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十七道品偈誦釋義▪P14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要修一條康莊大道,修一條直往菩薩、佛境界的覺道,這條覺道其中包含八種方法,稱爲「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爲通向涅槃解脫之正確方法與途徑。

   這八種正業,就是用來滅除八種邪業,邪,就是惡;正,就是善。我們一定要用正確的見解來面對人生,否則見解一偏差,方向差毫厘而失千裏,所以有句話說:「苦在哪裏

  煩惱在哪裏

  一切只是觀念而已。」

  八正道分

   觀念就是見解,我們的觀念如果正確,見解就沒有偏差,見解不偏差,行爲就會正確。在人我事物中,最重要的就是見解觀念,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注意自我的觀念見解,必定要正確,所以需要的是「正見」。包括我們的信仰在內,都要合于正知正見。

   正見之後再深入,要具備「正思惟」,光是看到事物表面所得悉的印象,如果沒有經過缜密的思惟,只是一時的見解,這樣不會深入。我們常說「把握當下,恒持剎那」,當下就把握當然是正確的,不過,我們更要恒持剎那,這一定要透過缜密的思惟,才能把握住正確的事物。如果欠缺思考,思想往往就會偏差;思想一偏差,行動、方向就會錯誤,所以我們一定要有正思惟。

   再來要「正語」。常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所以我們要好好修口業,說話不要開口惡言,或是绮語、兩舌、妄語,這都不是一個修行者應該有的。修學佛道要真實語,要柔軟語,所說的話要誠信不欺,不得搬弄是非,這都叫做正語。

   平時用來溝通的語言不一定要很深,只要讓人聽得懂,體會得到,要能引導人向正道走,不要讓人迷惑。如果對方産生迷惑時,我們就以正見、正思惟化深爲淺,好好來引導他。口中所說的都是好話,可以解除他人心中的煩惱,可以打開人的心結,不只是一時,還可以循循善誘,讓他跟我們一樣就于正道。

   語言是度衆的工具,我們要勸誘人,就要使用語言與衆生溝通,有互相的溝通,才有辦法轉變,所以我們要時時深思,然後深入淺出,用可以影響人、轉化人心的語言去教導衆生。平時說話,不要說一些沒有用的話,浪費時間,也傷人感情;我們說話要多思考,怎樣才能讓人心開意解,讓人歡喜,自己也能輕安。

   如果談人是非,不只是傷害別人,自己也受傷害,說了一些不利于他人的話,自己也會耿耿于懷,所以我們說話要用心。在十善業、十惡業中,身叁、口四、意叁,口業就占了四分。

   只不過是開口動舌而已,影響就這麼大,所以我們要時時用心啊!「正語」是這麼重要,大家說話要很慎重,說話也代表我們的人格。語言是人我之間的橋梁,也是結好緣的關鍵之一,所以請大家不要說沒有用的話,無意義的話不要說,這就是學佛,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得到的,必定要很慎重。

   還要有「正業」,業就是造作的意思。做什麼事是對人有利益的,對人有利益的事我們去造作,這就是福;如果對人無利益,一切的造作一偏差,那就是惡。業的包含面森羅萬象,我們的月常動作中,開口動舌、舉步動足、起心動念,所顯現的一切動作,都包括在行業之中。

   我們既然學佛了,一切的動作一定要很慎重,不要做損害別人,也不利自己的事。要爲人群謀福利,要幫助有所需要的人,維持生活的行業就要好好選擇,選擇不損害衆生身心的行業,並且取諸社會,用諸社會。

   一切造作無不是在業中,我們所選擇的生活形態必定要很慎重。人在世間一定要生活,生活就要謀生,謀生創業懂得選擇正確的事業,就能對人群、對自己都有利益,絕對不要爲了自己一時的利益,而去從事損害別人的事業,這就叫做正業。

   接下來的「正命」,是我們生活在世間的目標,以及生命的價值觀。有的人以名聞利養爲生命的價值,這是大大的錯誤。生命真正的價值,是能利益衆生,這種生命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生命,所以活在人間,卻不懂得好好運用寶貴的生命,就是空過人生。

   難得來人間,得了人身實在是不簡單。有一句話不是說「人身難得,一失人身萬劫難再」,此生不珍惜,下一世是不是還能再來做人呢

  不一定,要看我們造了什麼樣的業。所以,難得人身今已得,更有福的是難聞的佛法今已聞,生命是多麼寶貴,「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既然有了生命,身體就是載道器,這個身體只有活著時才有用,要如何修福修慧,要如何踏上聖人之道去修行佛法,這也是很重要。常常說,生命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對于生命的價值觀,應該要好好衡量,好好規畫。

   若是不爲生命好好規畫,就會雜亂無章,所造的都是雜亂的業。我們應該好好愛惜自己的生命,時日不斷消逝,生命隨著四季輪轉,歲月推移,生命不斷老化,但是,我們如果能將生命運用得當,慧命就會不斷成長。

   「身是載道器」,道,引領我們行在菩薩道上,向佛的境界邁進,這就要靠生命,好好運用才能成長慧命。人生無常,我們對生命真的沒有所有權,卻有使用權,修行就是要靠身體力行,我們對生命的觀念正確,此即是正命。

   第六是「正精進」,既然已經發心,而且思惟正確、觀念不偏差,就要奮發精進的力量,不要原地踏步。原地踏步不能精進,我們永遠都會流浪在凡夫地。因此,選擇了正確的善事志業,或是學佛的道業,一定要趕快精進,方向對了,就要精進向前不退轉,把握時間,分秒必爭,累積我們的道業。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進,不要懈怠。

   第七是「正念」,念頭十分重要,叁十七道品一路說到這裏,每一法都不離于念,念,要念念正確,選擇正確的道路,觀念要始終,我們要始終一貫,堅定意念。時時刻刻保持正念,以免一念偏差,就一生錯誤,所以要分分秒秒精進于修持「正念」。

   最後是「正定」。我常常對大家說要把心照顧好,事事要多用心。這就是要大家時時顧好一念正確的念頭,正確的念頭抓得住,才能人于正定。正定,並不是整天打坐,坐得文風不動就叫正定,正定是能決定我們的心念,不受世間邪惡勢力的影響。我們選擇應該走的道路,精進于善業、菩薩道,這念心就不會受製在世間的種種名聞利養。

  六度萬行

   人生幾何

  一顆心常常定不下來,時時在變遷,每件事一再重新來過,那有多辛苦啊!學道,從選擇之後,必定要把握方向,精進堅定,專心一念向前邁進,所以定是很重要的。

   在「叁無漏學」中,戒爲首,再來是定;有了定,才能産生慧,所以戒、定、慧,就是叁無漏學。諸位,聖人的道路,離不開這八種正法,從正見開始,一直到正定,缺一不可,叁十七助道品就是這麼簡單,沒有離開我們生活中。

   佛陀對前來聽法的婦女們,講說完四谛法及八正道法。佛陀再度告訴大家:這八種正念安定之後,就能力行菩薩道,人人都能修菩薩法,亦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人人都能成菩薩,人人都能成佛,這是人天共修的道路。

   這就是佛陀慈悲的開示,佛陀的平等觀,不分男女,不分貴賤,這就是佛性的清淨。

   學佛需要耐心、精進,老老實實,一步一腳印按部就班,這是我們學佛應該要有的態度。不管環境怎麼樣,人與事之間,一切的一切都要從心調伏,不要受環境影響,我們如能心定,一切的道路就不難行,最重要的是需要「一念心定」。

   心能定,就能按部就班,前後有序,讓我們的心念專一。佛法其實不是很深,在我們身邊的見聞中,就能印證佛陀的教育。但是,如果只是吸收而不去體會,更不想去應用,就算在文字上了解得再多,這些道理還是一無用處。所以,佛法一定要用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事物間磨練體會,懂得運用它,佛法就很簡單。

   八正道是聖人之道,人人如果能善用這八種法,就能達致聖人的境界,所以八正道還有一個名稱,叫做「八聖道」。

   從四念處的「觀身不淨」開始,一直到精神理念堅定,始終一貫,這就是修學菩薩道的境界,請大家要好好愛惜這片菩薩行者的淨土。心與行時時要多用心,心念正,行爲就正,這是聖人與凡夫共通的道理。

  修行如初——迦葉尊者的苦行

   佛世時,在給孤獨園這個環境,佛陀的弟子們都生活得非常安心自在,早上去托缽,下午聽聞佛的教法,這是多麼安定的境界!但是也有些弟子遊化在外,其中的迦葉尊者更是長年如此。

   雖然他的年紀已經很大了,現出了老態龍鍾的形態,但是他的精神镂爍,仍然堅持過著遊化諸方、平淡乞食的生活。有時宿在大樹下,有時在墳墓邊;時而在鄉下,時而在聚落,不管是群居聚落或是很偏僻的鄉下,甚至荒郊野外的墳墓、山林樹下,對他來說完全一樣,內心一點都不會起分別。

   那些境界,對他面言都是優美的心靈境界,因此,他堅持這種生活方式。有一次,他來到距離給孤獨園不遠的地方,想到去向佛陀請安,就真的回到佛陀面前,向佛頂禮。佛陀看到弟子遊化回來,也很高興。

   這麼久不見了,佛陀看看迦葉尊者已經年老,身體衰邁,佛陀起了憐憫心,像是慈母見到遊子歸來,舍不得他長年流浪,以致身體衰弱。就趕快招呼他:「上前來,迦葉!這段時間在外頭很辛苦吧!你已經年老了,不要再到外面流浪,以你的德行與修養,已經堪受長者們的供養,你不要再到外面托缽遊化了。」

   迦葉尊者聽到佛陀的關懷,也很歡喜。但是他冷靜地回答:「佛陀啊!我一向很感恩佛陀,因爲佛陀出現人間,讓我有機會通達道理,走入正確的道路修行。我知道走入正道,要了解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我也了解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些教法都是佛陀的智慧。我感受到這是佛陀出現人間所鋪設的正道,我也依照這條路在走,現在內心安住,一切無所畏懼,我還是想過這種自然的人生。

   尤其我很擔心,心…

《叁十七道品偈誦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