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別世間種種形相、善惡的能力;慧即是平等慧,對于萬事萬物能透徹、能了解,了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人我一體,就沒有什麼是非可以困擾我們,這就能由定發慧。
修行如果能到心包太虛,人我之間沒有是非,這種超載的境界,不就是佛産境界!所以我們學佛,不要輕視叁十七道品這十種方法,五根與五力,亦是修行過程中不可缺少者。
在佛世時有一個小故事,說明根與力之間的關連。
當時,在給孤兒院獨園,比丘們時時相互論道,某一次佛陀經過時就問大家:「你們今天要討論些什麼道理,某中有什麼無法理解的嗎?」比丘們趕緊恭敬地回答:「有。佛陀啊!在僧團裏,有一位剛出家的年輕比丘,他雖然發了心,但是經常心神恍然惚,大家問他爲什麼,他說他的心中有一個影像,永遠都無法消滅。」爲了這個影子,他的心總是無法安定下來,無法一心定念。
情門洞開影幢幢
再問他是什麼樣的影像
他就說,是一個女人的身影。是不是很很美呢
他又回答:「不是很美,她的身材像水桶一樣,看起來不是很美,但是我的心思一直都在這個女人身上,哪怕她長得很醜陋,但是我總是念念不忘她的形影。也就是因爲這個形影令我困擾不已,所以我來出家,希望出家後能忘了這個形影,哪裏知道出家之後,這個形影還是無法去除,我一直在思念著這個形影。」
比丘們一再勸導他,他都說沒有辦法,所以比丘們才會議論紛紛。現在佛陀問起,比丘們就請教佛陀:「佛啊!像這樣的情形,我們要怎麼輔導他呢
」佛陀說:「來!帶那位年輕的比丘來我這裏。」比丘就把這位初學的年輕比丘帶來。佛陀看一看這位比丘,然後慈祥地問他:「年輕的比丘啊!剛才我聽大家說起你的情形,你的心中是否真的存有這個形影呢
」
年輕比丘垂下頭來,極爲慚愧、忏悔地說:「佛陀啊!是真的,我很努力要把她忘記,還是無法忘記,這件事使我心亂如麻,無法理出一個頭緒,我好痛苦啊!」佛陀很憐憫他,就對所有的比丘說:「比丘啊!大家要憐憫他,這是他過去生中的習氣未斷。他真的是很痛苦,不只是今生此世,在過去生中,就曾經有這樣的事發生在他身上。」
接著就爲年輕比丘與其它大衆,說起了過去生中的經過——在過去世一處深山中,有一對婆羅門教的父子在此修行。父親是一位婆羅門教授,他對自己的修學非常重視,所以把兒子帶到山上,希望將婆羅門的教法盡皆傳授給他的兒子。
年輕人上山之後,有一天在工作時遇到一位女子,女子的體態肥胖,但是很愛撒嬌,年輕人禁下起女子的挑逗,情門一開,就跟女子情投意合。
有一天,老婆羅門看到兒子坐在床上發愣,就問年輕人:「兒子啊!你平時都很勤勞,主動到外面撿柴挑水過生活,最近看你老是無精打采,是不是有什麼心事呢
」
這位年輕人就老實對父親說:「我無法去除內心所發出的情感,整個心已經無法收回來了。我認識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要我跟她去群居的地方建立家庭,我很痛苦,因爲我舍不得離開父親您,但是我更無法離開這個女人。她已經跟我約好了地方,我想去跟她會合,到群居的地方過平凡人的生活。」
老婆羅門想:既然兒子的心已動,情念一生,再怎麼勸說都沒有用,就順著他的要求讓他去吧!他對兒子說:「你既然做了這樣的決定,我也無法使你的心意回轉。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改變了心意,要記得,我隨時都歡迎你回來,一起修習這種清淨行。」
父親很舍不得兒子離開,兒子此時卻是一心一意想要趕去與女子會合,于是匆匆別離父親,就高興地去與肥胖的女子會合了。
一到群居之地,女人就說:「我好累啊!幫我整理房間,幫我鋪床,我想休息了。」年輕人就開始整理房間、鋪床等等,所有的雜事他都做了。女人醒來又說:「我想吃東西,我要吃肉,我要吃魚……。」她要吃很多東西,都要年輕人去爲她打點,從早到晚忙得團團轉,一刻都不得休息,每天都是筋疲力倦。
經過一段時間後,年輕人想起了父親:父親給我的恩情那麼多,帶我過著山居生活,無非是要教育我,我只不過做些簡單的工作,所回饋的只是這麼一點點,父親對我的慈愛與包容卻是無限的。但是這個女人不是我的什麼人,我竟然禁不住情欲誘惑,爲她百般付出,她卻還是不滿足。我到底在做些什麼
他若有所悟,于是離開了那位女子,回到父親的身邊。佛陀說到這裏,就對比丘們說:「你們知道嗎
當時的那位年輕婆羅門,就是現在這位初學比丘;當時那位父親,就是我釋迦牟尼。這位年輕人幾世以來,都是因爲情的誘惑擾亂了他的心,這種習氣的根本未除,所以今生此世雖然發心修行,但是潛藏的煩惱習氣還是如影隨形。」
去汙歸真破重浪
由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要有徹底的信根,而且一定要正信,不要迷信,那位年輕人就是迷于情愛,才會累世帶著這樣的業。我們應該要知道,修學佛法就是要去汙歸真,去除汙染,使心念歸于真誠的信仰,有了正確的信仰,才能斷除迷邪的心。我們必定要精進,信根信念如果沒有時時培養,很容易就被動搖,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進,朝向正確的佛道實行。
修行更需要正念,如果缺乏正念,外面的境界也很容易搖動我們的意志。所以一定要有堅定的毅力,如果沒有堅定的毅力,就會像那位年輕人受到外色所誘惑,就失去修道的意念。
有了正信、精進、正念,當然定與慧也就能水到渠成。學佛就要好好修學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都不可缺少。
我們的心念,就像是海面的波浪,前念接著後念,後念推散前念,念念生、住、異、滅。我們發出一念好心,這個好心卻不一定會常常存在,因爲正念常常會被惡念推翻;發了一番精進的念頭,也常常被一分懈怠的意念所淹沒。
所以說,心念的生滅如同後浪推著前浪,這就是凡夫之所以爲凡夫之因,因爲心意無法堅定,無法按部就班,如此,便無法一步步從凡夫地到達聖人、賢人的境域。
前面已經說過五根、五力,其中的信力確實非常重要,除了信仰正確的佛法,慈悲濟世的精神理念,自己也要有一分自信。「叁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別人能夠做得好,我們一定也可以,必定要有這分堅定的意志。
學佛不只是一天到晚跟著別人學,我們要有自信——自己也可以以身作則,用身教來感化別人。如果能拿出誠意真心,以真正懇切的心來接受一切教法,自然就會表現在行動上,而且能用身教來引導他人。
過去在日本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位很有地位的人,他的事業開創得很好,累積了許多財富,而這些努力無非都是爲了他的兒子,想替兒子打好事業的江山。至于社會慈善的工作,他覺得很沒興趣,沒有必要爲不認識的人去付出。
誰知人生無常,他愛他的兒子卻舍不得磨煉他,只是辛苦自己,日夜在事業上奮鬥,終至操勞過度。有一天,他突然一病不起,于是,眼睜睜地看著兒子無法承擔家業,自己一手打造的江山無以爲繼。躺在床上,雖然意識很清楚,身體的功能卻不聽支配,實在是無可奈何,痛苦萬分啊!
兒子接手家業後,生活就只有應酬,花天酒地,因爲父親早就爲他鋪好了財富與地位,他根本不必辛苦做事,錢財就花用不盡,所以日日高朋滿座,一千人等成天只是吃喝玩樂。
金山哪可比親恩
但是,金山銀山總也有坐吃山空的時候。經過叁年,家財、事業慢慢地被他散盡,甚至還背負了滿身的債務。
他的父親長年累月臥病在床,就算知道兒子的荒唐,卻連心中的著急都無法表達:誰能來教導我的孩子,誰能引導他找回心中的正念呢
就這樣,親戚之間把這個年輕人墮落的消息,傳到了他遠方的叔叔耳中。
他的叔叔是一位心地善良的長者,因爲不忍心大哥的家業敗在侄子手上,所以從遙遠的地方,冒著冰天雪地的天候,趿著草鞋與厚重的鞋套,來到多年不見的大哥家中。經曆風霜雪凍,他的雙腳都凍傷了,而且長途地趕路,使得老人疲累不堪。
侄子看到鮮少往來的叔叔,心中倒也有叁分畏懼。因爲古時候的人對長輩都很敬重,所以盡管他平時花天酒地,無所不爲,連父親都管不了他,但是叔叔的那分威嚴,使他不由得收斂起來。
看到叔叔一身憔悴,腳部被霜雪凍得腫大不堪,他就殷勤地留在家中招待叔叔,叁天不敢出門。這叁天的時間,叔叔一句話都沒有對他說,只是默默地觀察著他。叁天之後,叔叔才開口說:「我要回去了。」他在這叁天內過著度日如年的日子,聽到叔叔要回去了,心裏很高興。
叔叔想從床上下來穿好鞋子,他很吃力地彎下腰,想把鞋套纏好,但是行動卻很遲鈍。侄子看了,便很自然彎下腰來,替叔叔穿好草鞋,綁上鞋套。
叔叔順勢將手搭在他的肩上,口中說著:「老了,老了!年輕的時候,我應該要好好培養事業,現在老了,什麼都不行了。連自己的身體都無法照顧好,何況是其它的事情呢
年輕人啊!要知道老了就沒用了。」
年輕人聞言,擡頭看著叔叔,叔叔的眼神流露出嚴肅中的慈祥,他忽然像是觸電一樣,有一股無法形容的熱力傳布到他的心中。陡然間,他淚流滿面,痛哭失聲。往事曆曆,他反省接手父親事業後的這段時光,父親爲他打下這麼好的事業基礎,但是他不曾好好珍惜,卻把大好的時光、精神與體力浪費在糜爛的生活。
他心想:有一天我老了,也會像叔叔一樣,感漢時光不在啊!
叔叔用心的教育,深深在啓發了他,也完全改變了他,此後,他非常努力工作,終于恢複父親爲他打下的基業,並且做一個樂于付出的人,將叔叔給他的關懷與啓示不斷地分享出去。
這樣是信力與正念的重要,有了堅定、精進的信念,即能于正行中開啓智慧。
…
《叁十七道品偈誦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