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P7

  ..续本文上一页马上自我纠正,快刀断乱麻,才不会自投罗网,愈陷愈深。

   「二勤未生恶不生」,这是最好的,让我们一生都不后悔。就像开车上路,一路上小心注意,没有漏看路标,没有下错交流道,遵守交通规则一路平安,很快地,就能轻松愉快地到达预先想好的目的地。

   「三勤未生善令生」,我们都说要净化人心,大家同样有这番志愿,希望人心净化、社会祥和,才能天下无灾难。这就是「众生共业」的道理,我非常相信这个道理,而且以这一句话为依归。

   在我出家之前,从《梁皇宝忏》中看到「众生共业」的理论,就非常相信,毫无疑问。出家之后,承秉「为佛教,为众生」的师训,希望把佛教的精神理念普及于天下众生,使大家共造善业,合心协力去造福人群。好人愈多,福愈大;福大,灾难就少,恶业的侵扰就能减轻,所以我们应该多发心,多发净化人心的心。看看释迦牟尼佛和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他们都是闻声救苦、不舍众生。

   这是菩萨的心愿,也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一统的一个法,其精神中心,同样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四勤已生善令增」,也就是降伏恶念之后,进一步众善奉行,能「恒持剎那四正勤」,消极地诸恶莫做,积极地众善奉行,善业共聚就能破除灾殃。

   凡事不要多计较,这样放松名利的追求,自然能消除人我纷争,心中的贪、瞋、痴、慢、疑亦能二抛弃,免了一天到晚用尽心力,和人明争暗斗。再者,固守好自己的本分,将爱心拓展开来,还能更上一层去帮助别人。

  发条的原理

   四正勤的道理,其实就像上发条一样,如果绞得太紧,发条断了,整个作用就失去控制,就像我们的恶念一旦掌握不了,恶业随即产生。暂时放松它,就不会反弹回来,也就是「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恶的方面一放松,它也就没有作用。

   接着可以慢慢地转上发条,亦就是「未生善令生」。等到发条上得恰到好处,就能产生顺利的作用,发挥器物的功能,这不就是「已生善令增」。佛陀要我们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心是一亩田,播下瓜的种子就出生瓜来,撒下稻种就结出谷子来。因此,今生今世好好地播下善种,好好地守护照顾,将来这粒种子发芽、生根、结穗、开花,即得收获同样美好的食粮与种子。

   关于种子的造作,佛陀与弟子们也一起这样的事件——佛陀给孤独园时,与很多比丘同住,有一天,一大早就有许多比丘围绕在一起议论。谈说僧团中有一位比丘,平时巧言令色,听他说话算得十分有理,但是观察他私底下的行径,却与所说和话是两回事。

   他常常骗人,做些不法的行为,日子久了,其他的比丘《第二行品》四正勤

   恒持刹那四正勤,勤须不偏道乃行;

   一勤已生善令生,二勤未生恶不生;

   三勤未生善令生,四勤已生善令增;

   正能破邪力万钧,勤可助道展鹏程;

   害人之心不能有,知罪肯忏可重生;

   行善之念不可无,从来善道在助人;

   无缘大慈来等爱,同体大悲智慧心;

   红尘自古苦偏多,四勤拂拭莫染尘。

   接下来是「四正勤」。为三十七道品之第二行品,正是不偏;勤是不懈怠,四正勤即是精于断恶生善的四种修行在目。以上的「四念处」,是以四种观修来了解修行的重点,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教法——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再来讲四正勤,则是实地践履的力行方式。

   人从出生来到人间,就开始要不断学习,学会呼吸,学会以气味分辩自己的母亲,以哭闹的方式表达肚子饿、尿布湿了等等。等到大一些就在党说话、学走路,学习一节切生活所需的技能。这些学习大抵都在满足身体上的欲望,皆属于凡夫法。

   幸运的人有缘接触深一层的教法,藉以提升心灵、感化他人;迷茫不觉之人,则是浮沈浊流,追求凡夫的欲望,执迷沈迷沦水世难脱。求取生活基本生所需,这是生存必要的条件,但是大多数的人都是超过基本范围,变成了贪取。例如生命体的营养吸收,只要均衡足够就逐渐感到蹊跷,大家觉得有这样的人同在僧团中,实在很不适当,就商量着要推派人选去向佛陀稟明这件事。佛陀听到大家的议论声,主走向前来询问大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一听到佛陀问起,虽然不耻那位表里不一的比丘,可是谁也不愿意明指别人之过,又在那儿互相推辞起来。

   佛陀就说:「学佛修行,最重要的是坦诚,虽然不说是非,但是也不能隐瞒事实,增长别人的错误。」佛陀鼓励大家要勇敢于面对事实,就人事而说。

  修行重坦诚

   于是,其中有一位比丘就说:「佛陀,您来常教我们莫论人非,所以大家明知道某某比丘的行为失当,但是又觉得一说出来就是论人长短。所以,我们才相互推派有要向佛陀请示。」比丘于是稟白佛陀:「某某比丘在僧团中,表面上看起来能言善道,但是私德却令人厌弃,言行十分不一致,让大家觉得有损比丘们在外的形象。」

   佛陀听说原委,就要大家坐下来,而后对大众说道:「来!我来告诉你们,这就是某某比丘的习气,其实他也心想修行,只是习气难改。不只是在今生如此,前世也一样,即使过去在当畜生道时,就有这样的习惯。」比丘们一听也很好奇,就赶紧请问佛陀:「到底他在畜生道时有些什么习气

  」

   佛陀随弟子所请,说道:「过去久远劫以前,在山林里有一群山鼠,数量多得无法计算,总之子孙繁茂,很是热闹。鼠群中有一只鼠王,具有大智慧,带领着这群鼠儿悠游于山林中,生活井然有序。早上大伴儿结伴出去觅食,黄昏时,同样成群回归山洞,过着既有规律又丰足的生活。

   有一天山林间来了一只猫狸,似乎是从其它山区被追逐到此,所以一副狼狈惊惶的模样。逃到这里终于喘了一口气,等到安定下来,这只坏心的猫狸就开始为自己的生计打算起来,到底要如何谋生呢

  

   忽然间看到一大群山鼠,这些山鼠很有秩序,鼠王在前面带领,后面的鼠儿就依序进入山洞。这只猫狸灵机一动,这些山鼠就是我最好的食物!让我想想要用什么方法,来取得这群山鼠的信任。想来想去,心生一计,预计第二天依计行事。

   隔天,牠一早就站在鼠洞外面,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将三只脚缩起来,只剩一只脚在地上,又把嘴巴张开,如如不动地立在那里。

   一会儿,鼠王照例带着鼠群出门,一出山洞,就看到一只奇怪的动物用单脚立在当地:奇怪!这是哪里来的生物

  为什么用单脚站立呢

  又为什么张着嘴巴面对太阳

  大、小山鼠们都搔头想着。

   鼠王也觉得很讷闷,就上前去问猫狸:「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你要用一只脚站立

  又为何面向太阳,把嘴张开呢

  」这只猫狸就自我介绍:「我是从东山来的,名字叫做猫狸,虽然我有四只脚,但是担心如果把四只脚都放下来,会增加土地的负担,因为我不忍心大地还要承受另外三只脚的重量,所以单脚站立。至于面向太阳张开嘴巴,这是在修光明之法,而且我只吃风,其它什么都不吃。」

   鼠王听了很感动,的确是个有德有修者,牠关怀大地,而且长年累月只吸收太阳和风的灵气。这样的功夫实在很了不起,真的很令人敬佩。所以鼠王就对鼠儿们说:「我们遇到这位猫狸先生是一位道行高超的修行者,我们要以恭敬心来对待牠。」接着规定所有的鼠儿,每天出门以前都要来向猫狸行个礼,回来时也要向牠问安。

   鼠儿们也很高兴能亲近这么一位有德者,大家都乐于遵守鼠王颁下的规定,每天向猫狸行礼问安。于是每日早晨,鼠王照旧在前面带领,鼠群也依序跟在后面前进,奸诈的猫狸就会趁大家不注意,把最后的一只鼠儿抓走吃掉。因为鼠儿的数目很多,刚开始也没有谁发现,每天都会少掉一只山鼠。

   一段时间之后,鼠洞里好像比以前空旷了许多,渐渐地才有鼠儿感到不对劲:以前洞里的空间总是很拥挤,现在怎么好像愈来愈宽了,是不是数目减少了呢

  牠们就向鼠王报告这件事。鼠王也觉得很奇怪,思前想后,牠才开始怀疑,也许是猫狸在作怪

  

   第二天早上要出门时,鼠王就对大家说:「今天我殿后,你们照常向猫狸行礼后继续往前走。」鼠群们都很听话,照着鼠王的吩咐去做。猫狸不疑有他,一样打算重施故技,要抓最后一只山鼠来吃,但是鼠王的行动迅捷,一发现猫狸准备下手,就赶紧跳开,并且放声大叫,所有的山鼠都回过头来,一起对付这只奸诈的猫狸,很快就制伏了牠。

   这时,鼠王就对猫狸说:「你用这种欺诈的行为谋生,用虚假的形态欺骗人,这实在是很可耻的事。」佛陀说完故事,回头对比丘们说:「比丘啊,你们知道吗

  那只猫狸就是现在这位爱说谎的比丘,而那只鼠王就是现在的我。我时时教育他,他犯了错,还是一样用爱去感化,但是习气难改,到现在他还是余习未除啊!」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要好好心生警惕,看看这位比丘应该也很有善根,才能在佛的僧团中出家修行,但是习气却还是如影随形,不容易去除掉。所以,心要照顾好,习气也要调伏好,不好的习惯更要马上戒除。

   当然好的习惯就要好好保持,甚至发扬光大,比如为善,不要光是意思意思做一下就好,为善要认真,尤其是要积极认真。所以要将我们的心念放在正确的方向,四正勤的「正」也就是不偏的意思,「勤须不偏道乃行」,我们的方向正确,就能依此正道向前精进。

  心正邪不侵

   「正能破邪力万钧」——师父不是常跟大家说「心正气盛邪不侵」,只要心正行正,就能破除一切邪障,众人的力量也会因此汇聚起来,成为一股雄大的后盾。慈济的内涵是慈悲喜舍,做法则是诚正信实,这就是我们的力量,每个人都把信实诚正放在心头,时时调适自己,我想,要做什么事都能行得通,而且能得到人人的尊重。

   …

《三十七道品偈诵释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