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P12

  ..续本文上一页第六行品

   七支觉

   【择法觉支】

   观察诸法用智慧,选择教法来修行;

   大乘三法善抉择,上求佛道化众生;

   学佛要求于内心,分辩是真或是偽;

   学习佛陀大悲心,修得七觉正道行。

   【精进觉支】

   心若专一无杂念,力行正道不间歇;

   名利地位都虚幻,善能觉了修道法;

   有情众生烦恼多,情难断而爱难舍;

   四无量心无间断,分分秒秒精进中。

   【喜觉支】

   有理有道是真法,心得善法生欢喜;

   为佛都有而众生,终此生而志不忘;

   慈济精神古来有,复古佛陀再世时;

   亲身力行佛真理,体悟真法得欢喜。

   【轻安觉支】

   有形无形都烦恼,起心动念也烦恼;

   患得患失来罣碍,千头万绪总烦恼;

   心专意解除烦恼,心若能定则轻字;

   断除诸见烦恼时,上乘佛界没烦恼。

   【舍觉支】

   日常生活执着心,舍离所见念着境;

   心病还需心药解,把握现在是道心;

   人生犹如走绳索,甘愿来做欢喜受;

   看得开来相得远,专心一意向前行。

   【定觉支】

   心住一境不散乱,欢喜自在心能定;

   诸禅不生烦恼念,禅在生活日用间;

   慈济世界感恩心,爱为天下众生生;

   全力奉献无所求,坚定心意道中行。

   【念觉支】

   一念之心动三千,起心动念刹那间;

   相入于心想生思,慈济世界为众生;

   但愿众生得离苦,大爱包容地球村;

   把握因缘种福田,修成正果在眼前;

   但愿众生得离苦,大爱包容地球村;

   把握因缘种福田,修成正果在眼前。

   学佛道上,必定要坚定意志,心定志坚是学佛的不二半门。有云:「学佛乃是大丈夫事,将相难为。」这分苛担是如来家业的坚定心念为匹夫所难当,所以我们必定要有毅力。

   佛陀为了坚固众生的意志,使之迈向这条不二法门,所以运用种种方便法,谆谆善诱以为引导。但是,不管是小乘或大乘的教法,均不离四谛、十二因缘,以至六度万行。佛陀说菩萨的净土,就是在三十七肋道品,运用这三十七种方法,从凡夫地走入菩萨的净土。前面已经说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这就是行道渐进的方法。

   接下来还有「七菩提分及八正道分」。所谓七菩提分,又称七觉支、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亦略称七觉。菩提就是觉,顾名思义,七菩提就是七种觉悟之法,我们可以此七法来坚定意志。

  转迷成悟,心住一境

   觉就是不迷,第一要有选择,所以七觉支的第一项即「择法觉支」。

   我们在凡夫地,常常都是迷而不觉,所以生生世世流转六道,甚至每一天每一时刻,心念时时受到境界的诱惑,不时生生灭灭、起起落落,没有一刻安定。

   要脱离迷惑,一定要选择一条清净的觉道,相对的,清净的觉道,则要以智慧来选择。「择法」,选择正确的道法,择法之后即要精进、坚定去实行,所以常常有人说:「我选择了这个法门,就要永不后悔。」这就是坚定。我们如果选择了一条永不后悔的觉道,自然会走得很欢喜。

   希望每天欢喜,就要每日每时每刻,每分每秒精进。所以「精进觉支」,就是敦促我们精进于一条永不后悔的道路,甘愿做而欢喜受,每天都能做得欢欢喜喜,即是精进觉支的极致。欢喜我们有同志同道者,同行在菩萨道上,互相鞭策,彼此勉励。

   虽然在凡夫地难免会有烦恼,不过,有了同道者相互扶持,就可以互相善解,然后得到心灵上真正的欢喜,甚至是自在轻安。处在凡夫的境界,而能超越境界,彼此善解包容,去除人我之间的烦恼,心安就身轻,所以身轻心安,就没有种种粗重的烦恼,这就是「轻安觉支」。

   再来是「舍觉支」,能舍弃日常生活执着心,舍离所见念着境,舍弃一切烦恼无明,则能使心镜通透证明。舍弃烦恼,一方面能得到轻安,另一方面则是帮助我们达到定静的境界。

   「心住一境不散乱,欢喜自在心能定,诸禅不生烦恼念,禅在生活日用间。」挑柴运水无不是禅,起心动念无不是禅,心静念定,耳目所见所闻,无不是自在的美景。此是为「定觉支」。

   第七种方法是「念觉支」——烦恼垢尽,心定轻安,这分轻安亦立足于心存正念,时时存正念,就能时时轻安。所以正念很重要。从四念处至七觉支都不离开正念,有正念,才有正定,心念才会定静下来,才能真正舍掉一切人我是非、物欲境界。

   七觉支虽然是七种方法,其实都离不开一念——意志。意志的培养,第一就是要选择,选择之后要精进,在精进中自然能得到法喜,时时法喜日日轻安。在轻安中存正念,有正念自然就有正定,有了正定心不动摇,就不受欲念或人我是非、名闻、功利等等的诱惑,舍掉一切心中的执着,自然是更加轻安自在。

   说起来很复杂,不过,照这样连贯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我们坚定意志,所选择的是正确的道路与方法,其它就没有困难了。

  今生难舍,前世夫妻

   佛在世时,僧团中同样有一些心存烦恼的弟子,某一次在给孤独园里,比丘们同样遇到一件法友间的问题——当时有一群上了年纪的人,是一群在家修行的老道友,他们在社会上都很有名望,平时的志愿亦相投。同样有一分善心,同样是在事业有成之后勤行布施,常常供养佛僧、布施穷苦,可说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在家修行者。

   这群道友常常聚在一起论道,也常常在供养佛僧之后,把佛陀的开示提出来互相讨论。有一天,他们又聚在一起研讨佛法,说着说着,其中一位长者就叹了一口气!

   大家见他这样,都关心地问他为何叹气

  这位长者便语意深长地说:「在座的大家都已经上了年纪,看看我们庸庸扰扰一生,在世间忙忙碌碌,虽然家境都很安定,怎奈岁月不待,我们的生命到底还剩下多少

  与其等待生命的终结,何不现在就舍去家庭,到僧团中随佛陀出家,以求取永生的慧命。」

   长者这么一说,其实这些道友们心中都有同感,年龄一大把了,真的也要为未来着想,所以他们也都同意选择出家。说做就做,于是他们一起来到佛陀面前,向佛陀请求出家,佛陀慈悲也就允其所请。

   孰料出家之后,这一群向来在家中享受惯了的年老比丘,相对于过去富有物欲的生活,忽然间出家,要与僧众们同样过着三衣一钵的清贫生活,实在是很困难。尤其是每一天的作息,每天都要出外托钵,这让他们最觉得难以适应,久而久之,他们干脆自己在精舍附近盖了个小精舍,脱离僧团独立生活。

   但是,这群人要如何独立生活呢

  当时其中一位比丘就说:「我家夫人很会料理家事,也很会料理饮食,我回家去拜托太太为我们张罗三餐。各位觉得好不好

  」

   大家一听全都点头赞成。能从这位比丘的俗家每天送伙食过来,真是两全其美的方法,所以大家共同合资,每天的伙食就由这位比丘俗家的太太来张罗。这样的安排确实不错,每天的饭菜都很可口,大家也觉得十分适意。

   可惜过了不久,这位夫人就往生了。夫人往生之后,这群老比丘们每日的饮食顿失着落,少了这么一个人为他们料理,他们的生活好像忽然间没有了头绪,所以大家都悲伤地哭了。愈哭愈伤心,大家互相拥抱大声哭叫。哭声传回到僧团所在的精舍,僧众中有人就循着声音去寻找,结果发现这一群初出家的老比丘,就问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你们为什么事痛哭流泪呢

  」

   其中一位老比丘就激动地说:「向来我们生活的依怙者,忽然间往生了。我们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很惶恐、很悲凄。」前往探查的比丘听了,也不知道要如何劝解。回到精舍,大家就集中在法堂议论:「既然这群老人已经来出家了,就应该在僧团中生活,现在他们在精舍外独立生活,而且又发生这种事,到底要如何劝导他们呢

  」正在议论时,佛陀来了,就问他们:「发生什么事了呢

  」

   比丘们把这件困扰的事向佛陀禀告。佛陀听了摇摇头,很慨叹地说:「比丘啊!这件事不只是发生在现在。」话说从前,在一个海边的树林里住着一群小鸟,其中有一对鸟夫妻,牠们很相爱,每天都出双入对一起去觅食。

   有一天,附近的村庄中因为海龙王圣诞,村民们家家户户都准备了丰盛的东西,来到海岸边祭把,有乳酪、米饭等等很多食物.祭拜完后,村民回去了,东西就放在原地,这对鸟夫妻看到海岸边有这么多食物,就飞过去吃乳酪、吃饭。口渴了,那里有酒,就把酒当成水喝了。喝了之后有点醉意,这两只鸟又饱又醉,就在海面上飞翔游戏。

   剎时间,突然有一波大浪掀起,母鸟来不及飞走,硬生生被大浪卷走。公鸟在海面上不断地找啊!飞啊!却再也见不到母鸟的影子,牠一直不肯放弃地找啊,找啊!不断发出悲鸣的声音。

   其它的鸟儿听到了,都围过来关心,知道母鸟不见了,一群鸟儿就随着公鸟在海面上不断地飞啊,飞啊!不断地悲鸣。这时,其中有一只鸟就说:「平常母鸟很温驯,都会为别人设想,是鸟群中最受喜爱的,现在不幸被海浪卷走了,我们大家赶快合力把海水吸干,看能不能找到母鸟

  」一群鸟也认为有理,大家就用力地吸,希望把海水吸干。

   但是,鸟怎么能吸干海水呢

  虽然牠们很努力,已经吸得两颊都酸痛了,尤其是海水很咸,吸久了口渴了,就到海岸边休息。回头一望,海面上还是一波波的巨浪翻涌,出了这么大的力气来吸海水,还是无济于事啊!

  道心不坚,法喜难生

   佛陀说到这里,就对比丘们说:「比丘啊!以前的这对鸟夫妻,其中的公鸟就是现在请夫人料理伙食的老比丘,而那只母鸟就是侍候他们,帮他们料理生活的夫人。…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