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們生生世世就有這種愚癡,雖然有那分追求佛法的道心,能夠選擇正法,但是他們欠缺精進心,因而無法生起法喜。
他們雖然懂得出家,但是沒有精進心,也不得法喜心,所以他們的身心無法輕安,心念就無法堅定。不能舍棄世俗生活的結果,到頭來,還是一樣苦惱不堪。」
學佛就是調適心念,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處在人間,一定要有寬闊的心胸。例如看到別人有成就,自己也覺得光榮;見到人家快樂,就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刻,這就是寬闊的心胸,也就能時時「輕安自在」。
但是凡夫心,總是嫉賢妒能,看到別人表現優秀,心裏就不舒服;別人的能力好,就忍不住嫉妒。這種凡夫心態實在狹窄可憐,無法容納好的人,優秀、成功的人,當然也就接觸不到美好的事物。
佛陀在世時,有一次來到一個城市。城裏有一位長者很善良,有愛心,可惜受到城裏尼犍外道所左右,常常灌輸他不正確的觀念,所以長者一直無法接觸正法,修習正道。只是一味愚迷地信奉、護持這個外道團體。
佛陀慈悲,覺得這麼好的人,信仰卻偏差了,實在值得憐憫,就決心到城中去度化他。
尼犍外道聽到這個消息,知道佛陀要來就很緊張,他知道佛陀與弟子們一旦入城,自己的學說就站不住腳了,城裏所有的人,一定都會受到佛陀感化而歸向佛。如此一來,自己的聲望勢必受到打擊。
尤其失去善心長者的護持,自己和跟隨衆又何以爲生
所以就先下手爲強,趕緊去對長者說:「聽說瞿昙沙門帶著弟子們往城裏來了,你可知道,這個僧團是一個非道的團體,他們都是抛棄父母、抛棄妻子、家庭,到處東奔西走的人。這些人行于非道,都是不吉祥的人,如果讓他們進入城中,就會降下五谷不登、氣候不順的災禍,對人民的損失很大。我們要趕快想辦法,阻止瞿昙的僧團入城。」
長者一聽,內心很惶恐,如果真像尼犍外道所說的,那真的是很不吉利。于是趕緊問道:「那麼,以你的意見,我們要如何防止瞿昙的僧團入城呢
」
尼犍外道就對長者說:「我知道他們的生活形態,僧團所到之處,需要休息的地方,山林樹下、有清水的地方,是他們最喜愛的。我們可以把叢林全砍伐掉,讓他們沒有地方住;在清水的源頭,也用汙物堵死,讓他們來了沒水可喝。出入的城門再放一些刀槍器械來抵擋,這樣就能阻止他們進來。」
長者覺得這也是一個辦法,就叫人將茂盛的樹,全都攔腰砍下半截;在清淨的水源頭,也塞進一些很髒的東西,又在出入的要道,置放刀槍弓箭來嚇阻僧衆們。
佛陀一路走來,就聽說長者的舉措,但是慈悲的佛陀,卻更加生起悲憫,覺得凡夫實在是很無知!因此,雖然是心痛,他還是一樣繼續向前行。
幾天後,佛陀來到這個城市,進入城裏,果然每條水道不是堵塞住了,就是受到汙染。僧衆們來到郊外,樹木也果真都被砍斷,沒有樹葉可以遮蔽,但是,他們還是在這裏住下來了。
棄惡就善,大地祥和
說起來很不可思議,一天、二天、叁天,四天、五天,到了第七天,已經剩下半截的樹身不斷發出新芽,樹葉不斷生長,樹枝也不斷蔓延出去,不久,又長出許多茂盛的綠葉。雖然有幾天缺水,但是第四, 天後天空就下起雨了,水源頭的汙染物全被沖得幹幹淨淨,水流清澈無比。
樹木生長綠葉,水溝滿了,野草野花搖曳生姿,整個市郊生機勃勃,尤其是結穗的稻、麥也都飽滿下垂,一片豐收的氣象。人民驚覺僧團的到來,帶來多麼吉祥的瑞相,跟尼犍外道說的完全相反。原來大家都被騙了!
長者看到這樣的景象,也明白自己過去的迷誤,就帶著歡喜的心,與城中的百姓一起來到樹林下瞻禮佛陀。佛陀莊嚴地坐在那裏,看到長者與人民到來,就微笑地向大家招呼。
長者看到佛陀,不由自己地五體投地,禮敬佛足。佛陀微笑颔首,開始爲大家講說「五戒十善」之法,也對大家分析,信仰一定要有正知正見。長者等人心開意解,即向佛請求皈依,舍棄偏邪的外道,成爲佛教的護法。
這段故事是個很好的例證,哪怕是修行者,也可能産生偏差。當初印度的許多外道教徒,雖自以爲是在修行,卻缺乏「七覺支」的思想指引,以致選擇錯誤,不得正見正行,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哪裏能夠舍棄物欲,得到真正的歡喜與輕安自在。
不過,不管遭受什麼樣的毀謗障礙,佛陀還是以平常心冷靜面對,以慈悲與智慧一一開導施教。
佛陀說:「人啊!往往都是心理作祟。魔並不在身外,多數都是心魔。」人有心結,心中嫉賢妒能,怕別人比我們優秀,怕別人比我們受尊重,這都是凡夫的心態。
佛陀的教育是慈悲。慈,就是讓人快樂;悲,是拔除人的苦難,能讓人人得到歡喜,快樂自在,人與人之間能尊賢敬老,這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不要常常站在凡夫地,用凡夫的心來看待一切。打開心門,你會看到海闊天空!能面對境界而不受障礙,降伏內心的魔障,距離佛道的目標就愈來愈近了。
舉出這個例子,我們就知道七菩提分,在生活中是相互連貫的。起于擇法,只要我們認爲是正確的選擇,就要尊重自己的選擇,並且時時刻刻鞭策自己精進求法,有精進才有感受的歡喜,才能得到輕安。在日常生活中存正念,不被周圍的環境所搖動,才能生出定力,幫助自己舍棄過去、現在的煩惱。
因此,這分堅定的意志非常重要,尊重自己所選擇的道路,那就要精進不息。萬法唯心,大家既然選擇了這個法門,就要時時用心。
第七行品
八正道
【正見】
心正行正修行人,修行要修無漏道;
心境佛境合爲一,真空妙有無上道;
一勤天下無難事,貢高我慢煩惱生;
苦集滅道四谛法,真正甯靜是涅槃。
【正思惟】
四谛十二因緣法,叁無漏學戒定慧;
用心力行聞思修,累積福緣與慧類;
人在六道中受苦,反複輪回無明起;
如是因緣如是果,日常生活正思惟。
【正語】
最易造業因是口,開口動舌都是業;
遠離虛妄不實語,缺角杯子視爲圓;
心存道念智慧生,最終目標是修行;
一句戲言種因果,無漏智慧攝口業。
【正業】
修身養性來學佛,培養耐心與耐性;
心正念正見解正,無漏智慧修攝身;
道業常在正道中,斷除一切邪妄行;
同複清淨的本性,娑婆世界好修行。
【正命】
修學佛法在正命,守本分抱歡喜心;
有緣感觸求真理,回歸本性見十相;
學佛要去妄回真,一理通則萬理徹;
出自內心本分事,正命慧命自然現。
【正精進】
戒中修定定成慧,專心一意在成佛;
道心不可來間斷,發心力行有恒心;
禅在日常生活中,走入衆生群中去;
一勤下天無難事,守志奉道正精進。
【正念】
多散衆生數息觀,多貪衆生不淨觀;
多瞋衆生慈悲觀,愚疾衆生因緣觀;
多障衆生念佛觀,基礎在于戒定慧;
請轉逆緣爲善緣,行茲在茲有正念。
【正定】
攝諸心念正定法,心不移動能靜定;
心靜定則道能通,正信才能夠正定;
萬法本來無所住,正住真空道理中;
動靜皆寂爲賢相,正確修行菩薩道;
慈濟世界感恩心,愛爲天下衆生生;
但願衆生得離苦,大愛包容地球村;
大愛包容地球村,大愛包容地球村。
但願衆生得離苦,大愛包容地球村;
大愛包容地球村,大愛包容地球村。
學佛就是要學得心靜,要如何調整我們的心思業行,這就是修行最重要的目標。
佛陀成道之後,好幾次回到他的國家迦毘羅衛國,每一次回去,國內的大臣、長者、貴族都踴躍前來聽法。大家每一次聞法亦皆法喜充滿、皆大歡喜,所以佛法在佛陀的出生地非常興盛。人人口口相傳,知道人生最快樂的就是內心的歡喜,內心的歡喜則來自于佛陀的教法,所以能得到法喜充滿,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
很多人接受佛法後改變習氣,原來的生活形態因而改善。但是當時的印度,除了四姓階級之分,男女之間的地位更是不平等,大多數的女人都沒有親聞佛法的機會。于是有很多婦女就感歎:「我們到底是因爲造了什麼業而生爲女人,以致不得親近聖者,聽聞佛陀的教法
」
這些聲音慢慢傳到皇宮裏,釋迦佛的姨母摩诃波闍波提覺得十分同情,下一次佛陀回宮說法時,她就提出這個問題來請示佛陀:「佛陀啊!迦毘羅衛國的男人,能有機會聽到佛陀說法,使得他們改變習氣,過著快樂的日子。但是,還有很多充滿煩惱的女人,她們十分自卑自怨。爲什麼她們無法同來聽法呢
」
佛性平等——婦女親聆佛法
佛陀聽了摩诃波闍波提的疑問,就向國王請求,下令傳達國內所有的婦人,都能前來聽法,因爲佛性平等,婦女也應該有修持佛法的權利。國王接受了佛陀的建議,就下令家家戶戶,不分男女貴賤,凡是有心之人,都有聽聞佛法的機會。
此令下達,許多婦女同來聽法,佛陀即爲她們分析「四聖谛」——苦、集、滅、道及「八正道」等等的道理。
人生生命無常多變,所以有種種苦難,苦的原因來自于集,集了種種善業與惡業,造善業得福報;造惡業得惡報,所以在社會上有人是貴族;有人是賤族,有人富貴,有人貧窮,這都是過去生中所造業因,今生所受之果。
過去造惡業的人,今生集了種種苦因,以致生活困窘,心靈不安,現在懂得了這個道理,就要好好地忏悔遷善,以滅除過去的惡業,斷除貪、瞋、癡、慢、疑等等惡習惡念。
消滅惡念,一定要修行于道…
《叁十七道品偈誦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