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邪恶的人来到我们周围,也会受到影响而改好,所以「勤可助道展鹏程」。一勤天下无难事,方向正确,勤于推动,自然能一步步接近目标,就如大鹏展翼,振翅千里,传播大爱覆护众生。
「害人之心不能有」,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既已发心行菩萨道,怎么还能做出有损别人的事呢!一切都应该以「利他『为上。不论如何,从前还不了解道理时,可能在不知觉中造下许多错误,现在已经发心学习圣人之道,从前种种就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则譬如今日生,亦即是「知罪肯忏可重生」。
所以佛法中提到忏悔法门,像《梁皇宝忏》、《慈悲三昧水忏》或是每天的早晚课诵,其中都含有忏悔文。这些忏文,不是让我们口头上念一念而已,而是要我们了解,在每一处微细的起心动念间,一不小心就会误蹈祸端造作罪业。忏文中标举的名目,如同一面光亮的镜子,映照出我们不正确的动作,我们藉此以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看到脸上黑了赶紧擦干净,还回清净的面目;衣服穿得不整齐,就赶快整理,使形态端正庄重。
忏,犹如以清水洗去肮脏污垢,我们知道忏悔过去失当之处,知错了,立即发露改过,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清净无染的慧命即可重生。一期的生命有限,我们的慧命如能成长,生生世世都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因而当下就要将自我的慧命启发出来,使其发挥良能。
「行善之念不可无」,时时刻刻都不要漏失行善的念头。慈济乃是大爱的团体,我们要常常培养行善的心,才能引发善行,所以行善的念头不要遗漏掉了。「从来善道在助人」,什么叫做善呢
能去帮助别人就是善。所以,这念助人的心、行善的心,要常常放在我们的意念中。
平等智慧爱
行善的方向千差万别,但都是起于一心一念。「无缘大慈平等爱,同体大悲智慧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智慧所展现的平等爱。人与人之间不分高低,没有肤色、种族、国界、宗教信仰等等之差别,唯一的心念,就是希望使人人幸福快乐,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看到人人都得到快乐,我们才能幸福快乐。
看看慈济人「水里来,火里去」,发挥普及众生的爱心,只要是脚走得到的、手伸得到的地方,无不想尽各种方法,去帮助需要援助的人。而且抱持平等与尊重的态度,走出国际、深入苦难,以苦难为师,感恩对方的示现,以启发我们内在的爱心泉源,教育我们更开阔的人生体验。所以,一个慈善家面对贫困者,要把贫困者当成菩萨,他们都是示现苦难的老师。
又如到医院从事志工服务,每天接触到不同的病人,病人也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显示病中的无奈,让我们设身处地去感受病苦,知道面临生死关头是多么惶恐不安,生离死别又是多么痛苦。所以病人也是我们的老师,志工们能视病如亲,去照顾、肤慰这些身心受苦的病患,从服务中看透生老病死的无常,这不就是「同体大悲智慧心」!
所以说,一切智慧要在大爱中产生;一切的大爱,也是以清净的智慧为力量而推动出去,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佛陀十大圣号中有一者名为「两足尊」,意思就是「福与慧」兼备,就像一个人的两只脚,两只脚都健康,才能走得平稳。
佛是已开悟的圣者,一定是福慧双具。从鹿野苑三转四谛法度五比丘起始,佛陀尽皆以福慧双具的法门来教化众生。一个修行者若只有智慧,尽管能体悟天地宇宙之理,但是缺了福缘,你说的法没有人要听,这样也没有办法救度众生,所以必定要福慧双具。
「红尘自古苦偏多」,红尘滚滚烦恼很多啊!我常常说,我这个修行人,都说修行要看破红尘,才能辞亲割爱而出家。但是我出家之后,偏偏又滚进红尘,时时会务缠身,最重要的是看不尽天下的纷争苦难,愈是有心要去救助,愈是感到苦难不绝,责任层层加重,真的好辛苦啊!
有很多的担忧烦恼,担心受苦的人能不能及时得到援助,担心深入苦难去救人的人能不能平安,很多很多的担心。不过,为了要净化人心,若不处在人群中,又怎么去净化人心呢
地藏菩萨所发的愿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们要帮地藏菩萨的忙,虽然没有勇气去地狱,没关系,但是既来之则安之,已经来到人间了,就好好在人间度化,挡在地狱门前,做到让大家「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我们已经知道行善植福的道理,就要赶快走入人群,来帮助其它人断除恶念与恶业,共同努力使社会祥和、天下无灾难。
来到滚滚红尘中,每一个人都是乘着业而来,有的人恶业偏重,很难遇到善知识加以辅导转化,所以就一错再错,遇到的都是坏因缘,他的业就愈造愈多。所以常对大家说要结善缘,才有善知识陪伴我们行走这条人生道路。我们的藏识中,最好不要存有不好的种子在里面,否则来生来世就会由不得自己,随着业力不停流转。
滚滚尘世,自古以来苦难偏多,才更需要我们多发心,走入苦难的境界去度化众生。所以「四勤拂拭莫染尘」,我们的心不要受污染,「多用心」三个字实在是很好用,我们要时时刻刻把心照顾好,有了一点污染,就像一面镜子沾了脏污,要随时擦拭尽净。
因为我们都还是凡夫,尚未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所以要小心保持「心如明镜台」的清净,亦需时时动拂拭,才能不使染尘埃。凡夫总是要顾好心念,心念顾好了,就能超越凡夫的境地。既然要学佛,心真的要常常顾好,虽然很辛苦,却会有代价,否则剎那之间失去掌握,言行一出就成业种。
守持一念心
修行本来就是要练就这一念心,心念坚定,意志不动摇,才能勇猛精进。在修行的道场中,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如一日,这就是守持一念坚定的心。
佛陀对我们的教育,从四念处到四正勤,无非是教导我们固守心念的方法。心是最无常的,佛陀就教我们时时「观心无常」,无常的心念,离不开两种法,就是善与恶。当然,修行要把心保持于善念,遏止恶念不令产生,亦即「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顾好善念,注意恶念,一点点坏的念头都不要生起。
已生恶令速断,因为我们是凡夫,善恶二念难免会浮浮沉沉,不小心,恶念生起时,我们要赶快令恶念速断。因为恶念一生,恶业就成就了,所以必定要保持善念,注意恶念,所以已生恶令速断,赶快要断除一切恶念。
如果未生恶,尚未有恶念恶行出现,更要注意不令产生,因为心无二用,如果生了恶,善念就断了。所以未生恶,表示善念还存在,我们要注意防患于未萌,恶念还没生起前,就先远离不好的因缘,使恶念没有生出的机会。
若是已经在修行了,就把我们的心安住在修持善法上,「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把时间精力用来利益人群,其实便是利益自己,所得到的欢喜难以言喻。因此,如果还未生善,要赶快注意善因,把握善缘,让这分善念因缘具足;若是已生善者,就要精进不息,令善速增。
总是说「未成佛前,先结好人缘」,时时结好善缘,善念就会不断增长,形成一种善的循环。所以,要守好这一念善,实在要有很坚定的毅力,我们才能不畏困难考验,坚持断恶修善的心念。「修行乃大丈夫事,将相难为」 ,没有这分毅力,就没有办法保持坚定的意志。
佛世时,佛陀亦时时向弟子们叮咛:「比丘啊!好好顾守你的善念,因为这念心是无常的,无常的凡夫心,要靠我们坚定的意志去盘固。否则,这念心能使我们生天堂,也会使我们堕地狱。」佛陀又说:「以我的智慧来观察,堕落地狱真的也只在一念心,顷刻之间,恶念一生,就堕入泥梨。所以,发心修行的比丘们啊!切记要注意这一念心,千万不要让恶念产生,以免堕入地狱。」
又有一天,佛陀又对弟子们说:「比丘啊!大家要好好照顾好心中的善念。以我的智慧观察,一念善念生,顷刻之间,就能上升天堂,因为上天堂,也就是一念善心所生。」
天人的自救
接着,佛陀举例来说明,一位天人,有一天突然「五衰相现」,也就是说头冠及头上的珠宝饰物,忽然间都坠落下来,完全失去了光辉,衣服变得褴褛、腰带也松掉了,面容的光彩顿时消失,身体也产生不净的汗臭和污垢。
这位天人十分惶恐,害怕自己即将脱离天道,回入六道之中,万一堕落恶道,那要如何是好!愈想愈是惶惑不安,这个时候,该去求谁帮助我呢
谁又能指引我呢
转念间,想起了释迦牟尼佛,佛是一位大智慧者,大觉者,我应该要赶快去请他来指点我,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脱离五衰形态,不堕入恶趣。
他真的来到佛的座前,向佛陀请示。佛陀慈悲,细心地开导他说:「一切唯心,你现在是天福享尽,五衰相现。因为过去你曾种下恶道之因,如今失去了天福,即将要堕落畜生、地狱道。话虽如此,这个时候你还是要坚定善念,赶快再发善愿,善的力量大,就有机会让你回到天宫再享天福。」
天人听罢,立刻在佛前虔诚发愿:如能脱离恶道,回归天界,从今之后必当守护三宝,造福人群,再也不令这分善念散失。
回去后不久,天人的意识飘飘然的,似乎到了乡下一处马厩前,眼前有一匹母马正要生产,忽然间他投进了马胎,接者母马就生出了小马。天人的意识,觉察到自己投生成了小马,落入畜生道中,他不愿意就此堕落轮回,这个时候一定要自救!
这匹初生的小马就在马厩里乱跑乱撞,一直用力把头撞向围栏,经过一番挣扎,小马出生不久就往生了。
神识安定下来,又恢复成天人的身态。经过这一场生死,天人有了很大的警惕,意识真的是由不得自己,天福享尽,轮回丝毫不爽。好在临堕之际,曾经有这个念头去请教佛陀,佛陀慈悲的开示,总算让他把这一念心固守好,因此,虽然堕入马身,但是他的意志念力还是很强…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