揮大智慧力,始能普濟蒼生。

   像是慈濟的志業,從臺灣起始,卻能受到整個社會的肯定。慈誠隊、委員、志工隊伍浩蕩長,不只在臺灣,而且普及到世界許多角落。慈濟人,人人都很快樂,人人都是「甘願做,歡喜受」,做得快樂又輕安,這麼一個快樂而真善美的世界,已經散播到全球。

   因爲人人心中有愛,因爲人人心中都有光明,只要我們用這分愛爲力量,用這分智慧爲前導,人人心中的燈火點燃了,世界就有光亮。運用智慧就能無礙推行,這就是慧如意足。

   「慈悲喜舍放長情」,以慈悲喜舍的心,放長情、擴大愛,叁十多年直到現在,看看我們的腳步擴及五大洲,超越了國家、種族、宗教等等的隔閡,這不就是放長情、擴大愛!

   「四如意足系一心」,欲、念、進、慧四者常常放在心上,「心淨一切國土淨」,我們的內心清淨,所願所行都在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以求天下無災難,則一切國土無不清淨。

   「煩惱一念動叁千,叁千一念由心牽」,心中有了無明,就免不了造作惡業,業業相纏,牽扯出煩惱不斷。若是追本溯源,好好地固守好心地的平靜,自然沒有煩惱無明,也沒有業障糾纏。個體美,整體美——師公在看你

   這裏的「叁千」表示普遍,代表很大的境界,一點點的煩惱,影響就可能十分巨大。但是如此廣大的叁千境界,歸根究柢也只系于一念,一念心起,是福是禍皆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就像在團體中,不要以爲我一個人不好沒有關系,其實,之中只要有一個人不好,整個團體的美就被破壞了。這也就是我常常說的,個體美就是整體美,整體美就是因爲有個體美。

   所以要時時把心照顧好,也要時時照顧好我們的行動。所謂「十目所視,十指所指」,不管有沒有人看到,「君子慎獨」,在一個人獨處時,更要謹慎小心于我們的心行。照顧這一念心,不要認爲沒有人看到,我的心就雜想紛紛,而後放縱了行動,造成自己都無法預期的結果。

   記得臺北有一位慈誠隊員,每次他來執勤時都很有威儀,很有規矩,回家之後也會跟他的孩子,分享師公今天說了些什麼,把孩子也教得很有規矩。

   有一天他回到家,可能是一時累了,所以坐在沙發上,就順勢將兩只腳放在桌上。他的孩子看到了,就義正辭嚴地說:「爸爸,師公的眼睛在牆壁上看你。」他馬上把腳放下來,還對孩子說:「對不起,對不起!小菩薩,爸爸感恩你!」這就是一念放松。還好他的孩子是位小菩薩,會及時提醒爸爸,否則爸爸的身教如此,孩子怎麼能守住規矩。

   這雖然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卻也是見微知著。所以一念心動,行動就會産生,就算是很小的居家活動,我們都要很小心。

   「毫厘之差謬千裏」,謬,就是錯謬的意思。一念偏差,步步皆錯,是善是惡,是迷或覺,差別都只是在毫厘之間,如若稍微把持不住,失去了正確的方向,距離目的地就可能相差十萬八千裏。

   「體解大道無量義」,我們要用心啊!好好地深入大直道的法理中,道從一念生,一念則生千千萬萬的道理,所以無量義就是從一而生無量的意義。《無量義經》雲:「一爲無量,無量爲一。」一念好心,就能成就無量的善行。

   希望大家時時用心,舉止要有輕重,自己要很自愛,這才是自己尊重自己。不要看輕自己,認爲自己不輕不重,地球這麼大,多我一個也沒有加重,少我一個也沒有減輕,這樣的想法就很消極了。我們應該積極起來,這個世界不能沒有我,也不能沒有你。

  

  第四、五行品

   根五力

   【信根(力)】

   信爲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正確信仰根必在,稍有偏差誤前程;

   無相之相是實相,無所求心是道心;

   信解行證不偏離,成佛之道方可期。

   【精進根(力)】

   我修行是我所得,你用心是你所得;

   行茲在茲一念心,把握時間正道行;

   凡夫地到佛境界,努力精進不停歇;

   有信更要求精進,用心用心再用心。

   【念根(力)】 

   一切舉動一念心,治心守意于未萌;

   度人先從救心起,培養一分仁德心;

   一念含融叁千界,守住最初一念心;

   萬法皆出于一念,我向正道念力行。

   【定根(力)】

   專一心思求正道,心不散亂就是定;

   念茲行茲戒定慧,堅固一念初發心;

   挑柴運水無非道,行住坐臥皆是禅;

   若將佛法生活化,曆曆昭然心目間。

   【慧根(力)】 

   智爲分明知解心,世間色法分得清;

   慧光遍徹天與地,平等大愛衆生心;

   人人與佛緣平等,佛在自心不遠求;

   智慧根源四念處,處處當念福慧修。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念,有正念的積極的精進力與定力,才能成就福慧雙修的人生。

   每個人一定要好好守住五根門,第一要有「信根」,信是信仰,有了正確的信仰,啓發人生正向的良能,自然就不會落入錯誤的方向。假若欠缺正確的觀念,方向一偏差,就算你再努力,終究上背道而馳,漸行漸遠。看看社會上有多少作奸犯科的人,往往都是出于一念偏差,方向就愈錯愈無法回頭。

   信爲道無功德母,長養一切善根,若是信根不具或信力不堅的人,就容易受人煽動, 改變原本積極、善良的初衷。偶爾我也會感歎「善門難開,好事難爲」,有的人很用心付出,但是身邊的人就會說:「你真傻,賺了錢不會自己花,花自己的錢去做別人的事,這怎麼劃得來!」聽久了,有些人也真的受到影響,生起退心。

   所以我們爲善也要有定力,少了定力,就容易受搖擺不定,因而喪失了成長慧命的機會。人生有所爲、有所不爲,可爲的事應該要堅定意志積極去做,不要隨便受人影響,這樣就沒有不成功的事。

  精進智慧信念定

   信心、精進、正念、定力、智慧,此五者稱爲「五根」,發而爲作用則是「五力」,五根五力相互配合,即能成就功德。這五類十種助道之,以信爲起始,可見信根、信力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信可生精進大力,可生正確觀念,進一步培養定力,最後即能從中累積智慧,所以以信心被列爲首要。

   信要正信,信是學佛向道一條不可偏廢的道路。信的方向如果偏差,一生的道業就荒廢了,所以把握信根信力非常重要。但是人生幾何,光是有信還不夠,一定要加上精進根、精進力。才能珍惜時間,向我們選擇的正道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否則「道必難會」。

   在精進中時時修正自己偏失的地方,這就需要有正念。人們總是一天到晚起心動念不息,假使方向有了偏差,很容易便墮入于邪思邪道,要糾正如此多變的凡夫心,便要令其所見、所聞、所思都離不開正確的一念,這樣才不會偏差入邪,所以我們必定要顧好這一念心。

   心念一定要正,有了正念,然後要有定力;有了正念,若缺乏定力亦無法堅持。修行的道路遙遠漫長,怎麼樣才能到達覺悟成佛的終點?就是要有堅心一志的定力。

   第五類是智慧根與智慧力。智是分別智,就是…

《叁十七道品偈誦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