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分别世间种种形相、善恶的能力;慧即是平等慧,对于万事万物能透彻、能了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我一体,就没有什么是非可以困扰我们,这就能由定发慧。
修行如果能到心包太虚,人我之间没有是非,这种超载的境界,不就是佛产境界!所以我们学佛,不要轻视三十七道品这十种方法,五根与五力,亦是修行过程中不可缺少者。
在佛世时有一个小故事,说明根与力之间的关连。
当时,在给孤儿院独园,比丘们时时相互论道,某一次佛陀经过时就问大家:「你们今天要讨论些什么道理,某中有什么无法理解的吗?」比丘们赶紧恭敬地回答:「有。佛陀啊!在僧团里,有一位刚出家的年轻比丘,他虽然发了心,但是经常心神恍然惚,大家问他为什么,他说他的心中有一个影像,永远都无法消灭。」为了这个影子,他的心总是无法安定下来,无法一心定念。
情门洞开影幢幢
再问他是什么样的影像
他就说,是一个女人的身影。是不是很很美呢
他又回答:「不是很美,她的身材像水桶一样,看起来不是很美,但是我的心思一直都在这个女人身上,哪怕她长得很丑陋,但是我总是念念不忘她的形影。也就是因为这个形影令我困扰不已,所以我来出家,希望出家后能忘了这个形影,哪里知道出家之后,这个形影还是无法去除,我一直在思念着这个形影。」
比丘们一再劝导他,他都说没有办法,所以比丘们才会议论纷纷。现在佛陀问起,比丘们就请教佛陀:「佛啊!像这样的情形,我们要怎么辅导他呢
」佛陀说:「来!带那位年轻的比丘来我这里。」比丘就把这位初学的年轻比丘带来。佛陀看一看这位比丘,然后慈祥地问他:「年轻的比丘啊!刚才我听大家说起你的情形,你的心中是否真的存有这个形影呢
」
年轻比丘垂下头来,极为惭愧、忏悔地说:「佛陀啊!是真的,我很努力要把她忘记,还是无法忘记,这件事使我心乱如麻,无法理出一个头绪,我好痛苦啊!」佛陀很怜悯他,就对所有的比丘说:「比丘啊!大家要怜悯他,这是他过去生中的习气未断。他真的是很痛苦,不只是今生此世,在过去生中,就曾经有这样的事发生在他身上。」
接着就为年轻比丘与其它大众,说起了过去生中的经过——在过去世一处深山中,有一对婆罗门教的父子在此修行。父亲是一位婆罗门教授,他对自己的修学非常重视,所以把儿子带到山上,希望将婆罗门的教法尽皆传授给他的儿子。
年轻人上山之后,有一天在工作时遇到一位女子,女子的体态肥胖,但是很爱撒娇,年轻人禁下起女子的挑逗,情门一开,就跟女子情投意合。
有一天,老婆罗门看到儿子坐在床上发愣,就问年轻人:「儿子啊!你平时都很勤劳,主动到外面捡柴挑水过生活,最近看你老是无精打采,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呢
」
这位年轻人就老实对父亲说:「我无法去除内心所发出的情感,整个心已经无法收回来了。我认识了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要我跟她去群居的地方建立家庭,我很痛苦,因为我舍不得离开父亲您,但是我更无法离开这个女人。她已经跟我约好了地方,我想去跟她会合,到群居的地方过平凡人的生活。」
老婆罗门想:既然儿子的心已动,情念一生,再怎么劝说都没有用,就顺着他的要求让他去吧!他对儿子说:「你既然做了这样的决定,我也无法使你的心意回转。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改变了心意,要记得,我随时都欢迎你回来,一起修习这种清净行。」
父亲很舍不得儿子离开,儿子此时却是一心一意想要赶去与女子会合,于是匆匆别离父亲,就高兴地去与肥胖的女子会合了。
一到群居之地,女人就说:「我好累啊!帮我整理房间,帮我铺床,我想休息了。」年轻人就开始整理房间、铺床等等,所有的杂事他都做了。女人醒来又说:「我想吃东西,我要吃肉,我要吃鱼……。」她要吃很多东西,都要年轻人去为她打点,从早到晚忙得团团转,一刻都不得休息,每天都是筋疲力倦。
经过一段时间后,年轻人想起了父亲:父亲给我的恩情那么多,带我过着山居生活,无非是要教育我,我只不过做些简单的工作,所回馈的只是这么一点点,父亲对我的慈爱与包容却是无限的。但是这个女人不是我的什么人,我竟然禁不住情欲诱惑,为她百般付出,她却还是不满足。我到底在做些什么
他若有所悟,于是离开了那位女子,回到父亲的身边。佛陀说到这里,就对比丘们说:「你们知道吗
当时的那位年轻婆罗门,就是现在这位初学比丘;当时那位父亲,就是我释迦牟尼。这位年轻人几世以来,都是因为情的诱惑扰乱了他的心,这种习气的根本未除,所以今生此世虽然发心修行,但是潜藏的烦恼习气还是如影随形。」
去污归真破重浪
由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要有彻底的信根,而且一定要正信,不要迷信,那位年轻人就是迷于情爱,才会累世带着这样的业。我们应该要知道,修学佛法就是要去污归真,去除污染,使心念归于真诚的信仰,有了正确的信仰,才能断除迷邪的心。我们必定要精进,信根信念如果没有时时培养,很容易就被动摇,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朝向正确的佛道实行。
修行更需要正念,如果缺乏正念,外面的境界也很容易摇动我们的意志。所以一定要有坚定的毅力,如果没有坚定的毅力,就会像那位年轻人受到外色所诱惑,就失去修道的意念。
有了正信、精进、正念,当然定与慧也就能水到渠成。学佛就要好好修学五根、五力,信、进、念、定、慧都不可缺少。
我们的心念,就像是海面的波浪,前念接着后念,后念推散前念,念念生、住、异、灭。我们发出一念好心,这个好心却不一定会常常存在,因为正念常常会被恶念推翻;发了一番精进的念头,也常常被一分懈怠的意念所淹没。
所以说,心念的生灭如同后浪推着前浪,这就是凡夫之所以为凡夫之因,因为心意无法坚定,无法按部就班,如此,便无法一步步从凡夫地到达圣人、贤人的境域。
前面已经说过五根、五力,其中的信力确实非常重要,除了信仰正确的佛法,慈悲济世的精神理念,自己也要有一分自信。「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别人能够做得好,我们一定也可以,必定要有这分坚定的意志。
学佛不只是一天到晚跟着别人学,我们要有自信——自己也可以以身作则,用身教来感化别人。如果能拿出诚意真心,以真正恳切的心来接受一切教法,自然就会表现在行动上,而且能用身教来引导他人。
过去在日本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位很有地位的人,他的事业开创得很好,累积了许多财富,而这些努力无非都是为了他的儿子,想替儿子打好事业的江山。至于社会慈善的工作,他觉得很没兴趣,没有必要为不认识的人去付出。
谁知人生无常,他爱他的儿子却舍不得磨炼他,只是辛苦自己,日夜在事业上奋斗,终至操劳过度。有一天,他突然一病不起,于是,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无法承担家业,自己一手打造的江山无以为继。躺在床上,虽然意识很清楚,身体的功能却不听支配,实在是无可奈何,痛苦万分啊!
儿子接手家业后,生活就只有应酬,花天酒地,因为父亲早就为他铺好了财富与地位,他根本不必辛苦做事,钱财就花用不尽,所以日日高朋满座,一千人等成天只是吃喝玩乐。
金山哪可比亲恩
但是,金山银山总也有坐吃山空的时候。经过三年,家财、事业慢慢地被他散尽,甚至还背负了满身的债务。
他的父亲长年累月卧病在床,就算知道儿子的荒唐,却连心中的着急都无法表达:谁能来教导我的孩子,谁能引导他找回心中的正念呢
就这样,亲戚之间把这个年轻人堕落的消息,传到了他远方的叔叔耳中。
他的叔叔是一位心地善良的长者,因为不忍心大哥的家业败在侄子手上,所以从遥远的地方,冒着冰天雪地的天候,趿着草鞋与厚重的鞋套,来到多年不见的大哥家中。经历风霜雪冻,他的双脚都冻伤了,而且长途地赶路,使得老人疲累不堪。
侄子看到鲜少往来的叔叔,心中倒也有三分畏惧。因为古时候的人对长辈都很敬重,所以尽管他平时花天酒地,无所不为,连父亲都管不了他,但是叔叔的那分威严,使他不由得收敛起来。
看到叔叔一身憔悴,脚部被霜雪冻得肿大不堪,他就殷勤地留在家中招待叔叔,三天不敢出门。这三天的时间,叔叔一句话都没有对他说,只是默默地观察着他。三天之后,叔叔才开口说:「我要回去了。」他在这三天内过着度日如年的日子,听到叔叔要回去了,心里很高兴。
叔叔想从床上下来穿好鞋子,他很吃力地弯下腰,想把鞋套缠好,但是行动却很迟钝。侄子看了,便很自然弯下腰来,替叔叔穿好草鞋,绑上鞋套。
叔叔顺势将手搭在他的肩上,口中说着:「老了,老了!年轻的时候,我应该要好好培养事业,现在老了,什么都不行了。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照顾好,何况是其它的事情呢
年轻人啊!要知道老了就没用了。」
年轻人闻言,抬头看着叔叔,叔叔的眼神流露出严肃中的慈祥,他忽然像是触电一样,有一股无法形容的热力传布到他的心中。陡然间,他泪流满面,痛哭失声。往事历历,他反省接手父亲事业后的这段时光,父亲为他打下这么好的事业基础,但是他不曾好好珍惜,却把大好的时光、精神与体力浪费在糜烂的生活。
他心想:有一天我老了,也会像叔叔一样,感汉时光不在啊!
叔叔用心的教育,深深在启发了他,也完全改变了他,此后,他非常努力工作,终于恢复父亲为他打下的基业,并且做一个乐于付出的人,将叔叔给他的关怀与启示不断地分享出去。
这样是信力与正念的重要,有了坚定、精进的信念,即能于正行中开启智慧。
…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