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P13

  ..续本文上一页他们生生世世就有这种愚痴,虽然有那分追求佛法的道心,能够选择正法,但是他们欠缺精进心,因而无法生起法喜。

   他们虽然懂得出家,但是没有精进心,也不得法喜心,所以他们的身心无法轻安,心念就无法坚定。不能舍弃世俗生活的结果,到头来,还是一样苦恼不堪。」

   学佛就是调适心念,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处在人间,一定要有宽阔的心胸。例如看到别人有成就,自己也觉得光荣;见到人家快乐,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刻,这就是宽阔的心胸,也就能时时「轻安自在」。

   但是凡夫心,总是嫉贤妒能,看到别人表现优秀,心里就不舒服;别人的能力好,就忍不住嫉妒。这种凡夫心态实在狭窄可怜,无法容纳好的人,优秀、成功的人,当然也就接触不到美好的事物。

   佛陀在世时,有一次来到一个城市。城里有一位长者很善良,有爱心,可惜受到城里尼犍外道所左右,常常灌输他不正确的观念,所以长者一直无法接触正法,修习正道。只是一味愚迷地信奉、护持这个外道团体。

   佛陀慈悲,觉得这么好的人,信仰却偏差了,实在值得怜悯,就决心到城中去度化他。

   尼犍外道听到这个消息,知道佛陀要来就很紧张,他知道佛陀与弟子们一旦入城,自己的学说就站不住脚了,城里所有的人,一定都会受到佛陀感化而归向佛。如此一来,自己的声望势必受到打击。

   尤其失去善心长者的护持,自己和跟随众又何以为生

  所以就先下手为强,赶紧去对长者说:「听说瞿昙沙门带着弟子们往城里来了,你可知道,这个僧团是一个非道的团体,他们都是抛弃父母、抛弃妻子、家庭,到处东奔西走的人。这些人行于非道,都是不吉祥的人,如果让他们进入城中,就会降下五谷不登、气候不顺的灾祸,对人民的损失很大。我们要赶快想办法,阻止瞿昙的僧团入城。」

   长者一听,内心很惶恐,如果真像尼犍外道所说的,那真的是很不吉利。于是赶紧问道:「那么,以你的意见,我们要如何防止瞿昙的僧团入城呢

  」

   尼犍外道就对长者说:「我知道他们的生活形态,僧团所到之处,需要休息的地方,山林树下、有清水的地方,是他们最喜爱的。我们可以把丛林全砍伐掉,让他们没有地方住;在清水的源头,也用污物堵死,让他们来了没水可喝。出入的城门再放一些刀枪器械来抵挡,这样就能阻止他们进来。」

   长者觉得这也是一个办法,就叫人将茂盛的树,全都拦腰砍下半截;在清净的水源头,也塞进一些很脏的东西,又在出入的要道,置放刀枪弓箭来吓阻僧众们。

   佛陀一路走来,就听说长者的举措,但是慈悲的佛陀,却更加生起悲悯,觉得凡夫实在是很无知!因此,虽然是心痛,他还是一样继续向前行。

   几天后,佛陀来到这个城市,进入城里,果然每条水道不是堵塞住了,就是受到污染。僧众们来到郊外,树木也果真都被砍断,没有树叶可以遮蔽,但是,他们还是在这里住下来了。

  弃恶就善,大地祥和

   说起来很不可思议,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到了第七天,已经剩下半截的树身不断发出新芽,树叶不断生长,树枝也不断蔓延出去,不久,又长出许多茂盛的绿叶。虽然有几天缺水,但是第四, 天后天空就下起雨了,水源头的污染物全被冲得干干净净,水流清澈无比。

   树木生长绿叶,水沟满了,野草野花摇曳生姿,整个市郊生机勃勃,尤其是结穗的稻、麦也都饱满下垂,一片丰收的气象。人民惊觉僧团的到来,带来多么吉祥的瑞相,跟尼犍外道说的完全相反。原来大家都被骗了!

   长者看到这样的景象,也明白自己过去的迷误,就带着欢喜的心,与城中的百姓一起来到树林下瞻礼佛陀。佛陀庄严地坐在那里,看到长者与人民到来,就微笑地向大家招呼。

   长者看到佛陀,不由自己地五体投地,礼敬佛足。佛陀微笑颔首,开始为大家讲说「五戒十善」之法,也对大家分析,信仰一定要有正知正见。长者等人心开意解,即向佛请求皈依,舍弃偏邪的外道,成为佛教的护法。

   这段故事是个很好的例证,哪怕是修行者,也可能产生偏差。当初印度的许多外道教徒,虽自以为是在修行,却缺乏「七觉支」的思想指引,以致选择错误,不得正见正行,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哪里能够舍弃物欲,得到真正的欢喜与轻安自在。

   不过,不管遭受什么样的毁谤障碍,佛陀还是以平常心冷静面对,以慈悲与智慧一一开导施教。

   佛陀说:「人啊!往往都是心理作祟。魔并不在身外,多数都是心魔。」人有心结,心中嫉贤妒能,怕别人比我们优秀,怕别人比我们受尊重,这都是凡夫的心态。

   佛陀的教育是慈悲。慈,就是让人快乐;悲,是拔除人的苦难,能让人人得到欢喜,快乐自在,人与人之间能尊贤敬老,这就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育。不要常常站在凡夫地,用凡夫的心来看待一切。打开心门,你会看到海阔天空!能面对境界而不受障碍,降伏内心的魔障,距离佛道的目标就愈来愈近了。

   举出这个例子,我们就知道七菩提分,在生活中是相互连贯的。起于择法,只要我们认为是正确的选择,就要尊重自己的选择,并且时时刻刻鞭策自己精进求法,有精进才有感受的欢喜,才能得到轻安。在日常生活中存正念,不被周围的环境所摇动,才能生出定力,帮助自己舍弃过去、现在的烦恼。

   因此,这分坚定的意志非常重要,尊重自己所选择的道路,那就要精进不息。万法唯心,大家既然选择了这个法门,就要时时用心。

  

  第七行品

   八正道

   【正见】 

   心正行正修行人,修行要修无漏道;

   心境佛境合为一,真空妙有无上道;

   一勤天下无难事,贡高我慢烦恼生;

   苦集灭道四谛法,真正宁静是涅槃。

   【正思惟】

   四谛十二因缘法,三无漏学戒定慧;

   用心力行闻思修,累积福缘与慧类;

   人在六道中受苦,反复轮回无明起;

   如是因缘如是果,日常生活正思惟。

   【正语】

   最易造业因是口,开口动舌都是业;

   远离虚妄不实语,缺角杯子视为圆;

   心存道念智慧生,最终目标是修行;

   一句戏言种因果,无漏智慧摄口业。

   【正业】

   修身养性来学佛,培养耐心与耐性;

   心正念正见解正,无漏智慧修摄身;

   道业常在正道中,断除一切邪妄行;

   同复清净的本性,娑婆世界好修行。

   【正命】

   修学佛法在正命,守本分抱欢喜心; 

   有缘感触求真理,回归本性见十相;

   学佛要去妄回真,一理通则万理彻;

   出自内心本分事,正命慧命自然现。

   【正精进】 

   戒中修定定成慧,专心一意在成佛;

   道心不可来间断,发心力行有恒心;

   禅在日常生活中,走入众生群中去;

   一勤下天无难事,守志奉道正精进。

   【正念】

   多散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

   多瞋众生慈悲观,愚疾众生因缘观;

   多障众生念佛观,基础在于戒定慧;

   请转逆缘为善缘,行兹在兹有正念。

   【正定】

   摄诸心念正定法,心不移动能静定;

   心静定则道能通,正信才能够正定;

   万法本来无所住,正住真空道理中;

   动静皆寂为贤相,正确修行菩萨道;

   慈济世界感恩心,爱为天下众生生;

   但愿众生得离苦,大爱包容地球村;

   大爱包容地球村,大爱包容地球村。

   但愿众生得离苦,大爱包容地球村;

   大爱包容地球村,大爱包容地球村。

   学佛就是要学得心静,要如何调整我们的心思业行,这就是修行最重要的目标。

   佛陀成道之后,好几次回到他的国家迦毘罗卫国,每一次回去,国内的大臣、长者、贵族都踊跃前来听法。大家每一次闻法亦皆法喜充满、皆大欢喜,所以佛法在佛陀的出生地非常兴盛。人人口口相传,知道人生最快乐的就是内心的欢喜,内心的欢喜则来自于佛陀的教法,所以能得到法喜充满,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很多人接受佛法后改变习气,原来的生活形态因而改善。但是当时的印度,除了四姓阶级之分,男女之间的地位更是不平等,大多数的女人都没有亲闻佛法的机会。于是有很多妇女就感叹:「我们到底是因为造了什么业而生为女人,以致不得亲近圣者,听闻佛陀的教法

  」

   这些声音慢慢传到皇宫里,释迦佛的姨母摩诃波闍波提觉得十分同情,下一次佛陀回宫说法时,她就提出这个问题来请示佛陀:「佛陀啊!迦毘罗卫国的男人,能有机会听到佛陀说法,使得他们改变习气,过着快乐的日子。但是,还有很多充满烦恼的女人,她们十分自卑自怨。为什么她们无法同来听法呢

  」

  佛性平等——妇女亲聆佛法

   佛陀听了摩诃波闍波提的疑问,就向国王请求,下令传达国内所有的妇人,都能前来听法,因为佛性平等,妇女也应该有修持佛法的权利。国王接受了佛陀的建议,就下令家家户户,不分男女贵贱,凡是有心之人,都有听闻佛法的机会。

   此令下达,许多妇女同来听法,佛陀即为她们分析「四圣谛」——苦、集、灭、道及「八正道」等等的道理。

   人生生命无常多变,所以有种种苦难,苦的原因来自于集,集了种种善业与恶业,造善业得福报;造恶业得恶报,所以在社会上有人是贵族;有人是贱族,有人富贵,有人贫穷,这都是过去生中所造业因,今生所受之果。

   过去造恶业的人,今生集了种种苦因,以致生活困窘,心灵不安,现在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要好好地忏悔迁善,以灭除过去的恶业,断除贪、瞋、痴、慢、疑等等恶习恶念。

   消灭恶念,一定要修行于道…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